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山茶座吧 关注:255贴子:12,856
  • 20回复贴,共1

清代江南名儒洪嘉植与《石梁谼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石梁谼,马耳山西麓的一个古地名,史书上也作石梁空、石梁硿,乾隆二十九年《诸城县志》等典籍对其有详细记载。其具体位置在五莲市前长城岭村之南、李子店村之西、长城岭水库(现已更名松月湖)中上游的峡谷地段。
  作为一个古地名,除了古代典籍记载以外,“石梁谼”的名称平时鲜为人知。只有当地的李子店、北山前、香店等少数几个村庄,仍然将石梁空峡谷东岸的高地称之为“石峦坪(石梁砰)”。至于石梁谼(石梁硿、石梁空)这一名称本身,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水库以后,峡谷风光尽埋水底,已不再为人们所知。只是这些年当地开发旅游,挖掘历史文化,石梁空的名字又渐渐被人们叫起来。


IP属地:江苏1楼2018-12-30 10:59回复
      洪嘉植(1645-1712),字秋士,一字去芜,号汇村,安徽洪源(今歙县洪坑)人,生于南京,后移居仪征。熟悉马耳山地域文化的茶友都知道,石梁空流传有清代上官周所作古画《石梁九老图》(一说真正作者为诸城王翰),该画由山左名儒张石民题跋,跋文中有“白下洪生所谓风鸣水和奏为姑洗之律者也”,这里的洪生,指的就是洪嘉植。
      洪嘉植天资聪颖,工诗文,博经籍,讲求井田、封建之学,终生未仕,素有“以布衣谈理学”之名,其诗文变颇有古风。时人评价洪嘉植:“其魄力气象,如华岳三峰,削成斗绝;又如星宿百泓,奔流到海。”(施朝干语)。洪嘉植生平著述甚多,有《洪去芜文集》《大荫堂文集》《朱子年谱》等传世。
      下图为诸城名士李澄中为洪嘉植《大荫堂文集》作序,评价洪嘉植“为人狷介而不苟同于俗,凡序一事记一物必穷其本末,引据六经尔雅,深厚岂与空虚无实者较短长哉!”(李澄中《卧象山房文集》卷一)。


    IP属地:江苏2楼2018-12-30 12:11
    回复
       民国二十六年《歙县志》卷七人物志-文苑部分有洪嘉植略传,评价其“能文,负时誉。名公卿尝上章荐兴,以亲老不就”。虽代远年湮评述简略,也足以说明其为才学有志之人。


      IP属地:江苏3楼2018-12-31 14:02
      收起回复
        此处以前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听名字充满了险峻神秘,遗憾淹没在水下,今生无缘见真容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1-02 03:18
        收起回复
            诸城自古人文荟萃之地,明末清初张氏四逸、李澄中、徐田等耆老文名远播,远近多有文人墨客慕名访投结交。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夏秋之际,洪嘉植到访诸城,与张氏四逸等订交,期间日与众文人在九仙、五莲、卧象、石梁谼等地邀朋聚友,山水诗酒,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及图文记载,洪嘉植的《石梁谼记》便是其中之一。
            《石梁谼记》为记述文体,洪嘉植《洪去芜文集》和《大荫堂集》均有收录。下图为《大荫堂集》收录本文之影印件:


          5楼2019-01-05 10:34
          回复
              尝试全文识读一下。读了几遍,感觉挺难断句,只能作个参考:
                  石梁谼记 [清]洪嘉植
             入九仙,渡淮,溯涓水,过马耳西南石厜㕒起,水沿溪壑流激为变徵之声者,石梁谼也。郦道元注《水经》云:“马耳高百丈,望齐马耳,故名。涓水出其阴。”今过山而南为石梁水,东南分,行至谼中始合流为涓,其源出龙湫之阳,西会砦山水,盖张子尝寻源而得之也。洪子与同游者凌行水中巨石上,与变徵声相应云度嵯岈落树间,秋风窈渺,日照水光暄美。南望,隐隐见九仙苍郁自天外来。李子曰,九仙,名山也,源出其下,故清流且远。涓水至此以名,而谓出马耳之阴,误矣!予因思夫事不及经见而笔之,书岂可尽信?溯流忘源,与夫寻源不得而瞀乱,见其隐约以谓在是者,又岂无人哉!天下之为臆说所纠舛者何可胜道,于兹水有余慨焉!李子渭清,张子石民也。


            6楼2019-01-05 10:40
            回复
              《洪去芜文集》版,二者内容完全一致。一并贴上来,以便对照。


              7楼2019-01-05 10:59
              回复
                尝试对几处生僻字注释一下。
                 厜㕒(chuí wéi),古指山巅。石厜㕒,当指石质裸露的山巅。马耳西南、位于石梁空峡谷的石厜㕒,只有一处,就是李子店西南高地,当地人称之为石峦坪,即下图右侧高地。


                8楼2019-01-05 11:50
                回复
                  读洪嘉植此文,可以了解到,洪嘉植对于涓水源流颇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与郦道元《水经注》意见完全相左。
                   按水经注,涓水发源于马耳之阴,这也是自古至今文史地学界的主流意见。但自古至今也有另外的观点,认为涓水源出马耳之阳。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同意见,原因在于涓水有多个支流、多个源头,除了马耳山阴、马耳山东北各支流以外,仅马耳山阳,也就是洪嘉植说的这个方向上,就至少还有四条较大支流,由东向西,一是发源于马耳山主峰南侧墙夼村北的香店河,二是发源于龙潭沟北房家洼子村西娄家洼河,三是发源于寨山南麓西白庙村北的寨山河,四是发源于分山南麓山阳村东的山阳河。
                   按照洪嘉植的观点,涓水的发源地应是“龙湫之阳”,也就是发源于房家洼子村西的娄家洼河。龙湫指的是现在的九仙山大峡谷,山南水北,龙湫之阳指的就是九仙山峡谷北。


                  9楼2019-01-05 19:55
                  收起回复
                    至于上述观点孰是孰非,虽然没看到有什么权威机构作出判决,但历史上貌似也一直有个相对占优势和公论,就是各种史书上一直都坚持使用《水经注》的观点,即涓水发源于马耳之阴。尽管发源于马耳之阴造成了涓水主流短、支流长这样一个奇特现象,但大家好像已经习惯,没有觉得怎么别扭。
                     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水经注》最早提出,相对比较权威;二是涓水其他支流,有的比“龙湫之阳”这条支流更长,如果按支流长度决定哪条河是涓水支流,“龙湫之阳”这一条也排不到前面。可能发源于马耳主峰以东、松朵峰之南的支流更长一些。
                     


                    10楼2019-01-05 20:02
                    回复
                       有意思的是,诸城名士李澄中曾为洪嘉植《大荫堂文集》作序,评价“其为人狷介,而不苟同於俗”。从洪嘉植此文也可以看出,洪嘉植确了比较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涓水源流问题上,他评价“谓出马耳之阴,误矣!”,进而“予因思夫事不及经见而笔之,书岂可尽信?”,上升到书也是人写的,因此不可过于拘泥书本,自古误人子弟的事儿多了去了:“溯流忘源,与夫寻源不得而瞀乱,见其隐约以谓在是者,又岂无人哉!”,最后结论是:涓水源流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天下之为臆说所纠舛者何可胜道,于兹水有余慨焉!”
                       其作学问的风格,书生气节,由此文可见一斑。


                      11楼2019-01-05 20:16
                      回复
                        补二楼:
                          洪嘉植(1645-1712),字秋士,一字去芜,号汇村,安徽洪源(今歙县洪坑)人,生于南京,后移居仪征。熟悉马耳山地域文化的茶友都知道,石梁空流传有清代上官周所作古画《石梁九老图》(一说真正作者为诸城王翰),该画由山左名儒张石民题跋,跋文中有“白下洪生所谓风鸣水和奏为姑洗之律者也”,这里的洪生,指的就是洪嘉植。
                          洪嘉植天资聪颖,工诗文,博经籍,讲求井田、封建之学,终生未仕,素有“以布衣谈理学”之名,其诗文变颇有古风。时人评价洪嘉植:“其魄力气象,如华岳三峰,削成斗绝;又如星宿百泓,奔流到海。”(施朝干语)。洪嘉植生平著述甚多,有《洪去芜文集》《大荫堂文集》《朱子年谱》等传世。
                          下图为诸城名士李澄中为洪嘉植《大荫堂文集》作序,评价洪嘉植“为人狷介而不苟同于俗,凡序一事记一物必穷其本末,引据六经尔雅,深厚岂与空虚无实者较短长哉!”(李澄中《卧象山房文集》卷一)。


                        12楼2019-01-06 08:36
                        收起回复
                          去年夏季来松月湖石梁硿写生,方知有九老常聚此地。又寻诸城放鹤园,民朝遗民的成就之广博,方显我当时山东之风流。楼主的石梁九老图可有清晰图片,谢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06-06 1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