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姐妹们在大观园赛诗,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概要数分题做《菊花诗》了。其中宝玉做了《种菊》,湘云做了《对菊》,黛玉做了《问菊》,其他姐妹们还做了《忆菊》、《访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菊影》等题目。
这些姐妹们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者原创的,还是从什么地方引用的?我们的红学大师们,也从来没有认真地加以考证,便异口同声地鼓噪曹雪芹的诗才如何了不起,当大师们见了本文之后,千万不要再不假思索便去附会曹雪芹与这些原诗关系的天然合理性,因为这是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的!
南明时期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红学界诸君当不陌生。史载,有一年秋天,董小宛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丛菊花,与冒辟疆一起种在房前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携锄别圃试移来,篱畔亭前手自栽。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当时在场的还有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朋友杨龙友、梁湛至和郑超宗,他们也都凑趣各和了一首。杨龙友的和诗是:“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梁湛至的和诗是:“闲趁霜晴试一游,旧杯茶盏未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栏外篱边何处秋?”
郑超宗的和诗是:“秋光叠叠复重重,玉女偷移三径中。斋隔疏窗花远近,篱间破月锁玲珑。”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菊花诗: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这是剿袭的冒辟疆诗!不过把“别圃”换成了“秋圃”,把“前夜”换成了“昨夜”而已。
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是仿冒的董小宛诗,不过把“玉手”换成了“别圃”,把“却无”换成了“更无”而已。
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套用的杨龙友的诗!把“尚有”换成了“欲讯”,把“联袂”换成了“喃喃”,把“偕卿隐”换成了“偕谁隐”,把“故故迟”换成了“为底迟”,使后两句诗变成了疑问句。
怡红公子的《访菊》诗是:“闲称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与梁湛至的诗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把“茶盏”改成了“药盏”,把“栏外”改成了“槛外”罢了。
再看枕霞旧友的《菊影》诗:“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这也完全是照抄照搬郑抄宗的诗,改动几个字不多,意思完全没有变。
当然,《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菊花诗,每首都从七言四句改造成了七言八句,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其从董冒及其友人的菊花诗幻化而来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这组菊花诗原诗的主人公,都是南明时期著名的才子和妓女,从他们那个时代到曹雪芹时代,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其间经过雍正、乾隆两个朝代的严厉查禁,在曹雪芹时代,南明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禁书”,社会上已经看不到了,并且也无人敢冒杀头的风险去看。《红楼梦》流行了二百多年,研究红诗的文人成千累万,包括曹雪芹死后不久即嘉庆年间的那些文人,也无人看出这些诗的来历,亦可充分反证这个问题。
那么这些诗在什么时候流行并有可能被改头换面写入《红楼梦》中呢?只有清朝的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这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其时,清朝入关未久,统治者还没有编织起覆盖全社会的文网;出于笼络江南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文化控制也相对宽松;加之一直战事频繁,统治者的注意力也不在文化方面,所以在我国的文坛上出现了这样一段相对宽松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南明文人才妓的作品大行其道,以南明文人才女的生活为素材创作小说传奇也十分风行,著名的《桃花扇》传奇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红楼梦》同《桃花扇》一样,也应该是以南明才子才女为素材,在清初顺康年间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是洪升,是《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同时代人,与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关系不错。曹寅有诗说洪升“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这部洪升垂暮之年在“恐惧”中所著的书,应该就是《红楼梦》!
2005年8月于长春
这些姐妹们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者原创的,还是从什么地方引用的?我们的红学大师们,也从来没有认真地加以考证,便异口同声地鼓噪曹雪芹的诗才如何了不起,当大师们见了本文之后,千万不要再不假思索便去附会曹雪芹与这些原诗关系的天然合理性,因为这是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的!
南明时期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红学界诸君当不陌生。史载,有一年秋天,董小宛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丛菊花,与冒辟疆一起种在房前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携锄别圃试移来,篱畔亭前手自栽。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当时在场的还有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朋友杨龙友、梁湛至和郑超宗,他们也都凑趣各和了一首。杨龙友的和诗是:“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梁湛至的和诗是:“闲趁霜晴试一游,旧杯茶盏未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栏外篱边何处秋?”
郑超宗的和诗是:“秋光叠叠复重重,玉女偷移三径中。斋隔疏窗花远近,篱间破月锁玲珑。”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菊花诗: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这是剿袭的冒辟疆诗!不过把“别圃”换成了“秋圃”,把“前夜”换成了“昨夜”而已。
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是仿冒的董小宛诗,不过把“玉手”换成了“别圃”,把“却无”换成了“更无”而已。
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套用的杨龙友的诗!把“尚有”换成了“欲讯”,把“联袂”换成了“喃喃”,把“偕卿隐”换成了“偕谁隐”,把“故故迟”换成了“为底迟”,使后两句诗变成了疑问句。
怡红公子的《访菊》诗是:“闲称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与梁湛至的诗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把“茶盏”改成了“药盏”,把“栏外”改成了“槛外”罢了。
再看枕霞旧友的《菊影》诗:“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这也完全是照抄照搬郑抄宗的诗,改动几个字不多,意思完全没有变。
当然,《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菊花诗,每首都从七言四句改造成了七言八句,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其从董冒及其友人的菊花诗幻化而来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这组菊花诗原诗的主人公,都是南明时期著名的才子和妓女,从他们那个时代到曹雪芹时代,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其间经过雍正、乾隆两个朝代的严厉查禁,在曹雪芹时代,南明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禁书”,社会上已经看不到了,并且也无人敢冒杀头的风险去看。《红楼梦》流行了二百多年,研究红诗的文人成千累万,包括曹雪芹死后不久即嘉庆年间的那些文人,也无人看出这些诗的来历,亦可充分反证这个问题。
那么这些诗在什么时候流行并有可能被改头换面写入《红楼梦》中呢?只有清朝的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这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其时,清朝入关未久,统治者还没有编织起覆盖全社会的文网;出于笼络江南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文化控制也相对宽松;加之一直战事频繁,统治者的注意力也不在文化方面,所以在我国的文坛上出现了这样一段相对宽松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南明文人才妓的作品大行其道,以南明文人才女的生活为素材创作小说传奇也十分风行,著名的《桃花扇》传奇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红楼梦》同《桃花扇》一样,也应该是以南明才子才女为素材,在清初顺康年间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是洪升,是《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同时代人,与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关系不错。曹寅有诗说洪升“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这部洪升垂暮之年在“恐惧”中所著的书,应该就是《红楼梦》!
2005年8月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