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地动仪最重要的结构
众所周知,“都柱”是地动仪中最重要的构件,也是关键构件之一,但多部古代历史文献均未详细描述或解释其形状、形态与结构,因而众多学者见解纷纷,主要包括两种推测方案:“直立杆”与“悬垂摆”。
本发明认为,这些学者的观点,实质上区分为“悬式结构”或“立式结构”,而“直立杆”方案仅仅是属于“立式结构”的其中一种。虽然“直立杆”方案已经被否定,但并不代表其他的“立式结构”也是错误的。
本发明提出新的复原方案,命名为“柱-础方案”,也属于“立式结构”,其中:
1)“都柱”是一根实心圆柱体,并且较大,绝对不是“细杆(或竿)”。
2)“都柱”的下端呈半球形,而不是一个横断平面。这是一个非常特殊并且极其重要的关键之处。所有的其他“直立杆”方案都没有这种设计。半球形并不需要特别精确或完美,原因之一是容易实现,例如使用简易工具通过手工研磨可以满足,即必须符合汉代当时的生产、制造与加工的技术水平。这也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
3)“都柱”所附带的特殊支撑构件称为“础座”(亦称“基座、礎座”),它的上端是一个倒锥形的凹陷,而不是普通的平面。这也是一个非常特殊并且极其重要的关键之处。所有的其他“直立杆”方案都没有这样的设计。
“柱-础方案”受到建筑传统的启发:“立柱结构”通常隐含附属支撑结构“础座”。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但极其重要的关键之处。
将都柱的下端制作成半球形,可以显著降低摩擦力,并避免其它缺陷,从而进一步提高测震灵敏度(敏感性)。若都柱下端为横断平面,则平面必然存在边沿楞角,则使得都柱在即将倾倒时,都柱下端的边沿与樽底形成看似微小但实际并不小的阻力,可能使得都柱发生“回复”(即重新稳定竖立),更可能使都柱在倾倒时以边沿楞角为支点而发生侧向滚动、偏转或扭转,从而意外地改变了最终的倾倒方向;如果都柱的下端构形为半球形,则完全不存在边沿楞角,配以上端为倒锥形凹陷的础座,都柱在倾倒时也就不可能以边沿楞角为支点而发生侧向滚动、偏转或扭转,从根本上避免了都柱的倾倒方向被意外改变,也就消除了“王振铎模型”中的都柱倾倒方向可能具有随机性的重大缺陷。这也充分说明了都柱下端为半球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在早期的研究中,出现了都柱倾倒方向与发震方位不一致的现象。本发明谨慎地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东京大学所采用的都柱下端的形状为横断平面,与本发明提出的“柱-础方案”不同,并且没有采用特殊构形的础座(这是非常重要的构件)。简言之,形状不正确且结构不完整导致最终结果不正确。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东京大学的研究,已经证实“立柱式结构能够测震”这一推理是正确的。
冯锐先生、武玉霞女士的论文《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中指出:“下端平面与杆轴的严格垂直是精加工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即使对王振铎先生的直立杆而言,底边的加工偏差不能超过0.1mm,古代技术是达不到的……”。众多国外学者以及冯锐先生对“直立杆”原理的否定,实际上是完成了“都柱下端不可能为横断平面”的推理。显然,都柱的下端除了“横断平面”、“平头锥形”之外,还有其它的构形。当然,“半球形”是最优构形。
使用古代的技术,要实现将都柱的下端精密加工成严格垂直于都柱轴线的平面,确实是极其困难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相比之下,在半球形不需要特别精确或完美的前提下,将都柱的下端制作或加工成半球形要容易得多。
既然如此,将都柱的下端制作或加工成半球形,显然是更优的选择。至于都柱的稳定竖立,则可以通过特殊构形的础座来实现并保证。这种结构与建筑传统中的立柱结构非常相似。
由于都柱的下端为半球形,且都柱的上端是自由的(即无支撑、无扶持、不固定),因此绝对有必要将础座的上端制成倒锥形凹陷,这是都柱能够稳定竖立的前提和保证。基于此,当且仅当都柱的轴线与重力线完全重合时(即都柱朝向地心并垂直于绝对水平面),都柱才能稳定竖立,而无论础座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允许地动仪的底部轻微的不水平(由于生产、制造和加工技术或工作环境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种结构的地动仪可以在近似水平的状态下正常工作(不一定要放置在绝对水平面上。当然,如果它能长期放置在绝对水平面上,则最好,但事实上很难实现,尤其是在1800多年以前)。必须强调的是,都柱必须严格垂直于绝对水平面。实事求是地说,当地动仪处于“睡眠状态(实际上是处于监测地震的运行状态)”时,处于稳定直立并且静止状态的都柱是垂直于绝对水平面的,而不一定是垂直于地动仪的础座或底部(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对于是否处于绝对水平状态,其他类型的地动仪的要求通常很高。附图3所示的本申请的优化方案,由于都柱下端的半球形与础座上端的倒锥形凹陷具有良好的自适应特性,因此,与其他类型的地动仪相比,可以大大降低是否处于绝对水平状态的要求。
础座上端的倒锥形凹陷的形状、张角角度,对都柱的测震灵敏度与竖立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采用了础座,都柱的灵敏度与稳定性,不再取决于“长度:直径”的比值,而是与“长度:支撑面直径”的比值相关(但仍受都柱直径大小的影响)。可以理解,由于都柱的下端为半球形,支撑面的直径大小,取决于倒锥形凹陷的张角大小。张角越小,支撑面的直径越大、灵敏度越低;张角越大,支撑面的直径越小、灵敏度越高。
在制造材料已经选择为青铜的前提下,由于地动仪内部空间的高度有限,都柱的直径决定了都柱的重量。适当的重量,有利于都柱测震的灵敏度与都柱竖立的稳定性:
1)灵敏度受惯性与稳定性的影响,而惯性取决于重量;
2)都柱越重,竖立的稳定性也越强,也更有利于消除非地震因素的干扰,例如打雷、暴风雨、气候变化、热胀冷缩等。
然而,过高的稳定性可能会影响灵敏度;而如果都柱太轻,则都柱在倾倒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推动其他构件。因此,都柱的重量必须适当,既不能太重,也不应太轻。那么,“一根细杆”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都柱只能是一根相对较大的实心圆柱体。
将都柱的下端制成半球形,并使都柱的重量适当,采用上端呈倒锥形凹陷的础座,可以同时极大地提高都柱的灵敏度与稳定性(“稳定性”还包括:在都柱具备较高的测震“敏感性”的同时不被周边环境中其他震动干扰而发生误操作)。
上述的“敏感性”和“稳定性”,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关系,所以无需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退一步说,即使两者之间存在对立关系而需要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以对都柱的长度和直径大小、础座上端的倒锥形凹陷的形状、深浅(张角大小)进行调整,经有限次数的试验或实验而获得最优解,从而在“敏感性”和“稳定性”之间实现平衡。
以上可见,“柱-础方案”显著区别于“直立杆方案”。国内外众多学者以及冯锐先生的论证,适用于否定其他“直立杆方案”,并不适用于否定“柱-础方案”。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都柱的构形可能是“上大下小”的柱体(或者上小下大)。本发明反对这些观点。理由:
1)生产、制造与加工的技术难度远远大于从上到下直径相等的实心圆柱体。
2)容易出现“偏心”,这对都柱的倾倒方向的正确性产生不必要的危害。
3)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在牛顿力学上亦无必要。
本申请中的都柱为柱状体,其上端无支撑、不固定,其下端受础座支撑,接触部位不固定,可活动。都柱的测震灵敏度,可以通过改变都柱长度或下端与础座的接触面大小来调整。
可将承载都柱的础座上端制成倒锥形凹陷。
础座还有重要的定位作用:每次都柱复位时,础座使都柱的下端自动地归位于该装置的内部的底部中心而无需经过测量和校正。
未对础座上端的倒锥形凹陷的形状、张角角度进行具体限定,也未对础座基部的大小进行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有限次数的试验而获得最优解。
将都柱下端构形设计为半球形,完全消除了普通横断平面必有的边沿楞角,并给都柱增加配置上端为倒锥形凹陷的础座,都柱在倾倒时绝无可能再以边沿楞角为支点而发生侧向滚动、扭转,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都柱的倾倒方向被意外改变,使得都柱的测震性能发生了巨大的提升,已经产生质的飞跃。
事实上,在本申请的设计中,都柱的一些特性已发生质的改变和飞跃,用最简单的事实即可证明:下端为普通横断平面的都柱,在都柱上端不固定、无扶持、无支撑,也不受其他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能够相对稳定地直接树立于处于水平状态的普通平面,但是,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下端为半球形的都柱,绝无可能相对稳定地直接树立于处于水平状态的普通平面。
经检索可知,在本申请提出“将都柱的下端制作成半球形并配以上端为倒锥形凹陷的础座”之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篇著述、文献提出这一构形,因而可确定,近代两三百年以来,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被公开之前,其他个人或组织不会采取这一技术方案进行试验或实际检验,所采用的都柱只能是其他构形,因此,未采取合理构形的都柱进行试验或实验,最终只能得到不确定的试验结果和错误的结论。
可见,“柱-础方案”在事实上为解决“如何复原张衡地动仪”这一重大的历史、文化、科技难题,贡献了独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