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在一些帖子下面陆陆续续地评论过,索性一次阐述一下,欢迎指正:)
【内容皆来源于大秦帝国原著】
秦,一个浩瀚久远而又独具特色的朝代,似乎早已湮没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不得不感谢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系列,让我开始感兴趣并了解这个巍巍帝国,和她之前变革纵横金戈铁马的战国。
《大秦帝国》书,是我在四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的。当时还是红皮的河南文艺出版社,别有一番斑驳的历史气息。从第三部下卷开始,我就沉迷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所营造出的灿烂的战国文明,读他的文字,就仿佛进入了那个时代,看田单奔腾的火牛阵和长髯的乐毅。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看电子书查缺补漏后,终于在初二时买了全套。
当模模糊糊地通读了全书后,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和第二部国命纵横,它所描写的孝公商鞅锐意变法,惠王张仪连横六国,两对君臣情谊让人感动。所以在差不多16年的时候看了电视剧第一部裂变,数次重温后18年看了纵横。
对裂变的评价,我个人是非常高的。剧中一开始的整体氛围完全符合原著的渲染,是一种列国卑秦久矣老秦人生活贫困国家摇摇欲坠的感觉。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边野间仍有一股不服输的朴质坚韧的气概。细节处很值得推敲,低矮破烂的宿舍和贫瘠的田野。尤其是最后一集商鞅上刑台前勾住他白斗篷的一束荒枝,生动地刻画出草木都不忍况且百姓。商鞅变法期间,国力蒸蒸日上,朝野奋发拼搏,老秦人迸发出让人震撼的力量,给人以鼓舞和激励。演员的选择,秦孝公扮演者侯勇本就是一副老秦人的面貌,演技无可说得。而遭受很多人质疑的商鞅扮演者王志飞,在最初的确是略显僵硬,但后期开始变法后蓄起了小胡子,便日臻完美。说话的抑扬顿挫是演员的着力之处,表现出商鞅作为法家的杀伐决断毫不留情。魏国的大胃王和公子卬是本剧笑点,可以理解为活跃气氛的存在。老甘龙演技更是深沉。女性角色这边,尽管秦一感情戏不多(共51集女主白雪出场包括打酱油仅19集,且只出现在开头结尾,变法中几乎没有涉及),女性角色却相当符合原著。白雪高圆圆的明朗大气,荧玉齐芳的活泼可爱,玄奇、梅姑、小令狐,寥寥几个女角都很让人满意。全剧的情感最高点,也就是秦孝公商鞅之间彼此信任,完全将后背交给对方,共同变法图强的精神,一个眼神一挥手就能让对方明白的默契,一壶老酒苦菜肥羊的酣畅淋漓,都很让人感动。制作方面,战争戏规模宏大,秦军黑衣黑甲,有铁骑气概。至于被很多人诟病的“脸谱化”“政治戏”,对照原著来看就会感觉得当。相比较原著,秦一原51集版本可以说毫无删减,甚至还增加了让人津津乐道的滚山坡片段,作法自毙之路等,是在遵循原著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个人看来,几乎可以称为国产历史剧的巅峰,与94版三国演义和雍正王朝这样的电视剧平起平坐的。
再来说说第二部。其实看完第一部结尾后,最想干的事就是看看第二部秦惠文王是怎样把甘龙明正典刑,除去恨的人牙痒痒的老世族的。然而开头讲这些的少之又少,反而让人感到甘龙智商掉线了。感觉上,第二部可能是因为国力强了,不再有那种生死相扶救亡图存的紧迫锐意感,而是有些散漫慵懒诙谐揶揄,整体调子轻松。秦惠文王富大龙演技没的说,但对比秦一结尾那个土里土气一副秦人皮囊的赢驷,反而比不上。原著里的赢驷鲜少大笑,心机深沉计谋惊人,电视剧里却塑造出这样一个嬉皮笑脸的秦王,看不出流浪之旅对情感性格的历练。要从普通剧粉来看,或许生动灵活,但在原著粉看来,却与原著大相径庭。张仪喻博士倒是令人满意,只是举手投足间总脱不掉势利之徒的气息,而没有堂堂纵横家的气宇,看的也让人难受。宣太后的演员宁静,且不论演技如何,单单是年龄,饰演少女芈丫头的确不太合适。不过惠王张仪之间的揶揄调侃大异于第一部,对话让人笑点频频,容易俘获观众的心。战争戏少了,不过还是比它后期的秦三要好得多。至于改编,这也是最让我无奈的地方。序幕里打明了“改编自小说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但实际内容却大不符实。和张仪对垒的苏秦变成了公孙衍,河西战死的龙贾死而复生,这与原著的重合率只达10%。符合历史的适当改编是允许的,但像这样改的面目全非,的确对不起“小说改”的名号,也怪不得作者说要重拍第二部。诚然,这样的改动符合了很多人遵循历史的追求,从普通剧粉看来或许还更好。然而在原著粉看来,就看的很别扭很难受了。若是不算在大秦帝国小说改系列内,重新换一个名字,这样大家看的都舒服。总之,秦二在同期电视剧里无疑出类拔萃,但至少是在原著粉眼里,是比不上第一部的。
看完秦一,我的心里感觉相当沉重。有为秦孝公壮志未酬的惋惜,为商鞅壮烈赴死的敬佩,和秦国奋发向上的精神的感动。看完秦二,我倒觉得轻松一些,秦惠王晚年的疯疾,张仪孤独回国与犀首聚酒的恬淡,对手戏铿锵有力的对白等等。想回去再看一遍的,是第二部。然而值得沉下心来静静思索的,还是第一部。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喜好都各有不同,而我是单纯地从原著的角度出发,来阐述一下我对秦一秦二电视剧的看法。如果私心太重,请指出。期待能有剧粉来讲一讲自己的感觉。
谢谢观看。
【内容皆来源于大秦帝国原著】
秦,一个浩瀚久远而又独具特色的朝代,似乎早已湮没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不得不感谢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系列,让我开始感兴趣并了解这个巍巍帝国,和她之前变革纵横金戈铁马的战国。
《大秦帝国》书,是我在四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的。当时还是红皮的河南文艺出版社,别有一番斑驳的历史气息。从第三部下卷开始,我就沉迷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所营造出的灿烂的战国文明,读他的文字,就仿佛进入了那个时代,看田单奔腾的火牛阵和长髯的乐毅。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看电子书查缺补漏后,终于在初二时买了全套。
当模模糊糊地通读了全书后,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和第二部国命纵横,它所描写的孝公商鞅锐意变法,惠王张仪连横六国,两对君臣情谊让人感动。所以在差不多16年的时候看了电视剧第一部裂变,数次重温后18年看了纵横。
对裂变的评价,我个人是非常高的。剧中一开始的整体氛围完全符合原著的渲染,是一种列国卑秦久矣老秦人生活贫困国家摇摇欲坠的感觉。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边野间仍有一股不服输的朴质坚韧的气概。细节处很值得推敲,低矮破烂的宿舍和贫瘠的田野。尤其是最后一集商鞅上刑台前勾住他白斗篷的一束荒枝,生动地刻画出草木都不忍况且百姓。商鞅变法期间,国力蒸蒸日上,朝野奋发拼搏,老秦人迸发出让人震撼的力量,给人以鼓舞和激励。演员的选择,秦孝公扮演者侯勇本就是一副老秦人的面貌,演技无可说得。而遭受很多人质疑的商鞅扮演者王志飞,在最初的确是略显僵硬,但后期开始变法后蓄起了小胡子,便日臻完美。说话的抑扬顿挫是演员的着力之处,表现出商鞅作为法家的杀伐决断毫不留情。魏国的大胃王和公子卬是本剧笑点,可以理解为活跃气氛的存在。老甘龙演技更是深沉。女性角色这边,尽管秦一感情戏不多(共51集女主白雪出场包括打酱油仅19集,且只出现在开头结尾,变法中几乎没有涉及),女性角色却相当符合原著。白雪高圆圆的明朗大气,荧玉齐芳的活泼可爱,玄奇、梅姑、小令狐,寥寥几个女角都很让人满意。全剧的情感最高点,也就是秦孝公商鞅之间彼此信任,完全将后背交给对方,共同变法图强的精神,一个眼神一挥手就能让对方明白的默契,一壶老酒苦菜肥羊的酣畅淋漓,都很让人感动。制作方面,战争戏规模宏大,秦军黑衣黑甲,有铁骑气概。至于被很多人诟病的“脸谱化”“政治戏”,对照原著来看就会感觉得当。相比较原著,秦一原51集版本可以说毫无删减,甚至还增加了让人津津乐道的滚山坡片段,作法自毙之路等,是在遵循原著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个人看来,几乎可以称为国产历史剧的巅峰,与94版三国演义和雍正王朝这样的电视剧平起平坐的。
再来说说第二部。其实看完第一部结尾后,最想干的事就是看看第二部秦惠文王是怎样把甘龙明正典刑,除去恨的人牙痒痒的老世族的。然而开头讲这些的少之又少,反而让人感到甘龙智商掉线了。感觉上,第二部可能是因为国力强了,不再有那种生死相扶救亡图存的紧迫锐意感,而是有些散漫慵懒诙谐揶揄,整体调子轻松。秦惠文王富大龙演技没的说,但对比秦一结尾那个土里土气一副秦人皮囊的赢驷,反而比不上。原著里的赢驷鲜少大笑,心机深沉计谋惊人,电视剧里却塑造出这样一个嬉皮笑脸的秦王,看不出流浪之旅对情感性格的历练。要从普通剧粉来看,或许生动灵活,但在原著粉看来,却与原著大相径庭。张仪喻博士倒是令人满意,只是举手投足间总脱不掉势利之徒的气息,而没有堂堂纵横家的气宇,看的也让人难受。宣太后的演员宁静,且不论演技如何,单单是年龄,饰演少女芈丫头的确不太合适。不过惠王张仪之间的揶揄调侃大异于第一部,对话让人笑点频频,容易俘获观众的心。战争戏少了,不过还是比它后期的秦三要好得多。至于改编,这也是最让我无奈的地方。序幕里打明了“改编自小说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但实际内容却大不符实。和张仪对垒的苏秦变成了公孙衍,河西战死的龙贾死而复生,这与原著的重合率只达10%。符合历史的适当改编是允许的,但像这样改的面目全非,的确对不起“小说改”的名号,也怪不得作者说要重拍第二部。诚然,这样的改动符合了很多人遵循历史的追求,从普通剧粉看来或许还更好。然而在原著粉看来,就看的很别扭很难受了。若是不算在大秦帝国小说改系列内,重新换一个名字,这样大家看的都舒服。总之,秦二在同期电视剧里无疑出类拔萃,但至少是在原著粉眼里,是比不上第一部的。
看完秦一,我的心里感觉相当沉重。有为秦孝公壮志未酬的惋惜,为商鞅壮烈赴死的敬佩,和秦国奋发向上的精神的感动。看完秦二,我倒觉得轻松一些,秦惠王晚年的疯疾,张仪孤独回国与犀首聚酒的恬淡,对手戏铿锵有力的对白等等。想回去再看一遍的,是第二部。然而值得沉下心来静静思索的,还是第一部。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喜好都各有不同,而我是单纯地从原著的角度出发,来阐述一下我对秦一秦二电视剧的看法。如果私心太重,请指出。期待能有剧粉来讲一讲自己的感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