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圣诞节的礼仪庆祝
圣诞节有子夜、黎明和日间三台弥撒,每台弥撒的礼仪都有不同的历史来源和庆祝的侧重点。
起初,圣诞节只举行一台弥撒(日间弥撒),是在圣诞节当天九点左右由教宗主礼。厄弗所大公会议(431年)定断玛利亚为天主之母是当信的道理之后,教会在罗马建了一座圣母大殿。此后不久,依照耶稣诞生地白冷山洞的样子,又在该大殿旁边建筑了一座山洞小堂(或称为马棚小堂),以纪念主耶稣的诞生,而且仿效耶路撒冷的教友在圣诞夜间举行礼仪的习惯,在此小堂开始举行夜间弥撒。甚至教宗也亲自前来在这个小堂举行夜间弥撒,这就是圣诞子夜弥撒的起源。
12月25日也是东方教会非常尊敬的殉道圣女——圣阿纳大西亚的纪念日,当时侨居在罗马的希腊人在阿纳大西亚堂举行弥撒进行庆祝。为了表示对东方教会的重视,教宗亲自到该教堂举行纪念圣女的弥撒,再回到圣伯多禄大殿举行圣诞节弥撒。后来,教会取消了圣女专用弥撒经文,而以圣诞节的弥撒经文代之,只是加念一些纪念圣女的经文而已,这就是圣诞节第二台弥撒(黎明弥撒)的由来。
教宗举行的这三台弥撒(子夜、黎明和日间弥撒)的经文都被录入教宗所使用的礼仪书中。当这本礼仪书传到其他地区的时候,主教和神父们也照此举行弥撒,这样一来,在圣诞节举行三台弥撒的习惯就开始形成了。
子夜弥撒的进堂咏首先指出弥撒的主题:新生命的诞生。“救世主为我们诞生了,祂就是主基督”(答唱咏)。我们在这新生的婴孩身上所朝拜的是“降生可见的天主”(颂谢词一),祂是取了血肉之身的“圣言”(领主咏),祂是照耀这至圣之夜的“真光”(集祷经),祂取了人性是为了让我们分享祂的天主性(献礼经)。圣诞节不只是要我们追念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历史事实,而且更是要我们今世能师法基督度圣善的生活,来日分享祂永恒的光荣(领圣体后经)。
子夜弥撒的福音叙述耶稣诞生白冷的情景,这是礼仪的主题,但礼仪所强调的不是耶稣诞生在马槽中的景象,而是天主的自我显现。耶稣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上天的平安,祂是先知所预言的“和平之王”(读经一),在祂身上显示了天主的救赎恩宠(读经二)。祂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是一道皓光(读经一)。我们生活在多灾多难的世界中的人们,应以欢欣鼓舞和感恩的心情,参加这一夜的感恩祭,把救主迎接到我们的心中,让祂重整我们的生活。
随着太阳在东方升起而举行的黎明弥撒,其经文强调的是“光”的象征意义。进堂咏首先指出基督是光,祂照耀在我们身上;我们沐浴在祂的新光中(集祷经)。福音记载,救主首先显现给一群牧羊人,体现出天主对贫苦卑微之人的仁慈爱护,从而教训我们要以谦逊纯朴的心迎接救主的显现,并要以热诚的爱心去实践这庆节所启示的教训(领圣体后经)。
日间弥撒强调的主题是神圣的交换。天主圣子降生成人,取了我们软弱的人性,是要我们分享祂不朽的天主性的荣耀(集祷经);祂与我们共有同一个性体,我们与祂共享永生(颂谢词三);因为祂诞生于人间,我们将能永生于天国(领圣体后经)。
“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祂的光荣”(若1:14)是日间弥撒的福音所宣报的喜讯,本日所有的其他读经及弥撒和日课的经文都是对这个喜讯的回响。这位新生的婴儿就是天主之子,天主藉着祂创造了宇宙,祂是天主光荣的反映,是天主本体的真像(读经二)。祂的来临使大地四极看见了天主的救恩(读经一),祂是普照每人的光(福音),因此,祂不只是犹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亚,而且是全人类的救主。
3.圣诞期
圣诞期从圣诞节开始到主受洗日结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圣诞八日庆期。只有复活节和圣诞节享有八日庆期。但是,因为圣诞节的等级低于复活节,因此,在圣诞八日庆期内仍然可以举行第二等级的圣人庆节的弥撒,如12月26日的圣斯德望瞻礼、12月27日的圣若望宗徒瞻礼,以及12月28日的诸圣婴孩瞻礼可以照常庆祝。而圣诞节后的首主日(或者在12月30日)庆祝圣家节,圣诞庆期的第八日(1月1日)则庆祝天主之母节。
从1月2日至主受洗主日为圣诞期的第二个阶段。主受洗日通常是指1月6日之后的那个主日,也是圣诞期的最后一个庆节。而圣诞期内最大的庆节是主显节,通常在1月6日庆祝。主显节(Epiphany)的名称来自希腊文epiphaneia,意思是“天主的显现”。之所以选定在1月6日庆祝主显节,是因为受了当时外教庆节的影响。古埃及人在1月6日举行一种从尼罗河取水与蓄水的仪式,而且他们相信在当天晚上很多圣地的水泉会流出酒来。为了追念耶稣受洗,也为了对抗外教人的这一风俗习惯,东方教会也把1月6日作为给人施行洗礼的重要日子。大约在第4世纪末期,西方教会也接受了主显节,特别纪念东方三位贤士朝见耶稣圣婴,同时也纪念耶稣受洗和加纳婚宴的奇迹。
主受洗节既标志着圣诞期的结束,也标志着常年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