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运行法吧 关注:44,339贴子:296,312
  • 0回复贴,共1

五步功法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吕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步功法总的目的是培养和蓄积真气,灌注任督,打通周天。真气即自身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故《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全身。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一源于先天元气,二是呼吸得来的氧气与食物化生的谷气,二者结合成为能量的来源。人身先天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储藏于肾。按易卦理论16岁肾气最旺,元气鼎盛,人属纯阳之气,为乾阳。以后劳心劳力,元气消减,每8年减一卦,至64岁,一般人的先天元气即消耗殆尽,人生仅依靠谷气维持生命,自然易致衰老。讲究养生的人,就主张在先天元气未消完之前,抓紧修养,一方面尽量减少元精元气的消耗、静心静养,另一方面以后天充羊先天,旺盛真气,却老复壮。古代医学充分认识这一道理,强调真气根柢于先天,充养于后天。先天之气不可复得,而后天之气可以炼养,真气运行法的功法原理即根据这一理论演化而成。
1)真气充养于后天,脾为后天之本。真法第一步下手,即在这一根本上下功夫。“呼气注意心窝部”,通过意念和呼吸作用于心窝脾胃之所,培养后天根本。心窝部之任脉巨厥穴,是心经募穴,为心之门户。意念注意呼气,引心火下泄,温煦脾土,五行理论谓之“火生土”。脾土得心火温煦,自然脾胃阳气振奋运化功能加强,谷气源源不断与天气结合,注于膻中化为宗气,故而心窝部道德感到温热饱满,这时候就是第一步功得气的反应。这就能收到效果,胃脘不适消失,食欲转佳等。
2)中丹田的真气健旺起来,就要使它去充实下丹田,补充先天之气。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就在于疏通任脉、真气下沉丹田。真气随呼气沿任脉一步一步下趋丹田,脘腹之地都得到真气的温煦,腹中大小肠的功能加强,活动旺盛,自我感觉就有肠鸣矢气,肠胃道得到调理;消化吸收功能更加健全,又增加了真气的来源。而且小周天中的任脉搏首先得到疏通,为周天运转打下了基础。
3)气沉丹田也即后天之气充养先天。进一步“调息凝神守丹田”,则是凝炼肾精化为肾所,培养丹田之气,为积气冲关打基础。呼气时神凝守丹,一方面使五脏精气源源流注丹田关元,又使肾中元精不断化为丹田元气,渐渐使丹田充实饱满。少腹丹田为泌尿、生殖系统之所在,丹田气旺,肾上腺、性腺功能得到调整加强,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症即能得到调治。静候丹田气足,会阴跳动(男性或有阳物勃举之象)即是一阳来复的征兆。真气便有过下鹊桥、通过尾闾关节趋势,届此便可自然转入第四步修炼。
4)从第三步转入第四步,一般情况下只要意守一下命门,丹田热流即可一下热至腰背,这是真气通过尾闾关的征象。有前后阴漏气现象的(如遗精、阴中出气或肛门矢气不止者),应及时采用“四字诀”。气过下鹊桥、通过尾闾,真气循督脉上行,有腰脊病的患者,会有腰痠腰痛的病灶反应,不必犹豫不前,应抓紧练功,使真气顺利通过,调节治疗该处病症。真气上行至夹脊,又是一个难关,会有胸闷,背部重压之感,有心脏病、肺病疾患的,症状反应还会更大,甚至有心悸心慌症状。夹脊关在胸椎第四节处,正是支配循环、呼吸脏器的植物性神经根的所在。真气运行至此,即出现调理病例症的病灶反应。一旦真气通过夹脊关,心胸不适症状霍然而除,病症也得到很大程度的调治。再进一步上行,就遇到了玉枕关的险阻,受阻症状十分明显,颈项强直,后脑胀痛,头顶紧箍等一系列难受的反应,很是不适。这正是通关前的兆头,只要加紧练功,真气充足,就有很快通关的可能。在上述症象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可以用闭目视顶的方法稍作导引,有的人就很快过去了。通关的征象有的如一缕清泉缓缓流过;有的则是如同烟花爆炸,玉枕轰隆,等等这些都有是通关的现象,随之真气阻隔于玉枕的一切不适均即到解除,而有头皮发痒、舌关酥麻的感觉,口中津液如甘露,源源而下。津液咽下丹田,真气也就沿任督脉直落海底丹田。
5)小周天贯通,是真气充沛的体现,人体食欲旺盛,精神振作,脏腑的功能得到调整,健康状况会得到改善,一些轻浅的病症在这期间就得到调治,如消化道症状、肾虚症象、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可心改观,但对脏腑的器质性病患却还需要待上一些时日,待真气疏通病脏经络,排除病邪,疾病方得康复。在这排病通经过程中,还会出现病灶反应;有的这种反应还特别严重。尽管是这样,认识病灶反应的规律不急不惧,专心练功,病症完全调治痊愈,这是有诸多病例总结报导证实了的。待到身体各方面的病状都得到调治,十二经络经脉都比较畅通,全身反应才会逐渐平稳下来,以致功夫的进一步提高,达到胎息、虚无境界。病症未治愈,体内真邪相攻现象未消除,病灶反应就不会平息,一时半截也形不成胎息、更无虚无、光明的感受。所以,功中出现胎息、虚无、光明现象是身体康复基础上功境的提高,这种境界不可追求,而是自然而然呈现的。


IP属地:吉林1楼2019-01-21 21: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