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0日漏签0天
ere吧 关注:118贴子:42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2回复贴,共1页
<<返回ere吧
>0< 加载中...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文旅农”联动发展 天祝县探索电子商务发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催发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引发了如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观念变革。作为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紧密围绕该县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探索出了“文旅农”联动发展的电子商务新模式。
  公共品牌催生联动模式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自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以来,天祝县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和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产品+旅游”融合发展,紧密围绕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深度挖掘“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以文为载体、以旅促农,以农助旅,打造天祝专属性、鲜明性、独创性的“文旅农”区域公共品牌模式。
  正在天祝县进行区域公共品牌规划设计的甘肃达歌品牌营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恩东告诉记者,把区域公共品牌作为“文旅农”模式推广的商标化主品牌,以政府授权做信誉背书,通过统一授权、统一管控筛选,在提高农特产品、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辨识力的同时,还可以把电商发展与乡村振兴、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关联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机制。比如通过对农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强对天祝县地域文化特色的宣传力度,提高天祝县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的曝光度,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反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可实现与农业资源的互动性,带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王恩东表示,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以文化、旅游、农业为产业链的整合性经济,最终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的主流发展方向。
  创新思维拓开发展后劲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人文资源。然而,由于地形及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天祝县自然条件严酷,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尽管近年来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品牌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农畜产品的规模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比较低,与其他县域相比,在农产品上行方面面临“短板”。
  与此同时,天祝县作为华锐藏区传承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天祝特色的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推进文化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制定实施“互联网+”文化旅游行动计划,倾力建设“藏乡天祝·吉祥天堂”。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天祝,天祝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做优做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其间,创新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把农村电商的触角延伸到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上来,成为天祝电子商务发展的务实思维。
  天祝县商务局局长段恒荣告诉记者,去年12月23日,县委书记李鹏在调研天祝县电子商务工作时指出:“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是天祝县打造特色县域电商的先天优势,丰富的农特产品、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是天祝县发展电子商务的产品基础”,对天祝县电子商务“农旅文”发展模式的确立,做出了明确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指引。
  王恩东对此认为,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点,通过“文旅农”模式创新,可以形成天祝县基于独特文化、旅游与农产品的多次产业的互动、跨界、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及良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生态战略,形成产业的联动发展与繁荣,提高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现代农业整体效益。
  四大体系铸就发展根基
  显而易见,确保“文旅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为扶贫开发开辟新路径,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扶贫攻坚,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打造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版,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天祝县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任务。
  为此, 天祝县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抓手,大力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农产品上行支撑体系、网络物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四大体系”,建立以生产、交易、运输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以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以品牌、品质、文化为一体的价值链,以农产品追溯、信息报送为一体的信息链的“四个链条”,基本实现了政策、培训、网络、物流和金融支撑“五个覆盖”。截至目前,共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6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其中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38个,覆盖率66.27%,深度贫困村服务点28个,覆盖率100%,拥有2个电子商务自建平台,1个天猫店,1个京东自营店,4个阿里巴巴批发店,35个企业淘宝店,172个个体淘宝店,从业人员340多人。
  天祝县商务局局长段恒荣告诉记者,到2019年6月底,天祝县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将全面建立,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三有一能”目标。
  据了解,在推行全域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天祝县电子商务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探索出的电子商务“文旅农”发展模式,将实现农特产品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上行服务和市场推广模式,有效促进天祝县经济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文旅农”联动发展 天祝县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催发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引发了如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观念变革。作为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紧密围绕该县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探索出了“文旅农”联动发展的电子商务新模式。
  公共品牌催生联动模式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自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以来,天祝县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和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产品+旅游”融合发展,紧密围绕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深度挖掘“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以文为载体、以旅促农,以农助旅,打造天祝专属性、鲜明性、独创性的“文旅农”区域公共品牌模式。
  正在天祝县进行区域公共品牌规划设计的甘肃达歌品牌营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恩东告诉记者,把区域公共品牌作为“文旅农”模式推广的商标化主品牌,以政府授权做信誉背书,通过统一授权、统一管控筛选,在提高农特产品、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辨识力的同时,还可以把电商发展与乡村振兴、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关联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机制。比如通过对农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强对天祝县地域文化特色的宣传力度,提高天祝县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的曝光度,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反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可实现与农业资源的互动性,带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王恩东表示,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以文化、旅游、农业为产业链的整合性经济,最终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的主流发展方向。
  创新思维拓开发展后劲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人文资源。然而,由于地形及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天祝县自然条件严酷,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尽管近年来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品牌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农畜产品的规模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比较低,与其他县域相比,在农产品上行方面面临“短板”。
  与此同时,天祝县作为华锐藏区传承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天祝特色的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推进文化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制定实施“互联网+”文化旅游行动计划,倾力建设“藏乡天祝·吉祥天堂”。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天祝,天祝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做优做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其间,创新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把农村电商的触角延伸到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上来,成为天祝电子商务发展的务实思维。
  天祝县商务局局长段恒荣告诉记者,去年12月23日,县委书记李鹏在调研天祝县电子商务工作时指出:“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是天祝县打造特色县域电商的先天优势,丰富的农特产品、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是天祝县发展电子商务的产品基础”,对天祝县电子商务“农旅文”发展模式的确立,做出了明确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指引。
  王恩东对此认为,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点,通过“文旅农”模式创新,可以形成天祝县基于独特文化、旅游与农产品的多次产业的互动、跨界、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及良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生态战略,形成产业的联动发展与繁荣,提高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现代农业整体效益。
  四大体系铸就发展根基
  显而易见,确保“文旅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为扶贫开发开辟新路径,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扶贫攻坚,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打造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版,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天祝县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任务。
  为此, 天祝县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抓手,大力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农产品上行支撑体系、网络物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四大体系”,建立以生产、交易、运输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以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以品牌、品质、文化为一体的价值链,以农产品追溯、信息报送为一体的信息链的“四个链条”,基本实现了政策、培训、网络、物流和金融支撑“五个覆盖”。截至目前,共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6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其中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38个,覆盖率66.27%,深度贫困村服务点28个,覆盖率100%,拥有2个电子商务自建平台,1个天猫店,1个京东自营店,4个阿里巴巴批发店,35个企业淘宝店,172个个体淘宝店,从业人员340多人。
  天祝县商务局局长段恒荣告诉记者,到2019年6月底,天祝县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将全面建立,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三有一能”目标。
  据了解,在推行全域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天祝县电子商务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探索出的电子商务“文旅农”发展模式,将实现农特产品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上行服务和市场推广模式,有效促进天祝县经济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2025-05-20 09:28:44
广告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文旅农”联动发展 天祝县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催发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引发了如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观念变革。作为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紧密围绕该县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探索出了“文旅农”联动发展的电子商务新模式。
  公共品牌催生联动模式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自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以来,天祝县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和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产品+旅游”融合发展,紧密围绕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深度挖掘“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以文为载体、以旅促农,以农助旅,打造天祝专属性、鲜明性、独创性的“文旅农”区域公共品牌模式。
  正在天祝县进行区域公共品牌规划设计的甘肃达歌品牌营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恩东告诉记者,把区域公共品牌作为“文旅农”模式推广的商标化主品牌,以政府授权做信誉背书,通过统一授权、统一管控筛选,在提高农特产品、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辨识力的同时,还可以把电商发展与乡村振兴、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关联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机制。比如通过对农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强对天祝县地域文化特色的宣传力度,提高天祝县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的曝光度,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反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可实现与农业资源的互动性,带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王恩东表示,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以文化、旅游、农业为产业链的整合性经济,最终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的主流发展方向。
  创新思维拓开发展后劲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人文资源。然而,由于地形及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天祝县自然条件严酷,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尽管近年来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品牌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农畜产品的规模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比较低,与其他县域相比,在农产品上行方面面临“短板”。
  与此同时,天祝县作为华锐藏区传承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天祝特色的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推进文化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制定实施“互联网+”文化旅游行动计划,倾力建设“藏乡天祝·吉祥天堂”。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天祝,天祝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做优做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其间,创新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把农村电商的触角延伸到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上来,成为天祝电子商务发展的务实思维。
  天祝县商务局局长段恒荣告诉记者,去年12月23日,县委书记李鹏在调研天祝县电子商务工作时指出:“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是天祝县打造特色县域电商的先天优势,丰富的农特产品、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是天祝县发展电子商务的产品基础”,对天祝县电子商务“农旅文”发展模式的确立,做出了明确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指引。
  王恩东对此认为,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点,通过“文旅农”模式创新,可以形成天祝县基于独特文化、旅游与农产品的多次产业的互动、跨界、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及良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生态战略,形成产业的联动发展与繁荣,提高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现代农业整体效益。
  四大体系铸就发展根基
  显而易见,确保“文旅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为扶贫开发开辟新路径,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扶贫攻坚,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打造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版,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天祝县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任务。
  为此, 天祝县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抓手,大力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农产品上行支撑体系、网络物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四大体系”,建立以生产、交易、运输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以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以品牌、品质、文化为一体的价值链,以农产品追溯、信息报送为一体的信息链的“四个链条”,基本实现了政策、培训、网络、物流和金融支撑“五个覆盖”。截至目前,共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6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其中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38个,覆盖率66.27%,深度贫困村服务点28个,覆盖率100%,拥有2个电子商务自建平台,1个天猫店,1个京东自营店,4个阿里巴巴批发店,35个企业淘宝店,172个个体淘宝店,从业人员340多人。
  天祝县商务局局长段恒荣告诉记者,到2019年6月底,天祝县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将全面建立,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三有一能”目标。
  据了解,在推行全域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天祝县电子商务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探索出的电子商务“文旅农”发展模式,将实现农特产品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上行服务和市场推广模式,有效促进天祝县经济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昌宁“三业齐驱”铺筑农民持续增收路
本报讯 一直以来,昌宁县始终立足于农业大县的实际,着力筑牢产业基础,合理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产业、就业、创业三业齐驱,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路子,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牢乡村振兴基础。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7元,增长10%。
  昌宁县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聚焦贫困群体,选好选准产业,完善利益联结,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产业发展条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坚持责任落实、资金保障、组织实施“三个到位”,形成了贫困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在具体发展中,立足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围绕茶叶、核桃、畜牧、烟草、蔬菜、水果、甘蔗、蚕桑、中药材和渔业十大产业,着力实施万亩推广、千亩示范、百亩试验的“万千百”工程,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4类主体积极探索试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整合资源建设规模农业示范区,近两年全县流转农村土地10.5万亩,建成万亩农业推广区4个、千亩农业示范区5个、百亩农业试验区25个,使具备农业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大力支持贫困户实施“办得了、办得好”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增加经营性收入,全县共有20500户贫困户从“四小工程”中受益,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93.8%,贫困户人均增收2700元左右。同时,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县610个合作社、159户企业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关系。
  昌宁县不断拓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路径,创新工作机制、就业渠道、就业政策,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着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实现“想打工”向“能打工”的转变;着力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实现“找工作”向“工作找”的转变;着力实施“就业激励工程”,制定就业激励措施,实现“想就业”向“能就业”转变。2014年以来,培育发展人力资源公司1个、劳务专业合作联社1个、劳务专业合作社8个,在124个村(社区)培育发展160名劳务经济人、4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5.21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9.43万人次。自2017年起对跨省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每年400元的交通补助,对有序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的劳务公司或村组经办人员,给予职业介绍补贴。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2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949人次。2018年末,全县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7.2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13亿元以上。2018年累计发放公益岗位补贴、服务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200.25万元。
  昌宁县着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立足于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发产业领域就业岗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技术指导,实施“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农村劳动力、贫困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转型创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力强、带动效果明显、示范作用发挥好的创业明星和创业典型,有效激发了创业激情,催生了致富动力,实现“想创业”向“能创业”转变。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劳动转移扶持资金82731万元(其中发放创业贷款81096万元),有效拓宽了创业融资渠道。成立了柯街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投资专项资金100万元,为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搭建了平台,目前入驻专业合作社3个,发展社员345户种植蔬菜,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认定就业扶贫返乡创业组织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1人。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昌宁“三业齐驱”铺筑农民持续增收路
本报讯 一直以来,昌宁县始终立足于农业大县的实际,着力筑牢产业基础,合理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产业、就业、创业三业齐驱,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路子,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牢乡村振兴基础。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7元,增长10%。
  昌宁县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聚焦贫困群体,选好选准产业,完善利益联结,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产业发展条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坚持责任落实、资金保障、组织实施“三个到位”,形成了贫困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在具体发展中,立足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围绕茶叶、核桃、畜牧、烟草、蔬菜、水果、甘蔗、蚕桑、中药材和渔业十大产业,着力实施万亩推广、千亩示范、百亩试验的“万千百”工程,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4类主体积极探索试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整合资源建设规模农业示范区,近两年全县流转农村土地10.5万亩,建成万亩农业推广区4个、千亩农业示范区5个、百亩农业试验区25个,使具备农业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大力支持贫困户实施“办得了、办得好”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增加经营性收入,全县共有20500户贫困户从“四小工程”中受益,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93.8%,贫困户人均增收2700元左右。同时,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县610个合作社、159户企业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关系。
  昌宁县不断拓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路径,创新工作机制、就业渠道、就业政策,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着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实现“想打工”向“能打工”的转变;着力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实现“找工作”向“工作找”的转变;着力实施“就业激励工程”,制定就业激励措施,实现“想就业”向“能就业”转变。2014年以来,培育发展人力资源公司1个、劳务专业合作联社1个、劳务专业合作社8个,在124个村(社区)培育发展160名劳务经济人、4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5.21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9.43万人次。自2017年起对跨省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每年400元的交通补助,对有序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的劳务公司或村组经办人员,给予职业介绍补贴。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2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949人次。2018年末,全县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7.2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13亿元以上。2018年累计发放公益岗位补贴、服务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200.25万元。
  昌宁县着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立足于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发产业领域就业岗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技术指导,实施“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农村劳动力、贫困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转型创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力强、带动效果明显、示范作用发挥好的创业明星和创业典型,有效激发了创业激情,催生了致富动力,实现“想创业”向“能创业”转变。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劳动转移扶持资金82731万元(其中发放创业贷款81096万元),有效拓宽了创业融资渠道。成立了柯街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投资专项资金100万元,为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搭建了平台,目前入驻专业合作社3个,发展社员345户种植蔬菜,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认定就业扶贫返乡创业组织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1人。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成县: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分红务工“双收入”
 “用振动筛将小麦里的杂质筛选出来,使得小麦干净无杂质,这样面粉的品质也会更高。”张旭飞如此介绍磨面的关键环节。
  今年年近40的张旭飞是陇南成县索池镇王湾村村主任。他在村上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忙,很受当地民众欢迎。如何让村民有钱花,让大家住上好房子,让王湾这个小山村变化再快一点、再大一点?张旭飞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
  王湾村是成县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以前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一直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贫困的面貌,许多民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少贫困户靠救济过日子,村集体经济积累也非常薄弱。
  近年来,王湾村在成县县委组织部和农牧局、扶贫办的支持下,先后得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30万元,又在帮扶单位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成立了“成县犀江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支书王照国一直在考虑,谁能挑起这个重担,带领大伙一起致富奔小康。最终经过村两委班子推荐,担子压到了张旭飞身上。
  从一开始的方案制定、选址勘察、征地补赔、施工验收,到购置磨面机、榨油机,建厂房,再到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商标注册,张旭飞都丝毫不敢松懈。
  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87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8人,带动帮助3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与26户贫困户签订帮带养殖分红合同,发放鸡苗600只,中蜂40箱,由合作社集中饲养,统一销售,实现了合作社和贫困户互利双赢。
  刘爱生家住王湾村王湾社,妻子患病在家,常年需要照顾,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合作社创办后,他女儿刘海燕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短短几个月仅务工这一项实现增收3000多元。
  如今,合作社依托“犀江园”系列产品,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为主,附带土鸡、中蜂养殖和栽种油菜、本地小葱等经济作物共同发展。此外,还对当地纯绿色无公害潘林麦面粉和菜籽油进行加工包装,依托电子商务进行线上销售、线下配送,辐射服务周边3000多名民众。
  如今的王湾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每家每户,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地站在道路两侧,通村道路硬化率,动力电、移动网络、安全饮水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成县: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分红务工“双收入”
 “用振动筛将小麦里的杂质筛选出来,使得小麦干净无杂质,这样面粉的品质也会更高。”张旭飞如此介绍磨面的关键环节。
  今年年近40的张旭飞是陇南成县索池镇王湾村村主任。他在村上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忙,很受当地民众欢迎。如何让村民有钱花,让大家住上好房子,让王湾这个小山村变化再快一点、再大一点?张旭飞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
  王湾村是成县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以前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一直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贫困的面貌,许多民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少贫困户靠救济过日子,村集体经济积累也非常薄弱。
  近年来,王湾村在成县县委组织部和农牧局、扶贫办的支持下,先后得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30万元,又在帮扶单位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成立了“成县犀江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支书王照国一直在考虑,谁能挑起这个重担,带领大伙一起致富奔小康。最终经过村两委班子推荐,担子压到了张旭飞身上。
  从一开始的方案制定、选址勘察、征地补赔、施工验收,到购置磨面机、榨油机,建厂房,再到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商标注册,张旭飞都丝毫不敢松懈。
  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87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8人,带动帮助3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与26户贫困户签订帮带养殖分红合同,发放鸡苗600只,中蜂40箱,由合作社集中饲养,统一销售,实现了合作社和贫困户互利双赢。
  刘爱生家住王湾村王湾社,妻子患病在家,常年需要照顾,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合作社创办后,他女儿刘海燕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短短几个月仅务工这一项实现增收3000多元。
  如今,合作社依托“犀江园”系列产品,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为主,附带土鸡、中蜂养殖和栽种油菜、本地小葱等经济作物共同发展。此外,还对当地纯绿色无公害潘林麦面粉和菜籽油进行加工包装,依托电子商务进行线上销售、线下配送,辐射服务周边3000多名民众。
  如今的王湾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每家每户,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地站在道路两侧,通村道路硬化率,动力电、移动网络、安全饮水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成县: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分红务工“双收入”
 “用振动筛将小麦里的杂质筛选出来,使得小麦干净无杂质,这样面粉的品质也会更高。”张旭飞如此介绍磨面的关键环节。
  今年年近40的张旭飞是陇南成县索池镇王湾村村主任。他在村上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忙,很受当地民众欢迎。如何让村民有钱花,让大家住上好房子,让王湾这个小山村变化再快一点、再大一点?张旭飞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
  王湾村是成县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以前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一直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贫困的面貌,许多民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少贫困户靠救济过日子,村集体经济积累也非常薄弱。
  近年来,王湾村在成县县委组织部和农牧局、扶贫办的支持下,先后得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30万元,又在帮扶单位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成立了“成县犀江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支书王照国一直在考虑,谁能挑起这个重担,带领大伙一起致富奔小康。最终经过村两委班子推荐,担子压到了张旭飞身上。
  从一开始的方案制定、选址勘察、征地补赔、施工验收,到购置磨面机、榨油机,建厂房,再到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商标注册,张旭飞都丝毫不敢松懈。
  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87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8人,带动帮助3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与26户贫困户签订帮带养殖分红合同,发放鸡苗600只,中蜂40箱,由合作社集中饲养,统一销售,实现了合作社和贫困户互利双赢。
  刘爱生家住王湾村王湾社,妻子患病在家,常年需要照顾,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合作社创办后,他女儿刘海燕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短短几个月仅务工这一项实现增收3000多元。
  如今,合作社依托“犀江园”系列产品,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为主,附带土鸡、中蜂养殖和栽种油菜、本地小葱等经济作物共同发展。此外,还对当地纯绿色无公害潘林麦面粉和菜籽油进行加工包装,依托电子商务进行线上销售、线下配送,辐射服务周边3000多名民众。
  如今的王湾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每家每户,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地站在道路两侧,通村道路硬化率,动力电、移动网络、安全饮水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2025-05-20 09:22:44
广告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到2027年 河南将建百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
  近日从河南省林业局获悉,到2027年,河南省将建成100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使其成为人们度假、休闲、体验、运动、养生、疗养和观光的目的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森林特色小镇的农民来自林业及相关收入占总收入比应达60%以上。
  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分为森林康养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绿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四个类型,根据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丰富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实施林业一二三产融合,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形成集聚复合优势度高的特色村镇。
  据悉,森林特色小镇申报对象可以是村庄,可以是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或自然村庄聚落,也可以是林业龙头企业。经过自愿申报、审核筛选后,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将被列入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进行1年左右的培育建设。达到创建标准的村镇,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授予其“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根据《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申报与考核办法》,森林康养型、特色产业型和生态绿化型森林特色小镇区域林木覆盖率(含湿地等生态绿地)不低于8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2400亩;生态旅游型森林特色小镇林木覆盖率不低于5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1500亩。申报区域居住人口山区500人、平原1500人以上,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特色产业型森林特色小镇面积不低于4平方公里。
  此外,申报森林特色小镇须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和生态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驿站、绿道、栈道、生态标识等生态便民服务设施齐全、配套。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到2027年 河南将建百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
  近日从河南省林业局获悉,到2027年,河南省将建成100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使其成为人们度假、休闲、体验、运动、养生、疗养和观光的目的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森林特色小镇的农民来自林业及相关收入占总收入比应达60%以上。
  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分为森林康养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绿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四个类型,根据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丰富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实施林业一二三产融合,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形成集聚复合优势度高的特色村镇。
  据悉,森林特色小镇申报对象可以是村庄,可以是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或自然村庄聚落,也可以是林业龙头企业。经过自愿申报、审核筛选后,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将被列入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进行1年左右的培育建设。达到创建标准的村镇,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授予其“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根据《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申报与考核办法》,森林康养型、特色产业型和生态绿化型森林特色小镇区域林木覆盖率(含湿地等生态绿地)不低于8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2400亩;生态旅游型森林特色小镇林木覆盖率不低于5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1500亩。申报区域居住人口山区500人、平原1500人以上,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特色产业型森林特色小镇面积不低于4平方公里。
  此外,申报森林特色小镇须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和生态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驿站、绿道、栈道、生态标识等生态便民服务设施齐全、配套。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到2027年 河南将建百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
  近日从河南省林业局获悉,到2027年,河南省将建成100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使其成为人们度假、休闲、体验、运动、养生、疗养和观光的目的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森林特色小镇的农民来自林业及相关收入占总收入比应达60%以上。
  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分为森林康养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绿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四个类型,根据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丰富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实施林业一二三产融合,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形成集聚复合优势度高的特色村镇。
  据悉,森林特色小镇申报对象可以是村庄,可以是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或自然村庄聚落,也可以是林业龙头企业。经过自愿申报、审核筛选后,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将被列入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进行1年左右的培育建设。达到创建标准的村镇,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授予其“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根据《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申报与考核办法》,森林康养型、特色产业型和生态绿化型森林特色小镇区域林木覆盖率(含湿地等生态绿地)不低于8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2400亩;生态旅游型森林特色小镇林木覆盖率不低于5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1500亩。申报区域居住人口山区500人、平原1500人以上,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特色产业型森林特色小镇面积不低于4平方公里。
  此外,申报森林特色小镇须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和生态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驿站、绿道、栈道、生态标识等生态便民服务设施齐全、配套。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到2027年 河南将建百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
  近日从河南省林业局获悉,到2027年,河南省将建成100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使其成为人们度假、休闲、体验、运动、养生、疗养和观光的目的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森林特色小镇的农民来自林业及相关收入占总收入比应达60%以上。
  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分为森林康养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绿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四个类型,根据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丰富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实施林业一二三产融合,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形成集聚复合优势度高的特色村镇。
  据悉,森林特色小镇申报对象可以是村庄,可以是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或自然村庄聚落,也可以是林业龙头企业。经过自愿申报、审核筛选后,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将被列入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进行1年左右的培育建设。达到创建标准的村镇,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授予其“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根据《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申报与考核办法》,森林康养型、特色产业型和生态绿化型森林特色小镇区域林木覆盖率(含湿地等生态绿地)不低于8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2400亩;生态旅游型森林特色小镇林木覆盖率不低于5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1500亩。申报区域居住人口山区500人、平原1500人以上,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特色产业型森林特色小镇面积不低于4平方公里。
  此外,申报森林特色小镇须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和生态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驿站、绿道、栈道、生态标识等生态便民服务设施齐全、配套。


  • a35995006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涪陵打造“2+X”百亿级产业集群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涪陵地处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乌江过去称“涪水”,古巴国王陵多在于此,因此而得名。涪陵是世界闻名的榨菜之乡,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和涪陵青菜头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区土地面积2942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腹心地带,地处三峡库区中段,是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辖27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116.4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现有耕地总面积154.8万亩,林地总面积205.3万亩、森林覆盖率45.2%,内陆水域面积31.4万亩。
  2018年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目标,按照“2262”工作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牛鼻子”;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条,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脱贫攻坚、改革创新、科技支撑六大工程;持续强化农业法治、党建引领两大保障,确保了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全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8万亩、实现总产量44.03万吨,其中大春播种面积117.6万亩、产量39.83万吨,小春播种面积20.2万亩、产量4.2万吨,实现稳粮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 涪陵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打造以榨菜、中药材为龙头的“2+X”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通一二三全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区域互补新格局,蹚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新路子。201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可比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91元,同比增长9.1%,先后获评“中国百佳特色产业县(区)”“涪陵青菜头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涪陵榨菜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一、突出基地化种植,做大乡村产业规模。坚持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核心牵引,推广“企业+农户+基地”合作模式,统一技术指导,规范划片种植,从源头上提高产品产量、做大产业规模。一是推广良种化选育。大力实施“品种换代”工程,建立渝东南农科院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长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研究中心”,推广榨菜杂交种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和千亩级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引进植入茶叶、脐橙等优良品种,累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榨菜、中药材、水果等方面新品种28个,培养“增福土鸡、涪陵黑猪、涪陵白茶”等地方特色品种5个,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0个、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二是推广机械化耕种。研究出台购机补贴、维修补助、技术培训等惠民政策,推行农业机械化耕种收模式,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青菜头直播机械。转变“以机适地”为“改地适机”模式,推行“小变大、坡改缓、乱改顺、路相连、沟相通”的土地宜机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超80万千瓦,完成宜机化示范整地2128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三是推广股份化经营。探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行榨菜股份专业合作社、田园综合体等4种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公司+ 基地农户”“加工大户+基地农户”订单模式,出台“收益保险”“最低保护价”等惠民政策,全区青菜头年种植面积72万余亩,收入达11亿余元,惠及60多万农民;探索中药材收储、初加工环节股权化试点,成立股份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进行合股联营,推进形成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3种利益连接体,实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双赢”,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二、突出多维度赋能,提升乡村产业质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推广大数据智能化改造应用,加速品种品质品牌创建,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深化智能改造。大力实施“机器换人”行动,推进车间和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启动建设1000亩绿色智能化榨菜生产基地,完成14条数字化生产线、100余套现代化生产设备引进投用,实现年半成品加工能力超80万吨、年成品生产能力超60万吨。打造集研发、创新、生产于一体的太极医药城,加速建设工业4.0标准的中药提取中心、中药材前处理车间,实现中药无人化、可视化、智慧化生产和管理,太极藿香正气液制造技术标准与应用获得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评比第一名。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坚持以技术研发创新推动生产加工提质增效,构建榨菜、中药材两大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等51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榨菜低盐腌制、膜分离技术、MVR蒸发等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创新自动脱盐脱水、无菌充氮包装、自动控温巴氏杀菌等15项先进工艺,研发世界领先的中药材微粒技术+膜技术,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8项,其中太极集团、涪陵榨菜集团获国家发明专利154项。三是推动品牌塑造。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助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农产品实施“三品一标”认证,通过科技改造、品质提升、市场深耕等方式打造特色精品,依托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目前,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186个,拥有“涪陵榨菜”“太极藿香正气液”等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其中“涪陵榨菜”品牌价值达147亿元,居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2位。
  三、突出全业态融合,延展乡村产业链条。坚持走“以农为本、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努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一是农商融合“拓市”。大力推进农商互联、融合创新,相继与北京菜篮子配送集团、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农业企业与淘宝、京东、重庆市农委“巴味渝珍”等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合作,成立国际贸易公司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总额达21.7亿元。推广农特产品O2O销售模式,建成占地10000平方米的涪陵电商产业园和352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打造“涪陵e生活”“农宜网”“尚尚吧”等10余个农村电商平台,2018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亿元,同比增长33.6%。二是农旅融合“补链”。推广“产业+基地+景点”发展模式,打造青菜头、胭脂萝卜、晚熟柑橘等特殊农业产业带,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体验游等新兴业态,举办涪陵榨菜嘉年华、南沱龙眼节、“石鱼出水兆丰年”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唱响春赏花、夏避暑、秋尝果、冬玩雪的乡村旅游“四季歌”,累计建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14个、精品生态农业园24个、乡村旅游线路21条,2018年全区乡村旅游收入达57.5亿元,成功获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其中南沱治坪村、睦和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三是农文融合“增值”。注重挖掘和保护农耕文明,建成农耕文化展览馆,开展传统村落现状调查分析和绘图保存,实施文物保护抢救性修缮工程,登记优秀古民居149处,成功申报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现代农业文化创意设计,建立国家级榨菜文化研究所,打造中国榨菜城、大顺中药材康养小镇、万松里民宿文化村等“巴都原乡”特色文化元素,开展榨菜工匠技师祭祖、中国味道峰会、焦石民歌大赛等文化活动,积极推广枳巴文化、榨菜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等传统文化,“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焦石民歌”等1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2回复贴,共1页
<<返回ere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