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吧 关注:599,464贴子:24,787,175

〖晒戏〗碧山暮: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大家拜个早年~


IP属地:浙江1楼2019-01-01 09:42回复

    大家好,距离上次晒戏又过去了一个月,并且这飞驰的时光啊,一下就来到了2019年,不以周年计的话,碧山这个小群竟已迈入第六个年头,第六年了,我们还在,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XD
    还记得2016年的新年,曾经晒过一次以交稿为主题的戏,时隔三年,这仍旧是个不错的点子,于是在近期这前前后后的剧情中,又选了十二篇交稿/长段落放在主群投票,最后依次选出得票最高的六篇。又因为交稿不同于整场戏,管理组分工给六篇交稿写了一点儿阅读指南,为的是让大家对前后剧情能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欣赏六篇文字的优秀之处。
    说起来2019年和三年前到底还是有了点不同,就像昨天和朋友闲谈说到的一个问题:现在晒戏随随便便一拉就有几万字,也不知是什么缘故,戏越写越长了。朋友答:碧山这个背景现在已经铺陈开了,写到的东西必然会多。想了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元熙朝戏中已经走了十几年,随便开一场戏都可以有梗戏的效果,而且99%的回忆杀,都有戏可寻,不必胡编乱造,自嗨高朝。相应的,随便一个剧情,都会像蝴蝶振翅一样,影响到很多角色,每次我在选晒戏剧情时,就不得不删删减减,因为大多相互关联。


    IP属地:浙江4楼2019-01-01 09:45
    回复
      按照惯例,来介绍一下这六篇戏。他们当中最早的,发生在十七年三月,最晚的,则发生在十七年五月。可以说是第四折戏的余韵,拉开了第一折、第二折、第五折戏的大幕,而第三折戏,又与第六折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联。
      相信大家看完交稿,再看上述这段貌似颇拗口的话,就能懂得了,这里先不剧透。而其他落选的六篇交稿,在后文我们小马同学的2018年述职报告中有所提及,我就不多说啦。这张帖子共计字数2w左右,还请耐心阅读呀。

      最后,本人——大岐剧社副社长李小誉——仅代表本社,恭贺各位观众朋友新年快乐,同时感谢我们的赞助商:春日诗社、松涛琴行、友三书院、兰亭书院、岳麓书院,欢迎购买了首日公映票据的朋友持票根到后台领奖(x)


      IP属地:浙江5楼2019-01-01 09:46
      回复

        匿名A:
        看到梁这篇交稿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原来还可以这样!对于这次的永乐辞公主事件,如果不真正的把自己摆到角色的那个角度,很容易就只想到:哦,原来还有不愿意当公主的人(没错我说的就是我)。但是小梁这篇交稿是真正的站在自己的人设的角度去想:非自愿入宫的梁美人对于这件事会是什么看法呢?也许就因为这样的用心和真情实感,我看到的这段戏末尾的时候是真的感觉到了心酸和无奈。

        匿名B:
        看到“您行行好”时,眼眶不禁一红,不知梁美人想起父母言语是否与我怀着同样的心情呢?她原可以不成为芸芸妃嫔中的一员,她的父母冒着触怒上官的风险企图以钱财打通其中关节,可谁知世事,谁料世事。初时宝瑟尚是娇俏活泼的少女,入宫三年后却沉静如斯,见到“当代之最的一砖一瓦,一瓶一炉”时想的是“拼命学起来”,经年父兄疼爱、恣意的日子,是否还会悄然出现在闺梦中呢?

        匿名C:
        演绎里最容易想到的回戏套路是由己及人,当剧情真的发生了,最难做到的偏偏也是由己及人。大公主身为天朝最尊贵的公主,她知礼,守矩,向来都堪为皇室表率,最为人称道的一次是十五年中秋夜宴请辽使时,贤妃欲以五公主李代桃僵替自个的女儿和亲,满座无人敢揭穿这一假象,惟有大公主,起身斥责一句五妹妹不得胡闹,成了多少妃嫔宫人心中的那一束光。便是这样的一束光,为着自己的意中人不惜自请脱爵,在诸多交稿里充斥的惊讶、恐惧、惋惜、遗憾、不齿里,梁MM是唯一称得上感同身受的情绪,天家娇贵的女儿,不论做了天大的错事都有人替她兜着,而自个儿只是不愿与父母双亲离别,还是被地方官员选送进了宫中,再细细一想,即便是老家小小的一个县城,被选送进宫的女眷绝不止梁氏一人,是否也有这样一名被家里人千疼万宠的娇俏少女,父母已成功打点使其不必受远离故土之苦,同样都是女儿,偏偏有人如意,有人不能如意,这样的比较,实在令人唏嘘。


        IP属地:浙江8楼2019-01-01 09:47
        收起回复

          匿名A:
          夫人的描写一直都特别特别细腻,夜风、萤火、燕子,所有的场景、事物都使得最后那句“是我先遇见他的”更显得令人心疼。我在最开始写戏的时候,常常堆砌很多的没有意义的场景、服饰描写,但如果这些描写不是为了戏的主题服务,那就没有了意义;而现在又很少去描写这些东西,使得戏往往显得不那么生动。我觉得夫人就把这中间的尺度拿捏得非常到位,学习~

          匿名B:
          我觉得这篇交稿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对少女情思细腻的描摹,真实可感。永昭公主是一位在锦绣堆里长大的矜贵女孩,没经历过风霜的她十分单纯,单纯到初次经历情爱,却不知怎么去把握。她看上的那个男子,并不尊贵,却是个肯爱惜幼小生灵的温和君子。骨子里同样善良的永昭,迅速被这珍贵的品质所吸引,但她却无法坦率、主动地去恳求父皇……也许就是在这一晚,面对皇城无声威严的夏夜,她才和那个一向不怎么喜欢的永乐公主产生了共鸣:公主之尊,分明桎梏了许多东西啊。

          匿名C:
          每次看到夫人的文字,都会由衷认同:是的,一切就该是这个样子,真的好有魔力啊!怀有隐秘心事的少女,求而不得的失落、不甘,身为公主的骄矜,一直隐忍不发、最后终于按捺不住泄露出一丝,这些微妙而复杂的情绪恰到好处地糅合,一方面合情合理,另一方面显得角色真实而又立体。夫人并没有直接叙述故事,交代情节,而是从萤火虫写到初见动心的场景,到最后看见窗外一点光亮,又发现只有凉风,当下的失落感就像一个线索,启动了长久压抑在心底不曾言说的失落。整段下来很含蓄,又很温柔,观感特别舒服。最最喜欢小燕王那一点。有时候喜欢上一个人,只需要一瞬间,然后会去留意他的消息,去想象与有他有关的一切,哪怕都没有真的相处过,也会念念不忘。心疼之余,真觉得这个细节……很可爱!

          匿名D:
          若不是早早知道这是永昭的交稿,单看文字,我甚至觉得这更像是一位平凡的少女的内心并不是说夫人写的不贴合,只是她所描述的是公主不为人知的愁思。在许多人心里,皇城里出生的女儿不外乎是衣食无忧,尊贵无比。但她们真的能够事事如愿呢?这一篇独白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作为公主,心里也有许多苦衷,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不管是永乐小小的倔强,永昭深埋在心的遗憾,都让我觉得大家笔下的人物无比的鲜活。在这篇独白的最后,永昭一句“嬷嬷,是我先遇见他的”,让我感触良多。即使宠爱如她也会有这样心酸的遗憾,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此刻独坐窗前的她不是永昭公主,只是一位失爱的女孩罢了。独白中的一句自诘“……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十分令人遐想,或许会不会有那么一刻,永昭也如永乐一般想要永公主的爵位去换取良缘呢?当然,不论怎样将这一切猜想,木已成舟。我也相信,上天总不会愿意将这样好的姑娘辜负的。


          IP属地:浙江12楼2019-01-01 09:51
          收起回复

            匿名A:
            喜欢这段的理由其实很简单,隐忍的情绪,在某个时刻压抑不住释放出来,浓烈但又克制。最喜欢的细节是琴的故事,其实一开始的戏我看得不多,不知道琴的来源这个情节是不是之前就有,但它放在这里特别顺畅,在这之后的弹奏,就格外打动我,特别有画面感,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想到了《琵琶行》(?虽然不是一种乐器orz而且好像也不太一样,反正莫名其妙的联想hh)。大家常说一段戏最基本的要求是表达得舒服,但我觉得真正做到舒服也挺难的,能打动我的往往是我看时觉得特别舒服又顺畅的文字,这篇也在内容之外,用文字本身打动了我。

            匿名B:
            这篇戏开始的时候,我看见的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皇帝(完全不像二十年要撒手人寰的样子XD),可是看到最后我才知道我错了。我还记得这段刚发出来,激动了好一会,因为画面感实在太强了。那段回忆也因为细致而显得那么真实,用郎才女貌、琴瑟和鸣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哪怕没有见过,仅仅透过这两三行字,都能想见孝贤是怎样一位美好的女子。让人不禁去揣测:那把琴是真的被忘却了吗?我想不是的,也许是怕睹物思人罢了。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孝贤如是,孝贞亦如是。而最后琴音高潮迭起又骤然止住,觉得心里有点空落落的。反应过来才真实地有点难过鼻酸,故人不再,物是人非,尊贵如帝王终究也不过是个可怜人

            匿名C:
            有时候以角色视角去看,李誉这个人实在有点渣,但换成上帝视角去看,又会觉得他已经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个帝王中最肯给予柔情的一个了。只可惜一个人身边的位置有限,他有了宁嬛,有了张宝兰,有了郑慧,有了吴璧,有了陈绥真,有了沈轻霄……作为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天子和男人,有时候他给到的深情和尊重,真的超出了那个时代很多,因此显得格外珍贵。这段戏我很喜欢,在BS经常能看到娘娘们回顾往昔,偶尔看到帝王眼中的前尘也很有趣。与其说这段戏不错,倒不如说这段戏的整场都很优秀,一无所知同时容貌肖似先皇后的宫女,和满腹心事一眼穿过重峦叠嶂般时光的天子,那种不可说,不能说,无法说的心境与情景,作为看客,也只能在戏外屏住呼吸。
            本来不想夸他的,算了,弹琴的李誉还真的挺帅=-=


            IP属地:浙江14楼2019-01-01 09:52
            收起回复

              第四折:
              《落庭英》
              “恰巧一阵风起,两旁植种的玉兰树,簌簌掉了许多单瓣的花。”
              怡妃-冯媛
              [初九至十四这六天,怡妃留居鸣鸾,仍然在由耳房辟出的一处佛堂内为孝贤皇后祈福,起居坐卧,时辰皆与宝华殿内一模一样。葛巾每日卯辰出门戍时回来,早晚皆要去怡妃跟前请安,主仆两个都知道,葛巾还能留在鸣鸾的时间,已然所剩无几,因此闲余时间,东暖阁里总烛火通明]
              “这是给钦哥儿备下的生贺,原来是打算当天给他的,但是那天咱们出不得宫,钦哥儿也未必愿意此时同咱有什么干系,也就罢了。只是他不日就要大婚,我这个做姨娘的既不能操持,又不能给他什么体面,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儿,这是在宫外瑞蚨祥、老凤祥下单的订票,连同这件顶嵌玉小银冠,你寻个机会,一并交给永昭,这事儿不用张扬,悄悄地就好。”
              “五哥儿生日也快到了,原本打算给他做两个香囊和一对剑穗的,我这女红技艺好了,不光陛下有,五哥儿也得有啊,只是这香囊……(簌簌声)……罢了,做都做了,还要把它绞碎了不成,再说要绞该绞的也不是这个。那个墨绿色暗金纹的五哥儿也有一个,也不知道陛下看见没有——哎,可惜剑穗只来得及做了一个,这个你拿着,到时候替我交给五哥儿,他就知道母妃还记着他,省得他胡思乱想,又不好好学习,这可不行。”
              “这串佛珠,你五月初六替我供奉到宝华殿里,那里的了悟师太知道内情,自会替咱们颂祝七天七夜,不必私下给她银子,多添点香火钱也就是了。算来那串佛珠在我这里,也留有一十三年了,倘若到明年,后年,还是一样的情形,你得替我好生保管,不能因为我自个的缘故,断了它每年的供奉……自然,要是可能,我也希望自己能亲自去供奉呀,先不想了,不想了。”
              “陛下那里,大约是改道了,不然今天就能得到他何时回宫的消息了。他不在,这些请罪折子,一个都到不了宣和的案头……(翻动声)……其实我知道自个是冤枉的有什么用呢,贵妃、敏妃、静夫人,我看她们都巴不得坐实这个罪名,再往下,何氏、卢氏、陈氏,自然一个都不会替我进言,还是要靠自个儿——不,葛巾,你不必想法子在陛下跟前筹谋什么,只要他往后还召你,那我就心里有数了,旁余的事,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定下的,还得慢慢来。”
              “汤美人就住在褀福宫,我从前对她还算好,你搬过去后,兴许能同她互相帮衬,不至于形单影只。还有张才人和慕更衣,她们料想也不会就此划分泾渭,就是不知道会不会主动上门……对了,那个宁选侍要是来见你,你可得仔细留神,也不知道这些年她到底怎么想的,越发没皮没脸,行事恣意轻狂起来。至于十六年新进的妃嫔,我对她们还不太熟,得靠你自己慢慢熟悉了,不过冯更衣倒是可以多接触接触,以后也许是个良伴。”


              IP属地:浙江15楼2019-01-01 09:53
              回复

                匿名A:
                众所周知wuli马爱是碧山颜值之最(低?),一路走来全凭头脑。(也有夫人打的配合,夫人在时真是天下无敌。)但其实除了这些以外,若雪的戏真的是写得十分细致了,想得也细致。最早人设里谨小慎微,聪慧可人。若雪一个字都没有辜负过,真的要给她大大滴一个赞。只可惜宫中的聪明人还是多了些,鸣鸾殿并不像从前一样安稳了,每当这时候,我想到的总是“假使夫人泉下有知…”

                匿名B:
                群里剧情千回百转(?),看到皇帝下旨一幕时不禁感慨:经年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穆夫人是否会想到鸣鸾宫竟有闭宫一日?整篇交稿大多由语言构成,可语言中细微的动作却有十分打动人心,她不写面部表情,不写肢体动作,单单一个“翻动声”,却能让人体会到内心的无力和焦躁,正如一句话:于细微处见真情。

                匿名C:
                这篇交稿里我最感动的是马夫人和葛巾之间的感情。记得以前葛巾还不是马夫人自己演的时候,写过一段关于忠仆的交稿,印象深刻。葛巾是马夫人的贴身宫女,容貌俏丽,一开始的时候葛巾和马夫人可能相互有一种默契,那就是将来她会被收作皇帝的通房,因为马夫人只有五分,送个自己人上去是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标配。但后来马夫人怀了第二胎,忖度下可能觉得自己盘子做大了,不送也可以,那时候的葛巾是尴尬的,现实中说好了毕业就去研究所忽然告儿你毕业就回十八线当文秘,你能受得了吗。一直到马夫人没人可用了,葛巾才得到她的默许,开始被皇帝宠幸,可是这时候再去研究所也于事无补了,凡发生过,必留下痕迹,葛巾不可能不介怀。有趣的是,原来演葛巾的夫人,没有选怨毒套路老路,她还是给葛巾留下了一点纯善与真心。葛巾前后两次认命,命运却没有放过她,尽管如此,她依旧迎难而上,对马夫人忠诚,对马夫人真心,同时也爱着自己。看戏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看到马夫人对她的回馈,反效果的回馈不算。这次红了的眼眶,正是我想看到的。终于,走到陌路,马夫人的真心,也剥去了不自觉的自私,全心全意地为葛巾考虑起来。


                IP属地:浙江17楼2019-01-01 09:54
                收起回复

                  第五折:
                  《黯然珠》
                  “我不知道大姐是对还是错,但若我是她,一定不会这么做。”
                  静夫人-吴和微
                  [永乐请辞公主之尊的消息,饶是静夫人如何吩咐承明殿宫人小心遮掩,但此事在深宫中早已传得人尽皆知,成了大家伙儿茶余饭后的消遣,自然也无可避免地传到了七公主耳中。五月初六这日临近傍晚的时候,七公主自学堂回到承明殿,按例先去了养母静夫人所在的偏厅给人请安。幼悟现今的身量并不算高,在枕雾打起帘子的时候,她还不必刻意压低身子,就能正好瞧见临窗看书的静夫人那幅恬静的面容。自她记事以来,这张面容似乎一直如此,岁月并没有给她留下什么痕迹。就连她的奶娘们也私底下谈论过,在那些她们误以为七公主已经安然入睡的深夜里,时而会发出一些感慨:静夫人经年以来容颜未变、恩宠不衰,只是这些恩宠,似乎并没有让两位小主子跟着受到青睐……静夫人一听见幼悟进屋的动静,就笑着招手让她过去,和颜悦色地过问了几句今日的课业见闻,幼悟口里答得乖巧,心里也明白静夫人的用意,每当宫中出了什么大事儿,静夫人有意不叫他们知道,在嘱咐宫人不准多话的同时,也会格外关心他们的情绪。实则学堂里女子众多,人多口杂,这一向以来的许多事情正是由她们的闲谈中得知,但幼悟知道静夫人的这份回护之意,也就乐得在人前装作不知。只是今次永乐公主事件已是震惊朝野,又遑论她一个不过十岁的小姑娘,在几句寒暄过后,她终于忍不住问道]母妃,你能告诉我,大姐为什么不当这个公主了么?[静夫人并没有太多的意外之色,幼悟看得出来,她似乎有些如释重负,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儿欣慰的意思。她了解静夫人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一向愿意与他们姐弟谈话,于是她暗暗吸了一口气,等着静夫人的下话]红姐儿已经听说了吧,你大姐姐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那名状元郎。[幼悟不解且惊讶道]真的就为了一个男子么?[静夫人有点无奈地笑了笑]你尚且年轻,自然不懂这些。来日你有了夫家,懂得情爱,或许多少能够明白你大姐姐今日的做法了。人这一生总是会被很多东西束缚着,规矩、面子、人情等等……你大姐姐做了这头一个去冲破束缚的人,势必饱受争议,但我不得不说,她确实是一个勇敢的人。尽管……这并不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你们生在皇家,受万民奉养,食民之膏血,皇子要思虑着如何使国家兴隆昌盛,公主也应当为天下女儿妻子的表率。岂有受了十数年的供奉,一朝说不当这个公主便不当了呢?何况她还是国朝的长公主啊……[幼悟听着这番话,一面静静沉思,良久才咬了咬唇道]我不知道大姐是对还是错,但若我是她,一定不会这么做。[她抬起眼来,一碰上静夫人的眼神,便又很快低下头去,幸而这时七皇子正好从学堂回来给静夫人请安,她才得以将后话藏在了心里:大姐是那样的尊贵而受宠,所以她才能轻而易举地舍弃掉这些偏偏是自己最珍视的东西:公主的名号、父皇的重视……可比起大姐,她却更愿意成为五姐,假使她再早生几年,她便能代替五姐和亲,那么父皇的目光,自然而然也会更多地落到她的身上……]


                  IP属地:浙江19楼2019-01-01 09:55
                  回复

                    匿名A:
                    静夫人可以说是碧山里可以排进top2的好养母了,都说爱屋及乌,但在偏心的皇帝那里,静夫人这个宠妃身份并未为两个孩子讨来什么好处,红姐儿之所以会是早早懂事隐忍体贴的性格,除了女孩儿早熟这个原因之外,未必没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正是因为自己未曾得到,所以才会珍视、渴望,代入自身,低一级的需求尚且满足不了,又如何奢望更高的自由和自在呢。只是我忽然想起一桩旧事,当年中秋宴上辽使求娶三公主,莫说贤妃舍不得,皇帝也是舍不得的,这个替代和亲的公主,正是红姐儿,不知道当年事情若成,红姐儿的心情是因为终于如愿以偿得到父皇的些许目光而感到高兴,还是因为自个终究是被父皇舍得远嫁的女儿而感到哀伤呢。

                    匿名B:
                    也是一篇以公主角度着手的交稿,但其中也不乏夫人以其个性增添的润色。对话形式过渡地十分自然,而七公主对永乐大姐姐的想法也与永昭公主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她的年纪甚至只能想到待遇、名号与父皇的重视……正因她向来缺少这一切,才对此渴求不已,这正是人性中无可厚非的一点,也显得无比生动和自然了。

                    匿名C:
                    其实之前我和碧山的小伙伴讨论的时候,一直觉得静夫人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她一进宫就受宠爱,很快进位昭仪,然后累升至夫人,虽然无所出,但抚养了一子一女,还几乎从来没有被拉近过碧山那些简直是智商大比拼的恐怖局里。
                    但静静这次的交稿,我很喜欢的一点是,她描写下的静夫人虽然还是我们印象里那个样貌无论多久都好看,行止无论何时都优雅的perfectlady,但她通过七公主,表现出来了一路顺风顺水的静夫人也有的烦恼和尴尬: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一方面,无论她本人多么受宠爱,这两个孩子也并不得皇帝欢心;另一方面,无论她自己多么尽力地将他们视如己出,这两个孩子终究没有办法把自己当作与其他皇子女平等的人。
                    几个公主里,大公主端庄,二公主活泼,三公主明艳,五公主早慧。虽然她们每个都有成长中的烦恼,但每个都拥有帝国公主的骄矜和气度,这种骄矜,是来自于成长中母亲珍视、父亲疼爱、身边的丫鬟嬷嬷都是自家家奴这种“理所当然”的骄傲。但七公主是不同的,她的生身母亲是罪臣后人,所以父亲对自己少有珍视;她在养母宫中实际上是寄人篱下,所以她时刻都要提起精神,做个“听话懂事”“知道读人眼色”的好孩子:她要尽力讨父亲的喜欢,尽力讨养母的喜欢,甚至尽力讨宫人们的喜欢。
                    静静这个点抓得特别好,因为从七公主的小心谨慎甚至是“想要有所表现”里,我们同时也能看到静夫人本人的小心谨慎,和那些“甚至想要有所表现”。她从贵人直接晋升昭仪那天,就在小心自己的言行,尽力不让他人认为自己德不配位;而她晋升夫人的典礼即便再风光,恐怕她夜深人静时对比一下生了两个皇子而进夫人的敏妃,也多少会有一些自怜和自伤吧。
                    我们不讲封建价值观是否合理,但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虽然在他人眼里足够优秀和好运,但却始终绷着自己的弦,始终要求自己保持着最完美姿态,尚未能够同自己和解的可怜人。


                    IP属地:浙江21楼2019-01-01 09:57
                    收起回复

                      匿名A:
                      贵妃一路走来几变,依稀记得当年那句“在这通天路上,我唯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儿子。”(大意如此)到而今一句不想强求,让人感叹的是经历过种种的无法忘却、让人感叹的是步步紧逼的岁月。或许当年那个心气极高的郑氏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谨慎求全,无数难言也只能咽下的皇贵妃。瑛瑛这篇交稿实在看的让人鼻酸,莫名的让我想到一句话,早知道宁嬛要来,我就不来了...

                      匿名B:
                      皇贵妃在大多数妃嫔宫人眼中都是端庄威严的,这个位分与其说是妃妾,不如说更像一位人臣。甚至皇帝要宠幸谁,也不能流露出半点情绪。有皇后的义务,却没有得到同样的爱。戏里贵妃时常背黑锅,大家好像都以为她想要的是那份尊荣,可是从她的角度看来才知道,似乎并不是这样的。我很喜欢碧山的一点就在于,这里不是简单的为了权或者宠,而是像前面许许多多帖子说过的那样(允许我再絮叨一回),是为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她想要的同寻常人一样,不过是一个和睦的家,一个听话的女儿和一个相敬相爱的丈夫而已。所以这一回,她少见地露出盔甲下藏着的一点脆弱、或者说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子,那点暗自与丈夫较劲的微妙心事,才更加让人觉得心疼。至于那根悄悄被秋萍藏起来的青丝,又是从哪个夜晚开始变白的呢……秋萍不会知晓,永乐不会,皇帝亦不会了。

                      匿名C:
                      我进入碧山的时候,瑛瑛的角色就已经是三十五岁的贵妃娘娘了。那时候我对这个角色的感知,与其说是“皇宫中的一介妃嫔”,不如说是“当家主母”,所以和瑛瑛对戏的时候总会自觉自己是个小女生,带着和母亲那种长辈(?)说话的感觉。
                      后来我知道瑛瑛实际比我小好几岁的时候,其实非常惊讶,因为说实话,我自认是无法驾驭一个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角色的。
                      而在后来的剧情走势里,皇贵妃始终端庄持重、心思缜密、宽和大度,总之是像个母辈。整个碧山都知道,皇贵妃像是最合适的下一任皇后,但由于黑幕太黑,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总是差那么一口气。但皇贵妃一直都是坚韧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刚硬的,一直撑着这口气。直到这次的交稿里,这口气终于松了下去。
                      这让我想起我妈(?),她一生好强,不论遇到什么事情,始终撑着一口气,我一直觉得什么事情也难不倒她。但在高中的某一天,因为一件事,她那口气忽然松了下来,让我发现,原来她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人,她也是一个普通人,有她的焦虑、难过、迷茫、痛苦、疑惑。
                      因此,我觉得瑛瑛这个交稿十分出色。她虽然是个年轻的小姑娘,但她跳出了“皇贵妃”、“妃嫔”、甚至皇宫中“当家主母”的身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近四旬的普通妇人,她在她的年龄,旁人都看不到的地方,拥有的所有那些无法对人言说的情绪。
                      这种相对克制的,娓娓道来的表达,它能给人带来的实感,其实是最多的。


                      IP属地:浙江24楼2019-01-01 09:58
                      收起回复
                        《碧山管理冯媛的述职报告》

                        哈喽哈喽大家好,我是冯冯冯小媛~
                        马上就要到2019年啦,碧山暮的元熙十七年也已经过完一大半了,离元熙二十年集体杀青,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了。
                        我们的皇贵妃瑛瑛前段时间刚在戏里过完四十大寿,那时主群还在调侃,说瑛瑛从二十几岁演到四十,真是不容易啊,关键这个年龄还并不是人物设定,而是从2014年开始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一步一步挨到今天的。
                        用挨这个词可能并不太准确,但我一时间找不到别的词来精准形容我们是如何在几次的冷群过程中重新出发,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原因。
                        一开始建群,是因为大家都有时间和热情,像我和娘娘瑛瑛小谢,当时都是学生狗,大把的时间投入在演绎里,三开四开甚至五开,那都不是事儿,甚至还有闲心去做剧情整理这种琐碎耗时的工夫,代戏、旁白、天降、个人城,分分钟就来一打。
                        至于冷群,无非就是现实的那些事,忙着毕业,忙着考研,忙着实习,普遍适用的理由,却又真实的可怕。
                        贤妃杀青这个剧情,是在冷群两次,开群三次的过程中完成的。
                        自然,我可以想象到有人会说,这样的一个梗,开一场戏不就结束了吗,再加上弥留之际交付遗言,死后有人怀念恸哭,如果速度快点,一天也能结了。
                        但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铺垫,太多太多的后续,贤妃死前,有八月十五的花好月圆夜,贤妃死后,有静妃和敏妃的后来者居上,甚至于闺蜜穆夫人,三个儿女来讲,贤妃的离去对她们来说都有不小的影响。
                        人生哪有圆满只有缺憾,群如是,角色亦如是。
                        跨年晒戏是早就定下来的事了,但是目前走的剧情线还没有完结,也没有新的角色杀青,最后还是觉得晒交稿吧,那么多精彩的片段,不晒留着过年吗?经过一段时间的翻翻捡捡抖抖索索,果然一个幸福的交稿都没有。
                        夫人啊,你带我走算了……捶地!
                        本次晒戏一共六段,有的是交稿,有的是戏的片段,是群里从十二篇里投票选出来的六篇,先看一下入围名单:
                        1、妃嫔不想当妃嫔(梁美人)
                        2、嬷嬷,是我先遇见他的(三公主)
                        3、此琴名为长宵(李誉)
                        4、不可谓不惬意(李誉)
                        5、掉了许多单瓣的花(怡妃)
                        6、静也真的就此站在原地,不再往前一步了(静夫人)
                        7、是大异孝贤,缠绵、小意、幽静、情绪丰沛的琴声(贤妃)
                        8、我不知道大姐是对是错,但我若是她,一定不会这么做(七公主)
                        9、上天有时候,真是不公(贵妃)
                        10、半帘幽梦、十里熏风(成婕妤)
                        11、一无所获(小燕)
                        12、难不成,又想追悔莫及么? (清辞)
                        最高票是贤妃出的三公主,得了13票,怡妃10票其次,贵妃和皇帝的长宵琴9票并列第三,梁美人、贤妃和五公主三个7票抢占剩下的两个的名额,考虑到贤妃已经杀青,优先晒尚在延续的剧情。
                        自然,阅读指引和匿名表白必不可少,至于分别都是谁写的,你们猜猜看呀~


                        IP属地:浙江26楼2019-01-01 09:59
                        回复
                          好了,本帖到这为止就结束了,想来想去,最后也还是拜个早年吧!
                          我发累了。。。。。。。。。


                          IP属地:浙江28楼2019-01-01 09:59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19-01-01 10:01
                            回复
                              @海棠未雨🌱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9-01-01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