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齐泽克真是吹奥斯汀啊
黑格尔在文学领域的配对物,或许是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文学性的《精神现象学》,《曼斯菲尔德庄园》是文学性的《逻辑学》,而《艾玛》则是文学性的《小逻辑》……难怪我们在《傲慢与偏见》中发现了证明“真理源自误认”这一辩证的完美个案。
这双向的失败,相互的误认,构成了“双向沟通运动”(double movement of communication)这一结构。在那里,每个主体都从对方那里收到了自己的信息,不过这信息是以反向形式(inverse form)呈现出来的:在达西面前,伊丽莎白想把自己打扮成韶颜稚齿、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但她从达西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你不过是个可怜兮兮、心灵空虚、手腕拙劣的生灵而已”;在伊丽莎白面前,达西想把自己装成自豪的绅士,但他从她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你的自豪不过是令人鄙视的妄自尊大而已。”在中断了彼此间的联系后,他们通过一系列的阴差阳错,都发现了对方的真实品性:她发现达西敏感多情、温柔体贴,他发现伊丽莎白华丽高贵、才智惊人。小说到此恰如其分地以他们喜结良缘收场。
这个故事的理论旨趣(theoretical interest)在于: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失败,他们对彼此真实本性的双向误认,正是最终结局得以成立的积极条件。我们不能直奔真理而去,真理也不能唾手可得。我们不能说,“如果一开始她就发现了他的真实本性,他也发现了她的真实本性,他们的故事就会以喜结良缘收场。”让我们把下列情景视作好笑的假想吧:这对尚未坠入情网的恋人首次相遇就大功告成——达西首次求婚即被伊丽莎白接受。然后会怎么样?他们不是柔情蜜意地黏在一起,而是变成俗不可耐的庸常夫妻,变成这样的联姻:男方傲慢自大、腰缠万贯,女方自命不凡、内心空虚。如果我们想省去误认,省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式的无事生非,我们就会失去真理。只有“经历”(working‐through)误认,我们才能接受对方的真实品性,同时克服自己的缺陷。对于达西来说,是摆脱虚假的傲慢;对于伊丽莎白来说,是摆脱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