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志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伟大人物,人们提及他时一般都誉之为“三立完人”、“圣人”。王阳明的成圣之路并不平坦,但一路的坎坷并未摧毁他强大的意志与神经。因为,成圣是他青少年时期就立下的终极志向。年谱记载,王阳明十二岁那年,曾与老师探讨“何为人生第一等事?”。鉴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几年前已高中状元,故老师说读书登第是人生头等大事,而年少的王阳明却不以为然,说:“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令老师大吃一惊。18岁时,返乡途中拜谒大儒娄谅后,更是坚定了他学为圣人的志向。王阳明最终的成就和他青少年时期的非一般志向有很大关系。
据说,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是有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调查结果表明,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较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期的目标。
25年后,调查结果显示:3%的人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目标,他们朝着目标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10%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短期的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成就。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25年来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常常报怨他人、报怨社会。
事实上,这很可能是人为杜撰的心灵鸡汤。但无可否认,目标(志向)对于个人有强烈的激励、暗示、约束和教育功能。并且,细细一想,目标和志向,两者还是有点区别的。目标更像是一个外在的远处的东西,像灯塔;而志向是发自内心的,更像是自持的一盏明灯,其功能更显著、动力更强劲。王阳明自己有远大志向,在教育子弟时也就特别重视“立志”。他于贵阳修文的贬谪期结束时,临别之际赠了篇诫勉文章《教条示龙场诸生》给当地学子,以四事相规劝: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排在第一位。
王阳明在文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个人认为,立志不算什么难事。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立过志。
我儿时就立过宏志大愿。当年还在乡村初中读初一的我,因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理想》,受到了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表扬。我想我一定是震撼到了他,毕竟我的理想是做共和国的总理。那时,我读了很多有关周总理的故事,特别尊崇他。但高中的时候,我的志向变了,我迷上了物理巨人爱因斯坦,因为觉得相对论实在太伟大,尽管我一点儿都不明白它的意思。我的志向不可谓不大,但时至今日,我依然一事无成。
其实,王阳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曾警告学子:“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我的平庸在于不能持之以恒,在于不肯勤学。而王阳明,终其一生,都不曾改变志向。为了实现志向,他不顾嘲讽和打击,不顾羸弱的身体,他苦读圣贤书,更勤学圣人该有的本领。
另一方面,立志又是一件极难的事。因为立志如培根,培下什么根,基本决定了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所以,如果是出于私欲立下功名利禄之志,则很可能会走歪路错路。王阳明在给学生黄诚甫的信中,曾有一段忠告:“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这真是振聋发聩的醒世恒言。因此,我们必须立圣人之志。
圣人之志?有人一定会问:不是孔夫子、王阳明这样具有近乎完美人格的人才当得起“圣人”的称呼吗?尤其是王阳明,罕见地完成了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凡人怎么可能成为圣人?事实上,按王阳明的观点,良知天赋、人性本善,人人生来便具备圣人之资。只要守住良知,只要肯致良知,即便是凡人做凡事,也是个小圣人。圣人,不在于轻重,而在于成色。一个有良知的人,如一心治病救的医生,不啻为一个圣人;,一心教书育人的教师,不啻为一个圣人;一心保国安邦的战士,不啻为一个圣人。哪怕是一个快递员,能够一心为客户提供精诚服务,他何尝不可以是一个圣人。故,王阳明才说“满大街都是圣人”。故,成功的人生,当从立圣人之志开始。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伟大人物,人们提及他时一般都誉之为“三立完人”、“圣人”。王阳明的成圣之路并不平坦,但一路的坎坷并未摧毁他强大的意志与神经。因为,成圣是他青少年时期就立下的终极志向。年谱记载,王阳明十二岁那年,曾与老师探讨“何为人生第一等事?”。鉴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几年前已高中状元,故老师说读书登第是人生头等大事,而年少的王阳明却不以为然,说:“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令老师大吃一惊。18岁时,返乡途中拜谒大儒娄谅后,更是坚定了他学为圣人的志向。王阳明最终的成就和他青少年时期的非一般志向有很大关系。
据说,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是有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调查结果表明,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较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期的目标。
25年后,调查结果显示:3%的人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目标,他们朝着目标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10%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短期的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成就。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25年来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常常报怨他人、报怨社会。
事实上,这很可能是人为杜撰的心灵鸡汤。但无可否认,目标(志向)对于个人有强烈的激励、暗示、约束和教育功能。并且,细细一想,目标和志向,两者还是有点区别的。目标更像是一个外在的远处的东西,像灯塔;而志向是发自内心的,更像是自持的一盏明灯,其功能更显著、动力更强劲。王阳明自己有远大志向,在教育子弟时也就特别重视“立志”。他于贵阳修文的贬谪期结束时,临别之际赠了篇诫勉文章《教条示龙场诸生》给当地学子,以四事相规劝: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排在第一位。
王阳明在文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个人认为,立志不算什么难事。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立过志。
我儿时就立过宏志大愿。当年还在乡村初中读初一的我,因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理想》,受到了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表扬。我想我一定是震撼到了他,毕竟我的理想是做共和国的总理。那时,我读了很多有关周总理的故事,特别尊崇他。但高中的时候,我的志向变了,我迷上了物理巨人爱因斯坦,因为觉得相对论实在太伟大,尽管我一点儿都不明白它的意思。我的志向不可谓不大,但时至今日,我依然一事无成。
其实,王阳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曾警告学子:“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我的平庸在于不能持之以恒,在于不肯勤学。而王阳明,终其一生,都不曾改变志向。为了实现志向,他不顾嘲讽和打击,不顾羸弱的身体,他苦读圣贤书,更勤学圣人该有的本领。
另一方面,立志又是一件极难的事。因为立志如培根,培下什么根,基本决定了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所以,如果是出于私欲立下功名利禄之志,则很可能会走歪路错路。王阳明在给学生黄诚甫的信中,曾有一段忠告:“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这真是振聋发聩的醒世恒言。因此,我们必须立圣人之志。
圣人之志?有人一定会问:不是孔夫子、王阳明这样具有近乎完美人格的人才当得起“圣人”的称呼吗?尤其是王阳明,罕见地完成了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凡人怎么可能成为圣人?事实上,按王阳明的观点,良知天赋、人性本善,人人生来便具备圣人之资。只要守住良知,只要肯致良知,即便是凡人做凡事,也是个小圣人。圣人,不在于轻重,而在于成色。一个有良知的人,如一心治病救的医生,不啻为一个圣人;,一心教书育人的教师,不啻为一个圣人;一心保国安邦的战士,不啻为一个圣人。哪怕是一个快递员,能够一心为客户提供精诚服务,他何尝不可以是一个圣人。故,王阳明才说“满大街都是圣人”。故,成功的人生,当从立圣人之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