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兵法吧 关注:5,606贴子:49,114

进攻与防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拜神


1楼2009-07-04 03:11回复
    大多数时候,攻击和防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往往是在战斗中两种态势在不停的转换,所以就算是进攻的部队也是需要防御力量的,而防御部队也需要反冲击力量。在大多时候进攻部队可以拥有更大的战场的攻击选择权来选择从什么时间什么方位来进攻,而防御部队大多数时候是被动的不可选择的,可以选择的只是在阵线中的部队部署。但是由于情报因素往往战斗中的进程并不是按照单方指挥官的意愿来进行的,而往往一次进攻和防御的失败会对整个阵线造成定性影响,比如进攻方可能会因为判断失误而攻击受阻,防御方会因为判断失误而造成某防御点被突破,鉴于此,不论是进攻方和防御方都会在正常的战斗部署之外留另一支或者多支部队来在战场发生不可预知的情况下投入战场来挽救失利部的战局此时预备队便出现了。一般来说进攻方如果在初期受阻可以选择撤退修正来选择其他的攻击点,但如果在突击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撤退变会变的带有更大的风险(前面的战果丢失在撤退时遭到对方火力覆盖)在这个时候进攻部队便会转为防御状态,以寻求预备队的投入,加大此方兵力火力的投入以便拥有更强的突击力量打破区域战力平衡,或者是战场其他方面出现突破口,这时可以把转为防御态势的部队比喻成楔子。而如果防御的一方被突破的时候鉴于整个战线的完整性的需要,此时防御方则需要组织力量或者动用预备队来对被突破区域实行封口,以保证防线的完整,从而反冲锋出现了。如果就此来看,防御一方或许称不上需要一支进攻力量,因为预备队完全可以在战线防御点吃紧的时候投入,或者在战线多点被突破的时候撤离一线防御阵地而转入二线阵地,如此一来防御方在战场吃紧的情况下对进攻的需求看上去并不是如进攻方在吃紧的情况下需求防御那么迫切,因为看上去进攻方需求的是吃掉整个阵地(或许有些歧义)而防御方只要保证最后一道防线不丢失就可以了,而此时看来进攻方对防御的需求也未必那么迫切,因为看上去进攻方只要在进攻受阻的时候投入预备队也便可以,也就是说看上去进攻方对于防御的需求和防御方对进攻力量的需求都未必有想象中那么迫切。但实际上进攻方一般来说其拥有兵力和火力是高于防御方的,而且又拥有战场主动选择权,如果防御一方的防御圈被突破就意味着防御方的防御圈被压缩其选择会更少或者说防御圈的弹性会更小,而进攻一方可以更有效的来集中兵力和火力(或许应该只用火力比较好)对失去不断弹性的阵地进行攻击,但是此时或许会有另一个分歧那就是巷战,大多数人认为巷战是进攻部队的噩梦,的确,对于不熟悉地形的进攻部队来说,巷战困难重重,到处充满危险,巷战是大多数部队不愿意面对的。但是这并不能说巷战对于失去弹性的防御一方是绝对有利的,首先防御方进入巷战后会面对缺乏重火力支援,建制通讯和各个建制被分割,后勤保障无法有效发挥等问题,而进攻部队可以在己方重火力的支援下定点清楚防御方火力点,所以应该说巷战是战斗双方共同的噩梦。


    2楼2009-07-04 03:11
    回复
      上面零散的介绍中,或许会有一个错觉,那就是战斗双方在战斗中的需求转换不是那么的迫切,进攻方只要不停的投入兵力在进攻受阻的地方发动攻击迫使防御方溃败或者是突破防御方阵地就可以了,称不上多需要防御力量,而防御方只要不停的投入兵力在防御阵地迟滞进攻方,使得防线不失去弹性也就可以了同样称不上多需要进攻力量。但是如果把战局扩大到战役或者说几百几千公里的防御线来说,进攻方每占领一个防御点后就需要派一定量的部队进行防御,从而对防御方形成分割包围,而此时进攻方对防御的需求便是十分迫切的了,因为留下的部队如果防御力量不充足的情况下很容易被防御方集中兵力突围,但是随着突破的防线加长预留下的防御部队便会越来越多,从而分散进攻部队的兵力,但对于防御一方而言,随着防线的弹性不断失去部队和装备的大量损失,进攻方所分出的防御部队对于减轻自身压力是有限的,表面层次来看还是对于防御方不利,在这个时候防御方便迫切的需要一支有力的进攻力量了,因为如前面所说,进攻方的兵力在不断的分散在各个防御点,而进攻随着防御方的防线不断丢失其兵力也在不断的集中,并且在进攻时也在不断的损失着人员与装备,但是为了达到合围和占领吃掉防御方部队的目的分散防御的部队一般在正面进攻部队的压力下不会太多,或者说为了保持对防御方的压力没有太多的能力分出太多的防御部队。所以当进攻方的战线达到一定长度的时候进攻方便没有能力来在所有的战线都保证有足够的防御力量,而此时进攻方就要面对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防御方的进攻力量的威胁,或者说是防御方战略预备队的威胁,因为到此时在无法吃掉防御方被包围的部队的情况下,进攻和防御的角色已经悄然的转变了,此时的进攻方需要面对先前的防御方的进攻力量在外围对其侧翼的威胁,如果其预留部队无法防御先前防御方的进攻力量,则会陷入被反分割包围的地步。其实就单纯的有限部队的攻防来说,防御方保留一定量的机动部队以便在进攻方进攻的时候威胁其进攻部队的侧翼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结束)


      3楼2009-07-04 03:11
      回复
        • 60.4.228.*
        闲来无聊,简单的写了一下个人观点,感觉其中还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如果各位觉得有意思的话就作为这个月的一个谈资吧。


        4楼2009-07-04 03:14
        回复
          说的很好。我读过德国元帅曼施泰因的战争回忆录,对于攻防的态势转换就是这样说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进攻,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防御,而是时刻在进行变换。根据双方力量的增强还是减弱,战略意图的考虑,或者选择进攻,或者被迫防御,那不是自己所左右的。而要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夺取胜利,就是应该的。


          IP属地:山东5楼2009-07-04 08:06
          回复
            队型,战斗行为自人类这个物种一开始存在,恐怕就伴随着人类了,在最初未启蒙的时候人类便于大自然做斗争,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类聚集在一起,与其他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搏斗,厮杀,经过若干年的战斗,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并迎来了军事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智慧站起来于蛮力斗争,由原来无组织的散乱的搏斗发展成为使用严格组织的战斗队形来进行对抗,把物质与人协调整合,使得人类脱离了完全由蛮力决定战斗力到由智力决定战斗力的转变,使得战斗不在由英雄式的个人战力和人员数量来主宰。在战斗中使用由各个战斗个体组成的各种战斗队形并互相协同,即使人员装备个人战斗力处于劣势的时候也能依靠人员队形配合对敌人造成有效杀伤,并能在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击败数量强大但是散乱的敌人,并能有效的减少己方部队人员的损失,增强战斗效能。并逐步的取代了蛮力在战斗种的地位。
                在阵出现以后,战争对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战斗的时候让有限的部队产生更大的 威力,也就是说如何在不同的战斗情况下组成最能发挥效能的队形,于是各种不同的或有效或无效的阵型 就出现了。而之后,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装备和阵型开始互相产生作用力。有智慧的人根据不同的武器 装备组成不同的阵,部队在组成不同的阵的同时使得武器效能更大的发挥。
                很显然,阵是人类对战斗不断认知而后经过经验的累计和总结产生的,但阵的成熟却是在金属武器出现之后,在金属武器出现之前,要杀死一个敌人往往需要数下,而金属武器出现后杀死一个敌人往往只需要1-2下,战斗随着战斗物质的改变而变的惨烈起来,人类对于战斗的本质--战斗双方的战斗力的激烈对抗 的认知更深化了起来,如何在战斗中以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战斗力,促使着人类思考,经过深化的认知与思考,有组织的战斗便从人类起先的模糊概念迅速的被人类认知,所以或许决定阵的出现的首先是战斗物质的改变,而起着更决定因素的还是人类对战斗本质的认知。由于人类认识到了战斗的本质是双方力量的对抗,起先的人们意识到,把士兵集中起来,便能加强部队在战斗中的力量,在这样的实践中,随着对战斗的更深入认知,人们发现把人员单纯的集中起来未必就是最好的方法,随着战斗地形的不同,战斗物质的不同,在战斗中把士兵单纯的集中所发挥的效能也是不同,所以人们意识到,单纯的集中士兵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同时人们又发现,在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战斗物质下即使集中的士兵相同,但是依靠士兵的有意或者无意的的组成小的具有某种规律的战斗配合,往往能够更有效的在更低的损失下击败敌人,在这个认知的深化下,人们有意识的把士兵组织起来,并按照规律来训练并组成纪律严格的战斗队形,在战斗中减少自己的损失的同时往往又能击败人数众多但毫无组织的强敌,于是在单纯的集中士兵的基础上人们把士兵组织成具有严格纪律的队形。
                而后随着部队的扩大,战斗物质的增加,战斗规模的增大,人们又意识到单纯的集中士兵并组成队形在战斗中往往不能发挥全部的战斗力,因为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往往取决于战斗面的部队对抗,在战场上一个队形的战斗面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一个战斗面所能排列的士兵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战斗面下,就算投入在多的士兵,所发挥效能的也不过是直接对抗的那一部分,如何更大的投入效能便摆在了人们面前,人们便把单纯的集中士兵组成队形根据战斗面的不同,战斗地形不同,战斗物质组成不同分散成数个不同阵型,以便能扩大战斗面而增加士兵的投入。而后又根据各种战斗物质的不同组成了不同性质的队形,又根据各种战斗物质的特性不同对这些队形加以整合以便能够各个不同的队形能够互相协调与支援,从而,使得阵不断的扩大,各种功能更趋于完备。所以,可以说,人类对战斗本质的认知和战斗物质的改变完备影响着阵的出现与形式。


            6楼2009-07-08 03:04
            回复
              杯影月兄深刻地揭示了阵形的本质,富有哲理性,见解精辟而深刻。


              IP属地:山东7楼2009-07-08 05:30
              回复
                防守更容易些。


                8楼2009-07-11 10:37
                回复
                  回楼上仁兄,凡是认真阅读过孙子兵法的朋友都会熟悉,孙武子经常强调,防守上最难的。见《孙子兵法·虚实篇》
                  楼主强调 进攻和防御不是孤立的 我双手赞成!
                  确实如此,但是阐释的还不是很清楚。
                  楼主在3楼讲的问题其实就是八路军抗日所表现的,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日本在战略上就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战线问题。
                  楼主在6楼提出了阵型问题。我看过《孙膑兵法》中八阵和十阵也是大略的讲了下。还看过《握奇经》一书,但是看不大明白。
                  提一个要求,楼主把你写的文字分一个层次会让大家更容易看懂。


                  9楼2009-07-31 22:54
                  回复
                    回复9楼
                    在下写这个其实也只是一时冲动,在下的记忆力不是太好,一般都是想到什么地方就写到什么地方,所以看起来有些凌乱有些绕而且也不是很全面,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如果单独出来详细的描述的话都会是很大的篇幅,因为从古到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战场的进攻防御原则也在改变,在下目前没有这个能力与精力来详细的阐述,所以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尽量的不去涉及具体的攻防原则,把可以脱离时代背景的东西写出来,需然还是有很多遗漏。而3L的帖子本来是想写一些战役下的攻防问题,但是由于写作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有限,重点却偏离到预备队问题上去了,这也许就是眼高手低吧。而说道阵法,中国古代兵书在下所读有限,所以和前面一样没有涉及具体的东西,如果阁下有什么看法或者问题可以发到这里大家一起讨论,互相提高。


                    10楼2009-08-01 01:52
                    回复
                      9L如果想到什么也发出来吧,在下如果有时间精力了也许会系统的来写,希望到时候不要见笑。当然这个可能性不是太大,盼回复与建议。


                      11楼2009-08-01 02:03
                      回复
                        杯兄很明白自己说话的特点,就是“有些绕”,回环往复,难以把握其要旨。我正有这种感觉,只是不好意思说。你要是分一下段落,一层意思一层意思的说就容易明白了。呵呵!


                        IP属地:山东12楼2009-08-01 08:18
                        回复
                          回楼主
                          本人对兵法实在是不精啊
                          以前武经七书草草读罢 便以为天下无敌
                          如今再拾书而读 始记篇都没研究好
                          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13楼2009-08-02 22:20
                          回复
                            古文于今文由于语法和断代问题读起来的确有些费力,其实个人感觉,也许是由于个人记忆力不好吧,个人觉得学习时更多的还是印证,而不是孤立的研究。能背过记住当然好,背不过记不住也无所谓,背过了也只不过是和人扯起来牛X而已


                            14楼2009-08-03 18:50
                            回复
                              进攻=防御


                              17楼2009-08-08 0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