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肛肠吧 关注:40贴子:537
  • 0回复贴,共1
  排便活动,排便是1种反射动作。排便反射受大脑 的高级中枢和骶脊髓的低级中枢控制,在平 滑肌、横纹肌、脊神经和植物神经等协同作用 下完成。
  1.排便有关肌肉的功能:肛门内括约肌 属平滑肌,通常总是处于最大的收缩状态,其 主要反射性反应是舒张。它主要受壁内神经 丛的支配,外来神经虽然可加强或减弱支配 作用,但切断外来神经支配后,肛门内括约肌 仍然保持收缩状态,而且扩张直肠仍然可以 反七性地引起其舒张;肾上腺素能纤维是沿 腹下神经走行的一种交感节后纤维,通过肛 门内括约肌上的受体发挥控制作用;肛门 内括约肌还受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副交感神 经中含有1种瞟呤能纤维,参与扩张直肠反 射,使肛门内括约肌舒张。
  肛门外括约肌和骨盆直肠肌均属横纹 肌,受脊神经(阴部神经)的支配。通常肛门外 括约肌总是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即使在睡 眠时也是如此。肛门外括约肌有很多感受器 (属本体感受器),后者反馈地维持运动神经 元的兴奋,通过腹根传出,来维持肛门外括约 肌的紧张性收缩。肛门外括约肌收缩程度不 强,扩张直肠可以加强其收缩。突然扩张肛 门,可引起外括约肌强烈收缩,还能剌激呼 吸。意识可控制外括约肌收缩加强或减弱。
  通常在静息时,成年人肛门环的压力介 于3.33?13.31^^之间。当直肠被轻度扩张 时,将引起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和肛门外括约 肌收缩,如果扩张的时间长,则内括约肌先舒 张,然后又恢复收缩状态。肛门外括约肌的反 射性收缩,对维持其克制排便很重要。这~反 射的减弱或消失将引起大便失禁。该反射与 直肠内压力和扩张程度有关,当直肠扩张超 过一定程度,肛门外括约肌反而舒张,排出粪 便。除大、小便外,任何使腹内压升髙的因素 都能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小便时常伴有 肠内气体的排出,则是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的 结果。
  2-排便反射和排便:肛提肌的紧张性收 缩,使结肠与直肠之间有一定的角度、直肠粘 膜螺旋状皱褶,二者阻止粪便进入直肠。另外 直肠收缩频率髙于乙状结肠,使直肠内容物 反向地进入结肠,所以直肠经常处于空虚状 态,不产生便意。当粪便被结肠运动推入直肠 时,如果容积达到150?200ml、直肠内压升 至7. 3kPa时,可剌激直肠壁内及其附近的 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盆神经、腹下神经到 达S2~4的排便低级中枢,由该中枢发出的冲 动沿盆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 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 时,由低级中枢阴部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肛 门外括约肌舒张,结果粪便被排出体外。正常 情况下,低级反射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直 肠感受器产生的冲动除传给低级中枢外,还 经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最后至大脑皮质 进入旁中央小叶、丘脑下部及脑干的排便反 射高级中枢,并引起便意。排便反射髙级中枢 可以加强排便低级中枢的活动,还可以使腹 肌、膈肌等收缩,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如果 环境条件不允许,高级中枢下传的冲动可以 抑制低级排便中枢,使括约肌收缩增强,乙状 结肠舒张,直肠内的粪便即返回乙状结肠,使 便意暂时消失。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 定的阈值,达到此阈值时,即产生便意。当 100ml粪便将直肠充盈25%时,或者真肠内 压力达到约2. 4kPa时,就可以产生便意,但 要达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肠内容物和压 力须增加3倍。是否排便则取决于排便高级 中枢对低级中枢的作用是抑制还是増强。
  排便时大肠纵肌的收缩很重要。大肠纵 肌收缩,可使大肠缩短,,还可消除结肠远端与 直肠之间的角度,此时直肠内压力升髙,肛门 内、外括约肌舒张,膈肌下降,腹肌收缩,可使 腹内压增髙达13. 3?26. 7kPa。以上变化均 促进粪便排出。排便时盆膈横纹肌支持腹腔 内脏,并能防止直肠和肛门脱出。
  意识可控制排便活动。如果经常或长时 间抑制排便,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 降低或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被吸 收过多而使其干燥,可产生便秘(constipa?tion)。 至于结肠内粪便排出的多少,则因人 而异。多数人是把择结肠及以下的内容物排 出,有时能排空到部分横结肠,有时则仅排空 乙状结肠。还有的人即便是直肠的内容物也 不能完全排空,至于能把全部结肠内容物排 空的则更罕见。


1楼2019-03-24 14: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