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里镇,萧县辖镇,是中国美食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千年古镇、萧县南大门。位于淮北市和萧县城区的中间地带。南邻淮北市,北接龙城镇,东邻永堌镇,西接孙圩子乡、杜楼镇、王寨镇。丁里镇属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境内符夹铁路穿境而过,萧淮公路纵穿南北,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并在境内郭庄设有出入口。2013年,丁里镇完成财税收入1259.3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09亿元,招商引资3.1亿元。截至2016年底,丁里镇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4.3万人,辖区面积61平方千米。有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郭庄知青园、王彦章摆渡遗迹(瓦子口)等景点。
名称来历人们为纪念汉朝时期刘邦救命恩人丁公(丁固)的故事,把丁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被称为“丁公故里”。时间长了以后,人们为了便于称呼,而称此村为“丁里”。村口有一座周围全是平地的小山,被称为“丁山”。建制沿革春秋时期隶属宋国。西汉属沛郡,本始三年(前71年)六月甲辰,宣帝封丞相韦贤在此建扶阳侯国,历4世,至王莽时绝,改为合洽县。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封韩歆为扶阳侯。十五年正月辛丑国除,撤销。唐朝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区境属河南道徐州,中华民国初年,江苏置五道,镇境属徐海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中共朔里支部成立,为区境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1953年2月,镇境属江苏省徐州专区萧县管辖,后随萧县划入安徽省。1955年1月,将朔里区蒋台乡的王场、张院、后土型3个自然村划归濉溪县龙岱乡。1960年4月,将萧县南部杜集、高岳2个公社划归濉溪市管辖。1961年1月13日,划丁里镇相山地区入新设的濉溪市(1971年3月30日,改濉溪市为淮北市);2月,将杜集公社10个大队62个生产队划入濉溪市。1961年6月,濉溪市(后更名为淮北市)郊区成立,朔里区境南部属濉溪市、北部属萧县。1976年,将郭庄公社的官庄、任庄、任土楼、李洼、孙庄6个大队,32个自然村划入淮北市。1984年,撤销郭庄公社,设丁里区。1992年,撤销丁里区,设立丁里镇。
名称来历人们为纪念汉朝时期刘邦救命恩人丁公(丁固)的故事,把丁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被称为“丁公故里”。时间长了以后,人们为了便于称呼,而称此村为“丁里”。村口有一座周围全是平地的小山,被称为“丁山”。建制沿革春秋时期隶属宋国。西汉属沛郡,本始三年(前71年)六月甲辰,宣帝封丞相韦贤在此建扶阳侯国,历4世,至王莽时绝,改为合洽县。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封韩歆为扶阳侯。十五年正月辛丑国除,撤销。唐朝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区境属河南道徐州,中华民国初年,江苏置五道,镇境属徐海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中共朔里支部成立,为区境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1953年2月,镇境属江苏省徐州专区萧县管辖,后随萧县划入安徽省。1955年1月,将朔里区蒋台乡的王场、张院、后土型3个自然村划归濉溪县龙岱乡。1960年4月,将萧县南部杜集、高岳2个公社划归濉溪市管辖。1961年1月13日,划丁里镇相山地区入新设的濉溪市(1971年3月30日,改濉溪市为淮北市);2月,将杜集公社10个大队62个生产队划入濉溪市。1961年6月,濉溪市(后更名为淮北市)郊区成立,朔里区境南部属濉溪市、北部属萧县。1976年,将郭庄公社的官庄、任庄、任土楼、李洼、孙庄6个大队,32个自然村划入淮北市。1984年,撤销郭庄公社,设丁里区。1992年,撤销丁里区,设立丁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