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图书馆吧 关注:28贴子:323
  • 0回复贴,共1

音乐漫谈4 | 中世纪末期的音乐与三和弦的诞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终于,音乐已经发展到了到了14世纪末期。
这个时代,所有音乐的重要元素几乎都已经被发现:
旋律及节奏兼顾的记谱法,结构组织的方法,音符相互堆叠的复音法。
但仍有最后一块拼图还没放上——直到1400年后,一位来自英国的作曲家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 Dunstaple, 1390 – 1453),他将这个重要元素发掘了出来。

本篇内容涉及到一些乐理知识,笔者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本文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在文章末尾留言。
从1200年的佩罗坦到1350年的马肖,作曲家们已经发现了多音和声所产生的共鸣带来的震撼效果。
但当时的作曲家们在创作和声时,选择的音符非常有限,几乎都只能围绕在八度音阶中(钢琴键中低音C到高音C之间的音程)。
其中有两组音符被称为“纯洁”的音符——纯四度与纯五度,因为中世纪的作曲家们认为它们是神圣的。
我们前文也有提到过,由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论中提出,纯四度与纯五度是完全和谐的音程,在1400年前,这些就是全部。
如今的我们听了各种歌曲,已经习惯了各种和声,我敢肯定有人去听完我上一篇中介绍的音乐后,会觉得它们少了一些什么,它们有些单调,还显得特别冷淡无情感。

缺失的其实是一种音符组合,而最早发现这种音符组合的人就是邓斯泰布尔。
他引入了效果非凡但“不纯洁”的三度。为何三度是“不纯洁”的呢?
因为与纯四度、纯五度不同,它有两个版本——大三度和小三度。
我们通过一个八度的钢琴键图来稍微理解一下:

大三度指三个音之间由两个全音连接,举例以八度音阶中C为起点,上行C、D、E.它们两两之间就由全音连接,因此C与E就是大三度。
小三度指三个音之间由一个全音加一个半音连接,举例以D为起点,上行D、E、F。
其中D与E之间是一个全音,而E与F之间是一个半音,因此D到F就是小三度。
看起来这在技术上只是微小的差别,其实不然。
大三度听起更加欢快,小三度则听起来比较悲伤。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整个西方音乐的分界点。加入这些三度的和声,可以让音乐更饱满、微妙,也更加动人。
除此之外,三度音进入音乐,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三和弦。
还是以上面钢琴键图为参照,由最左边的C开始,往上找到大三度的音E,然后由E继续往上找到小三度的音G。
然后在同时弹奏CEG这三个音时,我们听到一个和声。这种结合大三度与小三度音程的和声就叫三和弦。
后来,三和弦成为整个西方音乐的支柱,从15世纪早期到现在,所有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三和弦。

邓斯泰布尔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大量使用三和弦,因此当他随着亨利五世的军队抵达法国之后,他的名声很快地传遍欧洲各地。
邓斯泰布尔崭新而迷人的新风格让他成为众人争相效仿的作曲家。随着十五世纪的到来,各种勃艮第公爵的法兰西-弗莱芒宫廷成为当时欧洲北方的艺术重地。
这也是邓斯泰布尔的理念真正被发扬光大的地方。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纪尧姆·迪费(Guillaume Dufay, 1400-1474),他是目前公认最著名的15世纪作曲家,无论是在宗教音乐还是通俗音乐的领域上,都远比他的先驱邓斯泰布尔更富盛名(下图左为迪费)。

迪费的主要作品,从鼓舞人心的十字军歌和荡气回肠的弥撒曲《L`Homme arme(武装战士)》,到他非常能打动人心的抒情曲《Se la face ay pale(面色苍白)》,为日后浩瀚的西方音乐奠定了根基。
迪费让好记的旋律依偎在和声上,并将和弦引导至一个令人满意的终止式。
他还有一个组织完备的节奏结构,能让诗歌里的歌词的重点音节或韵脚落在音乐中适当的地方。
在此介绍两张唱片,一张是由牛津卡梅拉塔合唱团(Oxford Camerata)演绎的迪费的弥撒曲《DUFAY: Missa L' homme arme》,另一张是Capella Cordina演绎的《Se la face ay pale》。



从这两部作品中可以发现,迪费的音乐听起来很亲切,感觉并不古老。
没有那种古怪的异国音调,也没有不对称且生涩的节奏,这不是随手就能写出来的作品,是经过精心设计过的。
迪费的作品甚至在印刷术尚未成熟之前就在各地不断流传,尽管他为贵族和教会作曲,但他的作品却前所未有地促成一个更亲民,更容易被接受的音乐未来。
到了15世纪中期,西方音乐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活跃且充满能量的艺术形式,并在欧洲迅速蔓延。
本期我们结束了西方音乐史的中世纪时期的内容,而音乐在这个时候完整的拥有了结构,节奏,和声,和弦等重要元素。
下一期,我们即将迎来更加异彩纷呈的年代,而这个年代更成为整个欧洲艺术的重要里程碑——文艺复兴。


IP属地:广东1楼2018-12-27 18: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