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教师吧 关注:71贴子:175
  • 0回复贴,共1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考点:自我效能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当确信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一个人就会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1.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它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转言之,可以说成功是一种经验,先做小事,积累后,再做大事。
(2)替代性经验
他人的替代经验也会影响自我效能。当个体看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当的人(作为替代物)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时,便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反之亦然。
(3)言语劝说
通过说理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就会给学生增添学习活动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4)情绪唤醒
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被讨厌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比如,紧张焦虑、精力不佳,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在该部分内容中,曾出现过这样的辨析题;"个体过去的成功经验越多,自我效能感就越高"。该说法是错误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此并不是成功经验一定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对于该部分的学习,主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即可。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心理学中的生活实验
一、视崖实验
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该实验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2250px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650px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650px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650px。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知识链接:深度知觉
二、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把66名男女各半的幼儿随机分成三组,观察一个成年人攻击玩偶娃娃表现的录像。三组录像结尾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各不相同:(1)奖赏:录像中另一位成人对攻击者成人给予口头赞赏和糖果奖励;(2)惩罚:第二位成人怒气冲冲地指责攻击者的行为;(3)无强化:成人攻击玩偶后放映便结束。然后,将三组儿童放在与录像中情境相同的实验情境中,让他们自由活动十分钟,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
知识链接:社会学习理论
“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宜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从众说 B.认知失调论程
C.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D.观察学习理论
【答案】D。
三、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训练他们判断各种形状、大小图形的面积。首先,对象接受预测,要求估计127个矩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解他们判断各种图形面积的能力。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训练对象。最后,对对象进行两种测验,一是判断13个与训练图形相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27个曾在初测中使用过的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结果表明,这样的训练只是提高了被试对长方形面积的判断成绩,他们对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判断成绩却没有提高。
四、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说理论的经典实验。
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者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五、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
其实验如下:先让小鸡学会辨别一种浅灰色纸和一种深灰色纸,小鸡在浅灰色纸上能啄到谷粒,在深灰色纸上不能啄到谷粒,两种纸常常交换位置,经过40-60次训练,小鸡学会了拣浅灰色纸啄米,以后变换条件,把深灰色纸换成更浅灰色纸,以观察小鸡对浅灰色和更浅灰色纸的反应,结果有70010的小鸡啄新的更浅的灰色纸,只有30010的小鸡仍啄原来的浅灰色纸。
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贝尔 D.贾德
【答案】D。


1楼2019-03-21 16:5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