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机器人研发、生产(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检测认证、服务应用等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是产业规模国内最大。2016年,本市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8家)产量达2.91万台,占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的40.2%。目前,上海拥有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相关企业近100家,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2017年1-9月,本市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产量达到4.48万台,占全国机器人的比重提高到47%;总产值达143.6亿,同比增长43%。
二是国内外巨头高度集聚。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悉数汇聚上海,德国KUKA、瑞士ABB、日本FANUC、YASKAWA的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均设在上海;国内机器人“第一集团军”纷纷抢滩登陆上海,新时达、科大智能等总部在沪企业正在高速成长;沈阳新松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占地200亩、规划产能近2万台的新型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即将竣工投产;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青浦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埃夫特区域研发与销售中心落户松江。
三是关键零部件自主突破成效显著。上海力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精密关节减速器已经进入批产阶段,在ABB、新松、埃夫特等机器人本体厂商中尝试替代进口。上海翡叶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机已经进入产业化应用。同时,中科新松、新时达、福赛特等企业加快研制驱控一体化控制系统,实现机器人“大脑”的自主化。
四是本体与系统集成实现联动发展。新时达公司从最初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向上游延伸到关键核心零部件(之山智控公司)的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向下游拓展到工程应用(晓奥享荣公司)的汽车柔性生产线集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科大智能公司从专注于汽车侧围焊接机器人,向周边扩展到AVG、产线巡检机器人,完善集成应用领域。
五是行业应用不断拓展。上海汽车、飞机、医疗、船舶海工、能源装备、电子制造等优势产业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海立集团上海工厂从采用多规格工业机器人进行空调压缩机生产线改造以来,累计投入1.7亿元,投放机器人135台,减少操作岗位274个,实现收益2.6亿元。晨讯科技在3C产品生产测试线上先后投入近300台机器人替代操作工人,使得生产效率提升50%,生产线自动化集成度跃升80%,不良品率降低5%,企业降低成本30%。
六是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国家机器人测试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上海,主导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正在积极谋划,着力可靠性和智能化两大关键要素水平提升。以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为承担主体的“机器人国评中心”向国内机器人企业颁发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推动实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机器人研发、生产(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检测认证、服务应用等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是产业规模国内最大。2016年,本市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8家)产量达2.91万台,占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的40.2%。目前,上海拥有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相关企业近100家,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2017年1-9月,本市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产量达到4.48万台,占全国机器人的比重提高到47%;总产值达143.6亿,同比增长43%。
二是国内外巨头高度集聚。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悉数汇聚上海,德国KUKA、瑞士ABB、日本FANUC、YASKAWA的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均设在上海;国内机器人“第一集团军”纷纷抢滩登陆上海,新时达、科大智能等总部在沪企业正在高速成长;沈阳新松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占地200亩、规划产能近2万台的新型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即将竣工投产;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青浦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埃夫特区域研发与销售中心落户松江。
三是关键零部件自主突破成效显著。上海力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精密关节减速器已经进入批产阶段,在ABB、新松、埃夫特等机器人本体厂商中尝试替代进口。上海翡叶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机已经进入产业化应用。同时,中科新松、新时达、福赛特等企业加快研制驱控一体化控制系统,实现机器人“大脑”的自主化。
四是本体与系统集成实现联动发展。新时达公司从最初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向上游延伸到关键核心零部件(之山智控公司)的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向下游拓展到工程应用(晓奥享荣公司)的汽车柔性生产线集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科大智能公司从专注于汽车侧围焊接机器人,向周边扩展到AVG、产线巡检机器人,完善集成应用领域。
五是行业应用不断拓展。上海汽车、飞机、医疗、船舶海工、能源装备、电子制造等优势产业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海立集团上海工厂从采用多规格工业机器人进行空调压缩机生产线改造以来,累计投入1.7亿元,投放机器人135台,减少操作岗位274个,实现收益2.6亿元。晨讯科技在3C产品生产测试线上先后投入近300台机器人替代操作工人,使得生产效率提升50%,生产线自动化集成度跃升80%,不良品率降低5%,企业降低成本30%。
六是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国家机器人测试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上海,主导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正在积极谋划,着力可靠性和智能化两大关键要素水平提升。以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为承担主体的“机器人国评中心”向国内机器人企业颁发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推动实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