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15%~20%。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严重脑水肿引起的脑病,肺炎和心力衰竭等。脑梗死容易复发,10%~20%在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更高。
二病因
1.心源性
最常见,占脑梗死的60%~75%。脑梗死通常是心脏病的重要表现之一。最多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颤;在青年人中,风湿性心脏瘤仍是并发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瓣膜上的炎性赘生物脱落。心肌梗死或心肌病的附壁血栓、二尖瓣脱垂、心脏黏液瘤和心脏外科手术的并发症等亦常引起。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来自静脉系统的栓子亦可引起反常栓塞。
2.非心源性
主动脉弓及其发出的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着物脱落,引起的血栓栓塞现象也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的较常见的原因。其他较少见的还可有:肺静脉血栓或血凝块、肺部感染、败血症可引起脑梗死,血管内诊断治疗时的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癌性栓子、寄生虫虫卵栓子、异物栓子、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也可发生脑梗死。
3.来源不明
约30%脑梗死不能确定原因。
三临床表现
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脑梗死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最常见,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取决于栓子数目,范围和部位,急性起病时可有头痛,头晕或局限性疼痛。
四检查
1.脑脊液检查(CSF)
脑压正常,脑压增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死CSF可呈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感染性脑梗死,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CSF细胞数增高可达200×106/L或以上,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晚期则淋巴细胞为主;脂肪栓塞CSF可见脂肪球。
2.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
主要与有栓子来源的感染,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的检查,其他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检查。
3.影像学检查
检查的目的是不仅明确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及水肿情况,有无出血等,而且应尽量寻找栓子的来源,如心源性,血管源性及其他栓子来源的检查,即明确脑梗死的病因。
(1)针对脑梗死的辅助检查 ①脑CT扫描。②脑MRI检查。③DSA、MRA、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④脑电地形图、脑电图等检查。
(2)针对栓子来源的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②超声心动图检查。③颈动脉超声检查。④X线检查。⑤眼底检查等。
五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六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应包括对于原发病,即栓子来源器官病变的治疗和脑梗死的治疗两部分。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脑循环,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损害。由于脑梗死极易发生梗死后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重。
1.一般处理
①卧床及镇静处理。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心脏功能。③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④加强护理,防止肺炎、泌尿系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3.血管扩张药
若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或脑脊液有红细胞,禁忌应用血管扩张药;病程已超过24小时或心功能不全者,也不宜使用。
4.抗血小板聚集剂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助于预防心内新血栓的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继续增殖扩展,故在脑梗死发病后就必须重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
5.抗凝及溶栓治疗
应用抗凝及溶栓疗法,考虑溶栓剂易发生出血的并发症,应特别慎用。由于临床上心源性脑梗死最多见,为预防心内形成新血栓以杜绝栓子的来源,同时防止脑血管内的栓子或母血栓继续增大,以避免脑梗死范围扩大,多采用抗凝治疗。炎症性病变所致的脑栓塞,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禁忌应用。通常在严格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的条件下,先给予肝素钙(低分子肝素)治疗,也可选用新双香豆素,剂量应随时调整。
6.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
部分专家建议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能减轻脑梗死的症状。该法操作简易,无需特殊的器械和药物,故常被采用。但是治疗应早期进行,开始越早,疗效就越佳,临床常见在起病24小时内封闭可明显好转。严重肺气肿者禁用,如患者已开始抗凝治疗也不宜使用。
7.神经保护剂
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①钙通道阻滞药;②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③自由基清除剂;④神经营养因子;⑤神经节苷脂等。
8.亚低温治疗
在急性期,如条件允许可考虑适当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对缺血性的脑损伤亦有肯定意义,不但减轻梗死后的病理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尽量在发病6小时内给予。
9.康复治疗
宜早期开始,病情稳定后,积极进行康复知识和一般训练方法的教育,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生活自理的信心,配合医疗和康复工作,争取早日恢复,同时辅以针灸、按摩、理疗等,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10.其他治疗
①调整血压;②脑代谢激活剂;③抗感染治疗;④气栓处理。
七预防
脑梗死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是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能防止被栓塞的血管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预防复发。同时要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律失常,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有效防治,根除栓子的来源,防止复发。
二病因
1.心源性
最常见,占脑梗死的60%~75%。脑梗死通常是心脏病的重要表现之一。最多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颤;在青年人中,风湿性心脏瘤仍是并发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瓣膜上的炎性赘生物脱落。心肌梗死或心肌病的附壁血栓、二尖瓣脱垂、心脏黏液瘤和心脏外科手术的并发症等亦常引起。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来自静脉系统的栓子亦可引起反常栓塞。
2.非心源性
主动脉弓及其发出的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着物脱落,引起的血栓栓塞现象也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的较常见的原因。其他较少见的还可有:肺静脉血栓或血凝块、肺部感染、败血症可引起脑梗死,血管内诊断治疗时的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癌性栓子、寄生虫虫卵栓子、异物栓子、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也可发生脑梗死。
3.来源不明
约30%脑梗死不能确定原因。
三临床表现
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脑梗死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最常见,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取决于栓子数目,范围和部位,急性起病时可有头痛,头晕或局限性疼痛。
四检查
1.脑脊液检查(CSF)
脑压正常,脑压增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死CSF可呈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感染性脑梗死,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CSF细胞数增高可达200×106/L或以上,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晚期则淋巴细胞为主;脂肪栓塞CSF可见脂肪球。
2.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
主要与有栓子来源的感染,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的检查,其他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检查。
3.影像学检查
检查的目的是不仅明确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及水肿情况,有无出血等,而且应尽量寻找栓子的来源,如心源性,血管源性及其他栓子来源的检查,即明确脑梗死的病因。
(1)针对脑梗死的辅助检查 ①脑CT扫描。②脑MRI检查。③DSA、MRA、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④脑电地形图、脑电图等检查。
(2)针对栓子来源的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②超声心动图检查。③颈动脉超声检查。④X线检查。⑤眼底检查等。
五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六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应包括对于原发病,即栓子来源器官病变的治疗和脑梗死的治疗两部分。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脑循环,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损害。由于脑梗死极易发生梗死后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重。
1.一般处理
①卧床及镇静处理。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心脏功能。③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④加强护理,防止肺炎、泌尿系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3.血管扩张药
若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或脑脊液有红细胞,禁忌应用血管扩张药;病程已超过24小时或心功能不全者,也不宜使用。
4.抗血小板聚集剂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助于预防心内新血栓的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继续增殖扩展,故在脑梗死发病后就必须重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
5.抗凝及溶栓治疗
应用抗凝及溶栓疗法,考虑溶栓剂易发生出血的并发症,应特别慎用。由于临床上心源性脑梗死最多见,为预防心内形成新血栓以杜绝栓子的来源,同时防止脑血管内的栓子或母血栓继续增大,以避免脑梗死范围扩大,多采用抗凝治疗。炎症性病变所致的脑栓塞,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禁忌应用。通常在严格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的条件下,先给予肝素钙(低分子肝素)治疗,也可选用新双香豆素,剂量应随时调整。
6.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
部分专家建议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能减轻脑梗死的症状。该法操作简易,无需特殊的器械和药物,故常被采用。但是治疗应早期进行,开始越早,疗效就越佳,临床常见在起病24小时内封闭可明显好转。严重肺气肿者禁用,如患者已开始抗凝治疗也不宜使用。
7.神经保护剂
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①钙通道阻滞药;②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③自由基清除剂;④神经营养因子;⑤神经节苷脂等。
8.亚低温治疗
在急性期,如条件允许可考虑适当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对缺血性的脑损伤亦有肯定意义,不但减轻梗死后的病理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尽量在发病6小时内给予。
9.康复治疗
宜早期开始,病情稳定后,积极进行康复知识和一般训练方法的教育,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生活自理的信心,配合医疗和康复工作,争取早日恢复,同时辅以针灸、按摩、理疗等,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10.其他治疗
①调整血压;②脑代谢激活剂;③抗感染治疗;④气栓处理。
七预防
脑梗死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是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能防止被栓塞的血管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预防复发。同时要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律失常,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有效防治,根除栓子的来源,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