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看了,非常满意,谢谢。你对语言分析有研究吗?
纪工: 我对语法和语义比较有兴趣, 语法与语义是否能完全对等。 你呢?对什么有兴趣呢?
我: 我对自我认识有兴趣。为此,我研究哲学和佛学,特别是佛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能够让我做如是观照。这个观照是我从佛学出发,长期思考语言与对象的关系问题,所获得的。不过,我是民间独立思考的那种,权威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虽然自己还不懂他说了什么,也不认同他的研究。
看维特根斯坦第一卷《逻辑笔记》,开头就是,过去的记法是错的,从每个命题P,无法推出无数的,别的命题。非非P,非非非非P。如果这是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出发点,我的思考就与他不同。我思考的开端是:语言与语言表达的对象是不同的。比较而言,维特根斯坦没有从语言与对象的根本矛盾出发,还是不彻底的思考。希望之后的阅读会证实我的这个猜想。
纪工: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认为语言是语言游戏。后期,又批判前期。 而我只看重他的认知和思维, 对于语言,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是一个语言学的奠基作品。
我: 我在网上搜,只有《普通语言学教程》。他的能指和所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是,从语言与对象的矛盾视角看,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是有问题的。这让他把语言也认为是符号,如是观照到的是:语言是和头脑里的思维是同一的,符号不过是思维的外化,现实化,最早的符号形式是标记,如结绳,绘画,标记等。后发展出文字。索绪尔忽略了思维与思维现实化的区别,就把能指和所指颠倒了。
纪工: 语言是形式,是符号化的表述。它更像是一种媒介,传递一定的信息。
我: 什么是语言呢?你怎么理解的?
纪工: 索绪尔做了很好全面的定义
纪工: 你最近还读语言学方面的书吗?
我: 我是从佛学来的,在无言处做如是观照的功夫,我写的,都是观照的结果。书籍不怎么读,会零星地知道些他们的观点。 比如,能指和所指虽然是从索绪尔那里知道的,具体的理解和运用和他却完全不同。
纪工: 有一个学佛的看了后说,或者悟性后说,原来他们常常颂经也是可以这样解释的。(看了我写的行知早报)
我: 哦,西方的语言学路子太繁琐,有迷路之感。虽然,他们的研究可以实用。 是的,佛学是理性的宗教,尤其是《楞伽经》更是佛学中的哲学,很对我的胃口。 我的思想的根源正是这本《楞伽经》。我最初学到是哲学,学习佛学之后,就用西方的理性来解读佛学,这让我发现了东西方两大文明融合的可能性。
纪工: 事物抽象以后,本质也抽象出来后。就像哲学和数学,其抽象规律的描述,也有其规律的想通性。
我: 佛学是要我们首先从语言里退出来,然后观照语言与对象的关系,这个路径就是禅宗的三个境界,即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就语言和对象的关系而言,第一个是语言与对象混淆的结果,第二个是知道语言与对象不同了,第三个是知道语言与对象是同一的。我目前就是来到了语言与对象同一的面前了,但是,还没有进入,还是处于第二重境界里。 如果语言与对象是同一的,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了,而是比感性更真实的一种境界了,即超感觉的境界了。
纪工: 语言与对象不是同一的。 语言中的词语,和词语的意义,以及词语的所指事物。都不一定是同一的。 可能仅仅在某的个层面,某个时段,可能是相似的。
我: 这个是语言约定的结果,概念的整体性还是形象,不是真实的存在本身。
纪工: 但数学和物理却可以做到事物的本身。 而自然语言不像科学语言那么严密。
我: 数学和物理都是没精神的,计算的都是物质。 语言与对象同一了,才是自然的语言。这不是谁宣布下就可以了,而是要用事实说话的。
纪工: 只有局限了以后,才能做到完整的一致性。 没有约束和局限,就是乱扯的空洞,无际的泛化思絮。
我: 局限和完整不矛盾吗?有局限下的完整吗?语言与对象不同,解决的就是概念的界限问题。
纪工: 是的,局限之下,才能求得完整。
我: 这都是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恶果,这个让概念界限不清,一片混乱。
纪工: 完整,可以理解为完全一致,或者完美而同一。
我: 这个就是界限不清,完整就是自身不缺少,是唯一的存在。一致是比较,怎么是完整?
纪工: 就是在一定的约束前提下,概念才能和约束下的事物,一致的完整对应起来,而不会有界定超出或不一致的情况。
我: 西方哲学家也看到了,真的科学是范畴的科学,而范畴就是概念的界限,不是什么内涵和外延。 这是约定语言,不是自然语言。 约定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区别,人们还不知道。人类一直在约定语言的形式下思维。
纪工: 自然语言是社会语言,而不是科学语言。所以它不严密,而且人群、人为因素更多。 因此,社会语言不存在严密性,而更多的是随意性。
我: 我看到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这样概念与对象是严格对应的,不是随意的。
纪工: 哲学是用社会语言来思考约定语言的事情。而科学只是借用社会语言来阐释自己领域的事物和现象。
我: 语言不变革,科学和哲学都没有出路。
纪工: 是的,认同。
我: 所以,如今的任务是从约定语言转型为自然语言。如今的科学和哲学语言都是约定的,这就给了我们后来者一个莫大的机遇,我们要努力填补这个空白。
纪工: 这个观点可能存在问题,语言类型也应该多元化。自然语言是社会型语言,不适合做为科学或者严密语言使用的。 比如:一个苹果加两个梨,等于多少?1、等于三个水果;2、等于两种水果;3、它们加不到一起;4、个数上等于3,5、种类上等于2。
约定就是前提的局限,比如上面的问题,可以约定如下:
1、重量上看,如何加;
2、个数上看;
3、种类上看;
4、分类上看;
5、可食性分类上看;
等不同的限定和角度。
我: 语言与对象同一才是概念,这是自然语言的规定,不再是约定。因为,在这里,自然规定不再是人的任意的约定,而是看到了语言与对象的同一性,正是这个同一性使对象规定着语言。语言规定并不排除语言约定,只要这个约定是合理的,对人有用的。但是,语言规定会去除语言约定的不合理的方面,错误的地方,界限不清,混乱的地方。比如,把欲望误解为贪婪,把一致性的比较误解为整体等。
语言与对象同一,概念就不是通过定义来把握的,而是遵循概念自身的运动功能,即能指和所指。这样,概念之所以是规定的,不再是任意的约定的,就是因为概念的所指与能指是同一的。就你上面的例子而言,能指是什么?就是1个苹果,2个梨。所指是什么?就是加减法,就是重量,个数,种类,分类,可食性。能指让这个计算不再是脱离了感知对象而成为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而是互相连接在一起互相指正,让思维是明确的,清晰的,不能混淆的。我们既看到了例子,也看到了由案例到结论的必然性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里的苹果,梨是可以替换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约定是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而从自然语言的视角看,如果不同时重视能指的具体对象,所指就失去了理论来源,就会是抽象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混乱的,越界的。自然语言严格遵守语言与对象的同一性,让人的思维在能指和所指的圆圈中运动,就不会混乱,就能清除语言约定的混乱。
就上面的例子而言,1个苹果加2个香蕉是可以替换的,如果是1个苹果加2块砖头就不能替换了。可见,所指是由能指规定着的,概念的规定是源于能指的对象的性质的。对象的性质就是界限,如果我们无视能指,我们如果认为,上面的约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就越界了,就错误了。这是因为,抽象失去了控制,可以肆意妄为了。
纪工: 我对语法和语义比较有兴趣, 语法与语义是否能完全对等。 你呢?对什么有兴趣呢?
我: 我对自我认识有兴趣。为此,我研究哲学和佛学,特别是佛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能够让我做如是观照。这个观照是我从佛学出发,长期思考语言与对象的关系问题,所获得的。不过,我是民间独立思考的那种,权威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虽然自己还不懂他说了什么,也不认同他的研究。
看维特根斯坦第一卷《逻辑笔记》,开头就是,过去的记法是错的,从每个命题P,无法推出无数的,别的命题。非非P,非非非非P。如果这是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出发点,我的思考就与他不同。我思考的开端是:语言与语言表达的对象是不同的。比较而言,维特根斯坦没有从语言与对象的根本矛盾出发,还是不彻底的思考。希望之后的阅读会证实我的这个猜想。
纪工: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认为语言是语言游戏。后期,又批判前期。 而我只看重他的认知和思维, 对于语言,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是一个语言学的奠基作品。
我: 我在网上搜,只有《普通语言学教程》。他的能指和所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是,从语言与对象的矛盾视角看,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是有问题的。这让他把语言也认为是符号,如是观照到的是:语言是和头脑里的思维是同一的,符号不过是思维的外化,现实化,最早的符号形式是标记,如结绳,绘画,标记等。后发展出文字。索绪尔忽略了思维与思维现实化的区别,就把能指和所指颠倒了。
纪工: 语言是形式,是符号化的表述。它更像是一种媒介,传递一定的信息。
我: 什么是语言呢?你怎么理解的?
纪工: 索绪尔做了很好全面的定义
纪工: 你最近还读语言学方面的书吗?
我: 我是从佛学来的,在无言处做如是观照的功夫,我写的,都是观照的结果。书籍不怎么读,会零星地知道些他们的观点。 比如,能指和所指虽然是从索绪尔那里知道的,具体的理解和运用和他却完全不同。
纪工: 有一个学佛的看了后说,或者悟性后说,原来他们常常颂经也是可以这样解释的。(看了我写的行知早报)
我: 哦,西方的语言学路子太繁琐,有迷路之感。虽然,他们的研究可以实用。 是的,佛学是理性的宗教,尤其是《楞伽经》更是佛学中的哲学,很对我的胃口。 我的思想的根源正是这本《楞伽经》。我最初学到是哲学,学习佛学之后,就用西方的理性来解读佛学,这让我发现了东西方两大文明融合的可能性。
纪工: 事物抽象以后,本质也抽象出来后。就像哲学和数学,其抽象规律的描述,也有其规律的想通性。
我: 佛学是要我们首先从语言里退出来,然后观照语言与对象的关系,这个路径就是禅宗的三个境界,即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就语言和对象的关系而言,第一个是语言与对象混淆的结果,第二个是知道语言与对象不同了,第三个是知道语言与对象是同一的。我目前就是来到了语言与对象同一的面前了,但是,还没有进入,还是处于第二重境界里。 如果语言与对象是同一的,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了,而是比感性更真实的一种境界了,即超感觉的境界了。
纪工: 语言与对象不是同一的。 语言中的词语,和词语的意义,以及词语的所指事物。都不一定是同一的。 可能仅仅在某的个层面,某个时段,可能是相似的。
我: 这个是语言约定的结果,概念的整体性还是形象,不是真实的存在本身。
纪工: 但数学和物理却可以做到事物的本身。 而自然语言不像科学语言那么严密。
我: 数学和物理都是没精神的,计算的都是物质。 语言与对象同一了,才是自然的语言。这不是谁宣布下就可以了,而是要用事实说话的。
纪工: 只有局限了以后,才能做到完整的一致性。 没有约束和局限,就是乱扯的空洞,无际的泛化思絮。
我: 局限和完整不矛盾吗?有局限下的完整吗?语言与对象不同,解决的就是概念的界限问题。
纪工: 是的,局限之下,才能求得完整。
我: 这都是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恶果,这个让概念界限不清,一片混乱。
纪工: 完整,可以理解为完全一致,或者完美而同一。
我: 这个就是界限不清,完整就是自身不缺少,是唯一的存在。一致是比较,怎么是完整?
纪工: 就是在一定的约束前提下,概念才能和约束下的事物,一致的完整对应起来,而不会有界定超出或不一致的情况。
我: 西方哲学家也看到了,真的科学是范畴的科学,而范畴就是概念的界限,不是什么内涵和外延。 这是约定语言,不是自然语言。 约定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区别,人们还不知道。人类一直在约定语言的形式下思维。
纪工: 自然语言是社会语言,而不是科学语言。所以它不严密,而且人群、人为因素更多。 因此,社会语言不存在严密性,而更多的是随意性。
我: 我看到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这样概念与对象是严格对应的,不是随意的。
纪工: 哲学是用社会语言来思考约定语言的事情。而科学只是借用社会语言来阐释自己领域的事物和现象。
我: 语言不变革,科学和哲学都没有出路。
纪工: 是的,认同。
我: 所以,如今的任务是从约定语言转型为自然语言。如今的科学和哲学语言都是约定的,这就给了我们后来者一个莫大的机遇,我们要努力填补这个空白。
纪工: 这个观点可能存在问题,语言类型也应该多元化。自然语言是社会型语言,不适合做为科学或者严密语言使用的。 比如:一个苹果加两个梨,等于多少?1、等于三个水果;2、等于两种水果;3、它们加不到一起;4、个数上等于3,5、种类上等于2。
约定就是前提的局限,比如上面的问题,可以约定如下:
1、重量上看,如何加;
2、个数上看;
3、种类上看;
4、分类上看;
5、可食性分类上看;
等不同的限定和角度。
我: 语言与对象同一才是概念,这是自然语言的规定,不再是约定。因为,在这里,自然规定不再是人的任意的约定,而是看到了语言与对象的同一性,正是这个同一性使对象规定着语言。语言规定并不排除语言约定,只要这个约定是合理的,对人有用的。但是,语言规定会去除语言约定的不合理的方面,错误的地方,界限不清,混乱的地方。比如,把欲望误解为贪婪,把一致性的比较误解为整体等。
语言与对象同一,概念就不是通过定义来把握的,而是遵循概念自身的运动功能,即能指和所指。这样,概念之所以是规定的,不再是任意的约定的,就是因为概念的所指与能指是同一的。就你上面的例子而言,能指是什么?就是1个苹果,2个梨。所指是什么?就是加减法,就是重量,个数,种类,分类,可食性。能指让这个计算不再是脱离了感知对象而成为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而是互相连接在一起互相指正,让思维是明确的,清晰的,不能混淆的。我们既看到了例子,也看到了由案例到结论的必然性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里的苹果,梨是可以替换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约定是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而从自然语言的视角看,如果不同时重视能指的具体对象,所指就失去了理论来源,就会是抽象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混乱的,越界的。自然语言严格遵守语言与对象的同一性,让人的思维在能指和所指的圆圈中运动,就不会混乱,就能清除语言约定的混乱。
就上面的例子而言,1个苹果加2个香蕉是可以替换的,如果是1个苹果加2块砖头就不能替换了。可见,所指是由能指规定着的,概念的规定是源于能指的对象的性质的。对象的性质就是界限,如果我们无视能指,我们如果认为,上面的约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就越界了,就错误了。这是因为,抽象失去了控制,可以肆意妄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