学之本吧 关注:14贴子:242
  • 2回复贴,共1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仪式感,能让人勇敢的走进人生的每个阶段。
在英国,小学入学第一天是特别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学校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身穿校服,立立正正,拿好上学的小书包,认认真真在家门口拍张照片记录。
每个开学季,社交网络上都会被这种充满仪式感的照片刷屏。
这个小小的拍照仪式,是为了告诉孩子。
从这一刻开始,你就不在是幼稚园那个不懂事的小朋友了,你要学会独立,你要开始人生新的阶段。
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小仪式,整齐地穿上校服,郑重地拿起书包,“咔嚓”一声之后,孩子的心里会产生微妙的改变。
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想到这个“长大了”的时刻,孩子会因此变得特别坚强勇敢。
一次18岁生日的成人纪念,能把“责任”二字刻进人的一生。
一次有创意又富深情的毕业典礼,会在时过经年之后让人久久难忘。
有人说,仪式感就是能让平凡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的东西。
在人生漫漫长河之中,我们总需要做点什么,让彼此记住,这一天,与众不同,从这一刻起,我们与己,亦不同。


1楼2018-12-20 10:03回复
    仪式感,能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与敬畏感。
    有一所小学,组织学生和家长去听音乐会。
    要求是,每个孩子必须穿正装,男孩儿最好穿礼服,女孩要穿裙子,一定要精心打扮。
    到了会场,老师让孩子们坐在前一排,家长们坐在后面,很多家长担心,这些孩子这么小,有很多特别淘气,我们家长不在旁边看着能管住他们吗,他们能认真听音乐会吗?
    而结果是,进入唯美庄重的音乐厅,穿着隆重衣服的孩子们,全都变得乖巧起来。
    连平时最顽皮的小孩,都因为正式着装和周围氛围的带动,而变得严肃认真起来。
    整个音乐会下来,没有人打闹吵嚷,状态都非常好。
    因为仪式感,让孩子们对生活,多了一份尊重与敬畏。


    2楼2018-12-21 10:44
    回复
      真正的富养,是给与子女恰到好处的仪式感。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心锚效应,即人的内心某一心情与某一行为或表情产生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
      通俗的说,就是链接一些特殊的事物或现象与某种情绪状态之间的仪式。
      比如,爸爸妈妈常在孩子面前拥抱、亲吻、举办生日party等,这些仪式符合孩子心中的心锚,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他们不知不觉间,就会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就学会了表达爱。
      通过这些简单的仪式,赋予特定时刻更深的精神价值,孩子们也会因此产生参与感,在日后的节日里,同样为别人筹划仪式,为他人制造惊喜。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上多贵的学校,穿多好的衣服,或者买多少东西,去哪里旅行,而是点滴的爱与重视。
      那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很多时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让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所谓仪式感,不是矫情的形式,而是告诉孩子,什么样是对的是好的,值得被鼓励。
      所谓仪式感,不是简单的一个拥抱或者一句“爱你”,而是习惯背后深藏的满满爱意。
      所谓仪式感,是孩子踏入新的征程的最好纪念,是敬畏,是秩序,是人生漫漫长和的重要印记。
      是仪式感,为每个普通的日子,标定了背后的精神内涵。
      家庭的和谐与温馨,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不是父母嘴上能求来的。
      同样,教育的仪式感不是装出来的,是你用心了、你庄重了、你内心温暖了,才会让你的孩子在仪式感中,具备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在庸常的日子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家庭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爱和慈悲,才能家和万事兴。
      只有如此,我们的孩子,内心才能开出美好的花,才能真正舒展、妥帖、优雅地绽放。


      3楼2018-12-22 0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