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薛定谔1887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埃德伯格,1898年进入了文理高中,从1906年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与数学并在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维也纳物理研究所工作,他当时的同事包括弗兰茨·瑟拉芬·埃克斯纳(Franz Serafin Exner),弗雷德里希·哈瑟诺尔(Friedrich Hasenöhrl)和柯劳什(Kohlrausch)。在大学期间薛定谔还同园艺家弗朗茨·弗利摩尔(Franz Frimmel)保持了很深密的友谊。
薛定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在耶拿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苏黎世大学教书。特别是在苏黎世大学他所担任的理论物理学的教授以前曾由爱因斯坦和马克思·冯·劳恩担任过。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创立了波动力学学说用以来描述量子力学。
1920年4月6日他同安娜玛丽·贝特尔(Annemarie Bertel)结婚。1927年薛定谔迁往柏林,接替马克斯·普朗克在洪堡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成为了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在那里他感受到了自由进行科学研究的浓厚气氛。当时在柏林汇聚了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比如他的同事维克托·维斯科普夫。在纳粹党1933年夺取政权后,薛定谔决定离开德国移居英国牛津,在马格达伦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同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他返回奥地利并在格拉茨的卡尔·弗朗岑斯大学任教。1938年薛定谔由于种种原因又一次离开祖国迁往都柏林,在那里他于1940年建立了理论物理学院并一直担任主任。
除了量子力学之外,1944年著有「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瓦森(James D. Watson)与克里克 (Francis Crick)表示受薛丁格影响颇深。
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当他参加完在阿尔卑包赫村(Alpbach)举行的高校活动后,由于当地风景优美而决定死后葬在此地。薛定谔因患肺结核在1961年1月4日病逝于维也纳,死后如愿被埋在了阿尔卑包赫村,他的墓碑上刻着以他命名的薛定谔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