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梦而行吧 关注:186贴子:58,277
  • 8回复贴,共1
读书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9-03-12 01:29回复
    被逼到什么程度了...很累。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9-03-12 01:30
    回复
      《盐铁论》桓宽
      读这本书主要是为了消遣,看历史书偶尔看到,玩着玩着就翻完了,主要兴趣在于古代人的抬杠,至于内容,可以说是讨论经济政策以及深八汉朝生活吧,总之跟风花雪月还有哲学没有啥关系
      作者是西汉人,本文其实是对汉成帝时期“盐铁大会”会议记录的整理,当时会议已经过去很久,但是作者对过去英雄豪杰齐聚一堂讨论国家大事的美好过去非常向往,可以说写书是在强烈的感情驱动下。盐铁大会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是来自底层的儒家草根学者(所谓贤良文学),一派就是以桑弘羊为中心的朝廷官员了。两派可以说是唇枪舌剑,你说这个我就偏要说那个,不管你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道理。为了反驳对方的观点,前后矛盾甚至很荒谬的话也就破口而出了,比如双方讨论商鞅以及各种历史人物啊,怎么种地啊,盐铁政策啊,商业有没有好处啊,甚至孝顺的真谛这种。没有让我失望,很有趣的。
      有人说贤良太理想主义了。其实光从辩论内容来说很难站队,除非你本来就有一定立场。总体上士大夫是权势阶级,拥有特权,觉得世界上事事都各从其位,没有什么缺陷了;贤良则是来自民间,无权无势,对老百姓生活的艰苦有直观认识。因为双方都优秀,辩论也格外好看。
      也有人说这是本杀死人性的书。这种评论我也可以理解。越是看下去,越是感觉到内心某种诡异的平静,有权有势的人无视百姓疾苦,对他们来说穷人的存在就是罪恶,贤良努力地阐述仁义,但是他们的理想主义理论却注定得不到实现。双方的言论都很精彩,但是士大夫说的是掩饰自己恶行的违心之言,贤良们说的是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贤良不能提出现实的政策,因为他们不是士大夫,没有参政的实践,如果他们有了实践,就会掌握权力,掌握权力,就会对正义变得迟钝,就不会提出实现正义的政策。正义是一个无解的话题。我已经习惯了,所以我很平静。甚至有一种颇为黑色的喜悦。有点像读卡夫卡小说的感觉。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9-03-12 02:06
      收起回复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齐泽克真是吹奥斯汀啊
        黑格尔在文学领域的配对物,或许是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文学性的《精神现象学》,《曼斯菲尔德庄园》是文学性的《逻辑学》,而《艾玛》则是文学性的《小逻辑》……难怪我们在《傲慢与偏见》中发现了证明“真理源自误认”这一辩证的完美个案。
        这双向的失败,相互的误认,构成了“双向沟通运动”(double movement of communication)这一结构。在那里,每个主体都从对方那里收到了自己的信息,不过这信息是以反向形式(inverse form)呈现出来的:在达西面前,伊丽莎白想把自己打扮成韶颜稚齿、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但她从达西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你不过是个可怜兮兮、心灵空虚、手腕拙劣的生灵而已”;在伊丽莎白面前,达西想把自己装成自豪的绅士,但他从她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你的自豪不过是令人鄙视的妄自尊大而已。”在中断了彼此间的联系后,他们通过一系列的阴差阳错,都发现了对方的真实品性:她发现达西敏感多情、温柔体贴,他发现伊丽莎白华丽高贵、才智惊人。小说到此恰如其分地以他们喜结良缘收场。
        这个故事的理论旨趣(theoretical interest)在于: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失败,他们对彼此真实本性的双向误认,正是最终结局得以成立的积极条件。我们不能直奔真理而去,真理也不能唾手可得。我们不能说,“如果一开始她就发现了他的真实本性,他也发现了她的真实本性,他们的故事就会以喜结良缘收场。”让我们把下列情景视作好笑的假想吧:这对尚未坠入情网的恋人首次相遇就大功告成——达西首次求婚即被伊丽莎白接受。然后会怎么样?他们不是柔情蜜意地黏在一起,而是变成俗不可耐的庸常夫妻,变成这样的联姻:男方傲慢自大、腰缠万贯,女方自命不凡、内心空虚。如果我们想省去误认,省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式的无事生非,我们就会失去真理。只有“经历”(working‐through)误认,我们才能接受对方的真实品性,同时克服自己的缺陷。对于达西来说,是摆脱虚假的傲慢;对于伊丽莎白来说,是摆脱偏见。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9-03-12 20:18
        回复
          消极的世界观
          今天和小伙伴说到一些宗教,还有轮回转世的话题,当然我很愿意和小伙伴讨论宗教啊神秘主义之类的话题。不过我的想法是从法国的萨德侯爵开始的。
          很久之前就对侯爵感兴趣,后来读了介绍他的牛津通识之后发现他的作品也有一系列哲学思想的基础。侯爵认为恶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它释放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如果每个人拥有绝对自由的话,就会在利益驱使下做坏事。侯爵还秉持人绝对孤独的思想,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没有必要为别人做什么。他还有一种古老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和人都是一堆原子组成的,甚至我们的意识也是物质的。后来我阅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另一个作家为莎士比亚做传记的时候说到当时的戏剧,极力描写对权力的争夺,一切被视作理所当然的道德体系,一切的善,血统,怜悯,都是空虚,到处充满了暴力,只有拥有最高的权力才能平息。除了对已有的一切规则的蔑视之外,只有死亡令人怜悯,而死亡带来的只有空虚。
          所以看到尼采赞美权力意志,感觉一点都不奇怪。他认为道德是奴隶发明的。我觉得和他想的相反,超人向奴隶鼓吹道德,利用道德,只有女人和小孩必须装作道德的样子。鼓吹道德是为了利用道德,是为了践踏在社会中没有权力的人们。我很羡慕那些超人,他们的确是张扬了人的自我意志,而处于底层的我们只能默默地活着,在没有张扬自我的前提下默默死亡。但是即使明知如此,我也绝对不会把自我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吧。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9-03-13 14:03
          回复
            [囧]爬回来看看 ....
            人生无常,恍如隔世。。。。。。||||||||


            IP属地:上海7楼2019-05-11 2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