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后,应纳税所得额并不是按照月度计算,而是按照年度计算,举个例子。
2018年的时候,税前工资是10000元,每个月的个税都是(10000-5000)*10%-210=290元,12个月下来是290*12=3480元。
2019年后,税前工资是10000元(扣除完专项扣除后或者没有专项扣除),1月份所得税为(10000-5000)*3%=150元。之所以是乘以3%,就是因为应纳税所得额(10000-5000)年度没有超过36000元,所以是按照第一级税率计算的。
2月所得税为(20000-10000)*3%-150=150元
其中20000为年度累计所得,10000为年度累计免征额,减掉150元是因为(20000-10000)*3%是计算的年度应纳税额,1月份的时候报过150元了。所以2月当月的应纳税额为150元
3-7月都是以此类推。
8月的时候,所得税为(80000-40000)*10-2520-1050=430元
其中2520为速算扣除数,因为80000-40000=40000元,大于36000元,所以采用第二级税率,1050为1-7月已申报的所得税
9月所得税为(90000-45000)*10-2520-1480=500元。
10-12月以此类推,都是500元
总结起来,1-7月每月150元,8月430元,9-12月每月500元
合计:150*7+430+500*4=3480元。
其实和2018年平均每月290元的合计结果是一样的,不过仔细想想,有些特殊行业,可能不是干满一整年的,用2019年的算法就会相对的少缴纳一些税,也就是变相减税了。
以上是个人观点,有不对的地方,请给位指正!
2018年的时候,税前工资是10000元,每个月的个税都是(10000-5000)*10%-210=290元,12个月下来是290*12=3480元。
2019年后,税前工资是10000元(扣除完专项扣除后或者没有专项扣除),1月份所得税为(10000-5000)*3%=150元。之所以是乘以3%,就是因为应纳税所得额(10000-5000)年度没有超过36000元,所以是按照第一级税率计算的。
2月所得税为(20000-10000)*3%-150=150元
其中20000为年度累计所得,10000为年度累计免征额,减掉150元是因为(20000-10000)*3%是计算的年度应纳税额,1月份的时候报过150元了。所以2月当月的应纳税额为150元
3-7月都是以此类推。
8月的时候,所得税为(80000-40000)*10-2520-1050=430元
其中2520为速算扣除数,因为80000-40000=40000元,大于36000元,所以采用第二级税率,1050为1-7月已申报的所得税
9月所得税为(90000-45000)*10-2520-1480=500元。
10-12月以此类推,都是500元
总结起来,1-7月每月150元,8月430元,9-12月每月500元
合计:150*7+430+500*4=3480元。
其实和2018年平均每月290元的合计结果是一样的,不过仔细想想,有些特殊行业,可能不是干满一整年的,用2019年的算法就会相对的少缴纳一些税,也就是变相减税了。
以上是个人观点,有不对的地方,请给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