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联小学吧 关注:20贴子:159
  • 7回复贴,共1
本吧《成语故事》来自小荷作文网,欢迎看和转载


IP属地:广东1楼2009-07-11 21:50回复
    成语故事·跳梁小丑
    [zww.cn/CGZ]
    来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12-7 10:15:45 
    --------------------------------------------------------------------------------
     
      跳梁,同“跳踉”,指乱蹦乱跳;小丑,意指小小的恶人。“跳梁小丑”由庄周与惠施谈的野猫捕鼠触网而死的故事演变而来,出自《庄子·逍遥游》。
      战国时魏国相国惠施,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举自家一株大樗(chū)树为例,说树的主干臃肿,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以此讥讽庄子所说的“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对此,庄子这样回答道:“子独不见狸狌(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例,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窜西跳,不避高低;往往触到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还有牦牛,庞大的躯体像天边的云。它能使自己很大,却不能抓老鼠。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植在虚无的乡土上,广阔无垠的旷野里,它可以生长得更加枝叶繁茂,来往行人可以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乘凉歇荫。因此,它并不因为所谓无所可用而感到有什么困苦。庄子在这里要说的是,“无为虚谈,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以此驳斥惠施的“大而无用”的讥讽。
      后人从这段故事引申出成语“跳梁小丑”,比喻那些品格低下或并无什么真才实学者,为了达到个人私利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但终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不过是真正地暴露了他自己的丑恶嘴脸罢了。


    IP属地:广东3楼2009-07-11 21:51
    回复
      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zww.cn/CGZ]
      来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12-7 10:15:45 
      --------------------------------------------------------------------------------
       
        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IP属地:广东4楼2009-07-11 21:52
      回复
        成语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
        [zww.cn/CGZ]
        来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12-7 10:15:45 
        --------------------------------------------------------------------------------
         
          这个成语出自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游记《醉翁亭记》。
          “醉翁亭”位于滁州西南郊的琅玡山中,欧阳修以自己的号“醉翁”命名之,并常带一些宾客游览此山风景,并饮酒于醉翁亭中。《醉翁亭记》有这么一段文字:“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我和客人一起来这里饮酒,喝得不多就醉了,……我的心思不在酒上,而是在令人陶醉的美丽山光水色之中,山水给我的乐趣,心里是明白的,我都把它寄托在饮酒上。
          “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比喻凡做此事而意图在彼者。也比喻别有用心。


        IP属地:广东6楼2009-07-11 21:53
        回复
          成语故事·滔滔不绝
          [zww.cn/CGZ]
          来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12-7 10:15:45 
          --------------------------------------------------------------------------------
           
            “滔滔不绝”也作“滔滔不竭”。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滔滔不绝”形容谈起话来或与人辩论,话语有如滚滚流水,连续不断。


          IP属地:广东7楼2009-07-11 21:54
          回复
            成语故事·痴人说梦
            [zww.cn/CGZ]
            来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12-7 10:15:45 
            --------------------------------------------------------------------------------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惠洪《冷斋夜话》。
              唐高宗时,有个和尚,修行很高,言谈举止十分奇异。一次,他到长江、淮河一带云游。有人问他:“你姓何?”他回答说:“我姓何。”这人又问:“何国人?”他又回答:“何国人。”和尚死后,李邕(yōng)为他作碑文,因不懂他所说的话的意思,只好根据他当年的回答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此事被后人当成笑话,认为和尚原来好比“对痴人说梦”,而痴人竟会信以为真。
              “痴人说梦”现用来形容愚昧的人说荒诞的话。这和它原来的意思就不同了。


            IP属地:广东8楼2009-07-11 21:54
            回复
              成语故事·摇唇鼓舌
              [zww.cn/CGZ]
              来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12-7 10:15:45 
              --------------------------------------------------------------------------------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盗跖》。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群雄四起。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鼓吹其仁义之道。庄子对孔子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在《盗跖》这篇文章里,以编造的盗跖批孔子的故事来攻击孔子。跖指着孔子讥笑道:“这人就是鲁国的巧伪人孔丘,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全凭‘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惑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学士忘其求学之根本,而一心巴望侥幸于君主能封侯显贵。”这正是对孔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有力嘲讽。
                “摇唇鼓舌”用来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IP属地:广东9楼2009-07-11 21:56
              回复
                成语故事·箪食瓢饮
                [zww.cn/CGZ]
                来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12-7 10:15:45 
                --------------------------------------------------------------------------------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雍也》。
                  孔子是大教育家,有学生三千,其中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而颜回又是他最喜爱的,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是好的,所以孔子常把颜回的所作所为来教育其他弟子。一次,孔子抓住颜回的饮食起居问题,发挥一通,认为颜回太高尚,别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他能做到,值得学习。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用竹器盛饭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这是别人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但颜回依旧快乐,真高尚啊,颜回!
                  人们将“一箪食,一瓢饮”简化成“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


                IP属地:广东10楼2009-07-11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