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柏坡吧 关注:255贴子:15,556
  • 8回复贴,共1
怀念纳凉
  
       张艺华  
  在乡下老家,纳凉也叫乘凉。每当晚霞的火焰即将熄灭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陆续从各自的农家小院走出来,踏着青蛙和知了的叫声,聚集到村头的打谷场。
  这里有一条弯曲的小河,初升的月亮、稀疏的星斗和残留在天边的一抹晚霞掺合着倒映在河面上,闪动着绚丽夺目的波光,不远处的蕃瓜地里,萤火虫们时显时灭的亮光深深地吸引孩子们,在大人们“不要踩坏蕃瓜”的严厉训斥下,他们每个人的小瓶子里还是装了近三十只萤火虫。象我这般十岁以上的孩子是不与捉虫子的儿童为伍的。我们有时在一起演好人与坏人斗争的故事,如抓特务、逮土匪等。玩累了,玩热了,一起跳下河冲冲凉,然后再靠拢到成年人的队伍中。成年人的活动也不是统一的,一般分年龄、分性别。大姑娘、小媳妇们在一起谈笑着,那笑声如悦耳的银铃,但谈话的声调却似蚊虫,“喜鹊真的能搭桥吗?”“牛郎与织女不会从鹊桥上掉下来吧?”“为什么七月初七他们才能相会呢?平时就不能见面吗?”听奶奶讲故事的孙子刨根问底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的奶奶。当然,我最爱听王二爹说书。王二爹说书神气十足,据他自己吹是在扬州受了王少棠的真传。有人逗趣地问他属于王少棠的多少代弟子,他自我解嘲地回答:“我认得老师,老师不认得我。”引得纳凉的人个个捧腹大笑。原来,他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亲眼见到了王少棠表演,这才凑合着算他得到王氏真传。王二爹的《武松》虽不能与名人王少棠相提并论,但也算有声有色。我一边打着呵欠、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催着卖关子的王二爹继续往下讲,一直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仍觉得意犹未尽。说书之后,几个平日里爱唱能唱的人自告奋勇来上一段唱,有唱民歌的,也有唱淮剧的。如《秦香莲》、《赵五娘》、《秦雪梅吊孝》等,那悲凉和凄惨让我们承受不了。我特爱听玉梅嫂唱的《八根芦柴花》,就那一句“小小的人儿哎”至今犹在耳边回响,她每次唱歌时都充满激情,处处打动人心。
  玉梅嫂之后搞了哪些活动,我是无法知晓了。我是在父亲的蒲扇轻轻拍打下,在一阵阵悠扬悦耳的家乡小调声中,趴在父亲的膝头上进入梦乡的。
  如今,热了,空调开到你想达到的温度。电影、电视剧、综艺、体育等任你随心挑选,与网友在虚无飘渺的世界里聊天,谈天说地、海誓山盟……一切随心所欲。然而,我却总忘不了当年的纳凉。忘不了大人们手里那一把把又驱蚊又扇风的蒲扇,只因那扇子下有一种无可替代的真情。忘不了奶奶们仰望着银河和满天灿烂的星斗给孙子们讲述的动人神话,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期盼和憧憬,忘不了王二爹沙哑的说书声和玉梅嫂那充满激情的民歌清唱。



1楼2009-06-25 07:26回复
    重发了,请吧主删除一个。


    2楼2009-06-25 07:29
    回复
      最近,我在一个吧发了稿子,有人说我是转帖,并且说我好几篇文章都是转的,却还在误导别人。所以我今天署真实姓名发稿。


      3楼2009-06-25 07:33
      回复
        早啊草,看到你的文章,我也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过的;重现!


        IP属地:陕西4楼2009-06-25 08:00
        回复
          我好也难高兴你也有同感


          5楼2009-06-25 12:46
          回复
            因为淮水先生用了真实署名,那就改一下称呼;张老师的短文乃是一个江南水乡傍晚的和谐温馨的画面!很令人遐思!


            IP属地:河北6楼2009-06-25 17:16
            回复
              童真亦童趣,难忘的蒲扇,难忘的纳凉!


              7楼2009-06-25 22:55
              回复
                谢点评。


                8楼2009-06-26 08:13
                回复
                  虎笛,你好


                  9楼2009-06-26 0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