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攻击和防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往往是在战斗中两种态势在不停的转换,所以就算是进攻的部队也是需要防御力量的,而防御部队也需要反冲击力量。在大多时候进攻部队可以拥有更大的战场的攻击选择权来选择从什么时间什么方位来进攻,而防御部队大多数时候是被动的不可选择的,可以选择的只是在阵线中的部队部署。但是由于情报因素往往战斗中的进程并不是按照单方指挥官的意愿来进行的,而往往一次进攻和防御的失败会对整个阵线造成定性影响,比如进攻方可能会因为判断失误而攻击受阻,防御方会因为判断失误而造成某防御点被突破,鉴于此,不论是进攻方和防御方都会在正常的战斗部署之外留另一支或者多支部队来在战场发生不可预知的情况下投入战场来挽救失利部的战局此时预备队便出现了。一般来说进攻方如果在初期受阻可以选择撤退修正来选择其他的攻击点,但如果在突击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撤退变会变的带有更大的风险(前面的战果丢失在撤退时遭到对方火力覆盖)在这个时候进攻部队便会转为防御状态,以寻求预备队的投入,加大此方兵力火力的投入以便拥有更强的突击力量打破区域战力平衡,或者是战场其他方面出现突破口,这时可以把转为防御态势的部队比喻成楔子。而如果防御的一方被突破的时候鉴于整个战线的完整性的需要,此时防御方则需要组织力量或者动用预备队来对被突破区域实行封口,以保证防线的完整,从而反冲锋出现了。如果就此来看,防御一方或许称不上需要一支进攻力量,因为预备队完全可以在战线防御点吃紧的时候投入,或者在战线多点被突破的时候撤离一线防御阵地而转入二线阵地,如此一来防御方在战场吃紧的情况下对进攻的需求看上去并不是如进攻方在吃紧的情况下需求防御那么迫切,因为看上去进攻方需求的是吃掉整个阵地(或许有些歧义)而防御方只要保证最后一道防线不丢失就可以了,而此时看来进攻方对防御的需求也未必那么迫切,因为看上去进攻方只要在进攻受阻的时候投入预备队也便可以,也就是说看上去进攻方对于防御的需求和防御方对进攻力量的需求都未必有想象中那么迫切。但实际上进攻方一般来说其拥有兵力和火力是高于防御方的,而且又拥有战场主动选择权,如果防御一方的防御圈被突破就意味着防御方的防御圈被压缩其选择会更少或者说防御圈的弹性会更小,而进攻一方可以更有效的来集中兵力和火力(或许应该只用火力比较好)对失去不断弹性的阵地进行攻击,但是此时或许会有另一个分歧那就是巷战,大多数人认为巷战是进攻部队的噩梦,的确,对于不熟悉地形的进攻部队来说,巷战困难重重,到处充满危险,巷战是大多数部队不愿意面对的。但是这并不能说巷战对于失去弹性的防御一方是绝对有利的,首先防御方进入巷战后会面对缺乏重火力支援,建制通讯和各个建制被分割,后勤保障无法有效发挥等问题,而进攻部队可以在己方重火力的支援下定点清楚防御方火力点,所以应该说巷战是战斗双方共同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