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吧 关注:312贴子:22,220
  • 30回复贴,共1

《对冯锐教授的“悬摆体”复原张衡地动仪方案的质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冯锐教授的“悬摆体”复原张衡地动仪方案的质疑》
众所周知,冯锐教授提出“悬摆体方案”,公开已十年左右,并早已依据该方案设计的尺寸,按1:1的比例制成实物,但从未在实际地震监测中获得真实、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学界对该方案亦不乏质疑、否定。
今依据《续汉书》、《后汉书》、《后汉纪》等史料原文,对该方案进行分析、对照,发现该方案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多达8处,详列如下:
1.把“都柱”解释为一根链子悬吊着的“悬摆体”,严重不符合史实。古代文史家不可能把“悬、吊、挂、垂”状态的物体称为“柱”。冯锐教授的解释,没有任何其他史料佐证。若该方案成立,史书为何不记载为“中悬都柱”或“中吊都柱”?这显然比“中有都柱”更为准确、到位。
2.该方案中,“吊链”是非常明显且必要的构件,为何史书中根本未提及?倘若真实的地动仪如此结构,文史家不可能忽视“吊链”这一明显的构件,多加一句“以链悬之”并不困难。
3.史料记载为“傍行八道”,且此句紧随“中有都柱”,显然针对“都柱”而言。但在该方案中,用“底行八道”描述更为准确,古代文史家显然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4.把“关”解释为“关球”,严重不符合史实。若冯锐教授的解释成立,史书为何不记载为“施丸发机”?且,同样没有任何其他史料佐证“关”=“关球”。经考证,“关”字,从门从丱,以木横持门户也,本义为“门闩”。故记载张衡地动仪的史料中,“关”字应解释为“形如门闩的构件”。
5.该方案中,在樽体的下方,开设了一个小窗口,用于复位“关球”,这是该方案无法避免的设计,与史料记载严重不相符。史料中不但从未有关于“小窗”的记载,反而明确记载“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仅凭此句,便足以直接否定冯锐教授的方案。
6.该方案中,“摆体”并非必不可缺构件。因为“关球”同样具有惯性,在感应到地震波之后可以自行滚动,无需受“摆体”的钳制。也就是说,“都柱”这一核心构件,在该方案中可有可无,显然不合理。
7.该方案的结构,的确不算复杂,但构型奇异,并非规则构形,即使以现代铸造技术制模、浇铸,亦相当复杂、麻烦,甚至困难,以东汉时期的铸造技术,理应无法实现。
8.该方案的地动仪为直径2米左右、高2米多的庞然大物,亦不符合东汉时期的生产、制造、加工技术水平,且搬运困难,因自重可能引起不均衡地面沉降等等,存在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纯学术探讨,欢迎评论、跟贴、转发。


IP属地:福建1楼2019-02-28 16:34回复
    现在的状况是:99%的人用地震波理论来验证自己的根据地震波理论复原的方案。这句话比较拗口,但是确实是实际情况。
    99%的人用地震波理论来验证自己的根据地震波理论复原的方案。
    --------------------- ----- ---------------------------
    这意味什么?这是一个循环。而且是死循环,进去了就可能出不来。
    东汉没有地震波理论,但是张衡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了地动仪。
    只有明白了地震波理论,才可能去发现,地震波来临物体是如何发生位移的。没有这个理论,怎么去知道物体如何摆动?怎么知道物体如何倒下?
    有人提出,张衡不会去地震的地方去观察?
    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没有证据证明张衡亲自经历并观察了地震的发生,如果张衡提前到某个地方蹲守观察地震,他提前知道什么地方发生地震,发明地动仪还有什么用。
    即便是张衡曾经去过 震中观察,或者听地震灾区的人描述,他能得到的,只不过是地震惊人的破坏力。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张衡不会利用悬摆原理(物体摆动)、倒摆(倒立柱)、滚球(加工难度)来制作地动仪。因为没有地震波理论支撑。
    如果张衡不使用悬摆原理(物体摆动)、倒摆(倒立柱)、滚球(加工难度)来制作地动仪,那么“都柱”就不是一根简单的柱子。
    暂且说这些。


    IP属地:山东2楼2019-02-28 17:40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回复 zuizhongboss :
      研究制作东汉 张衡 候风地动仪,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追寻监测地震的方法和告警机械原理。除此之外,单纯死扣字眼,一味纠缠工艺材料,显然是学术之争的大忌,也是钻入死胡同 坠落误区,不能自拔的必由之路。
      王震铎倾复型都柱,只是因为“高度”不足而失败,就与工艺材料没有多大关系。
      冯锐教授悬摆蹭球,无疑可以测震。只是“指向”原理欠佳,不能立足而被淘汰。


      IP属地:陕西3楼2019-03-08 04: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