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bariskychan 君姐在196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中期都是忙碌的很,有时甚至是每天晚上有秀场,是不是也存在有时发音不那么讲究科学,不然为何在1980年代中期(她仅仅30岁出头)就出现了嗓音的危机?也许大家会归结到她的哮喘宿疾,但是我认为身体就是再有毛病,真正完全做到了“声音靠在气上”,还有保持不超负荷演唱,是起码到50----60岁也不会出现嗓音危机的呀,所以我不太明白,因为君的用气也很讲究(不论是现场还是录音棚),那么她是不是有时为了显示在日本学习声乐后对原来的小音量有所改善,而不同程度的有些感染20世纪后期的声乐时代病----撑大音量,(因为据知日本人追求尽善尽美,通常带管弦乐团伴奏),希望有兴趣的朋友或者比较了解的朋友共同探讨。
Charls.su 对于邓的发声方法,在她鼎盛时期就有好多的争论,说她发声方法不科学,发声不正确,不懂得气息控制,只知道靠本钱唱歌.其实邓本人对此也很在意,我们从她不同时期的歌里都能感觉得到她在声音上的不断改善.说句实,我最不喜欢她早期的歌,的确是用嗓子在喊,但是她在出岛国情歌的时候,你会发现邓丽君的声音像是脱胎换骨的改变,特别是中低音区显得很放松,而随着后来的专辑不断地推出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好,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时期好多人说,邓丽君唱歌越来越有感情了,这些都是她从日本受培训后的改变,可是也许是受日本民族声乐影响太深的原因,邓的高音一直显得不好,高一点就有点吊起来,夹的感觉,为此她还专门到美国去进修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可是有句话在声乐界说得好,歌唱得太久了,毛病也就难克服了.
我们在邓的中后期转型时期可以感觉到邓一直在不懈地解决高音的问题(有一首歌,我建议大家去听一听邓丽君唱过的日语版的歌<每天爱你多一些>这首歌张学友也唱过.邓唱这首歌时高音的毛病是明显的)
邓丽君的音色,还有嗓子的弹性都很棒,可是她毕竟不是那种唱气势磅礴歌曲的歌手,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能的,所以邓丽君彻悟了,歌乃情感之宣泄也,情之所至,气之所至,声之所至.我们听邓丽君后期的任何一首歌时,都会感觉到,邓在演绎歌曲时已经做到了,完全沉浸在自我的状态中,再也不去在意别人的指长道短.
就像现在,我最喜欢邓的后期歌曲,虽然声音上不显得那样完美,可是歌里满载着感情,这种感情我都能理解,一种对生活的感叹,很多都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邓丽君用声音在告诉大家,她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小姑娘了,而是一个成熟的女人.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邓丽君在中低音区的气息控制非常棒,就是人们所说的压气,托气.
张飞扬 邓早期的歌曲,我几乎都不喜欢,比如她那时候唱的<几度花落时>就远没有凤飞飞好听...
最喜欢邓中后期的作品了
像<别离的预感><川流不息>...
蛟龙
我也不是很喜欢她早期的歌曲,80年代后,或者说<小城故事>之后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整个80年代是登峰造极的时期,90年代初还可以,可能以后因为身体的缘故,最后的2,3年她的嗓音的确倒退了很多,到最后<永远的黄埔>跌到了最低点.我听过<永远的黄埔>里的<夜来香><何日君再来>.以及最后在日本歌谣什么比赛里唱的<夜来香>真的是比以前倒退了很多,对于这个问题,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在1995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一代歌后>里有明确的讨论.
不管怎么样,我永远喜欢邓丽君,我喜欢并珍惜她的每一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