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一般略通军事的人眼中,白起韩信岳飞三人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将领。然而,谁又知道明清以降,谁又是吾国最优秀的军事家呢?近五百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将领,当推中共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目下,坊间公认中共最高级将领中最具军事才能的是通常所说的五虎大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上述排位是根据55年授衔时的坐次。四元帅一大将。不过谈到具体军事才能,恐怕次序正好要调过来。粟裕是湖南会同人,侗族。不要说我们,连他自己直到逝世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汉族人。他恐怕算得上是侗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了。对于手下五虎大将的本事,毛泽东对粟裕的评价最高。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认为粟裕最会打仗。认为从近代至今,只有粟裕在华东打的一些仗可以与二次大战中的某些仗相提并论。其它的仗怕是都不算数了。“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上面这段话是对老外讲的,而且对方又恰好是二战名将,军事行家,我认为是最能反映毛心中的真实想法的。众所周知,毛对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听众不同,场合不同,他会说出不同的评判。一般来讲毛对老外(又尤其是他与他较为投合的老外,如斯诺)讲话时,真实度最高,也最能反映他心中的想法,其次是对些著名党外人士,最后才是党内信众和黎民百姓。(据师哲等著《在毛主席身边》一书)
白起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中战功最为卓越者。他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武安君,秦国眉(今陕西眉县东)人。自十六岁从军,白起一生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攻楚三次,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地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白起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六国闻白起胆寒。虽然,白起一生嗜杀,不免缺乏为将之“仁”,历代史家对此也是多有微辞;但作为统帅来说,白起绝对是一个世界级的顶尖名将。那么,谁是解放军中的白起呢?
粟裕一生指挥了黄桥战役、苏中战役(七战七捷)、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经典的重大歼灭战,个个都是足以列名世界歼灭战史的精品。此外,粟裕还指挥了宿北战役、沙土集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大运动及攻城战。所以说如同毛泽东称刘伯承“当代孙武”,将粟裕称之为“当代白起”是绝对有过而无不及的。篇幅所限,下面只略讲几个战例,以求窥斑见豹。
苏中七战七捷:苏中七战七捷一般认为是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中最能代表“上兵若水”这兵家最高境界的生花妙笔。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粟裕综合运用军事才能,不断保持胜利和扩大胜利,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并伺机消灭国军有生力量,其作战不拘成法,有如行云流水,羚羊挂角。套用一句宗泽夸岳飞的话:“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苏中战役表现的战术之精奇,也许只有徐向前在晋中为期一个月的大规模运动歼敌战可比(连续性不停顿的歼敌,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和创造战机,保持胜利和扩大胜利,粟裕徐向前是中共最杰出的代表)。
首战宣家堡和泰兴,他反常用兵,以反进攻战法,歼敌于将出未出之时;如南战斗,他舍近而趋远,飞兵百余里,拊敌侧背;海安战斗,以节节抗击之法,挫敌锋芒;李堡战斗,乘敌“祝捷”得意忘形之际,挥兵奇袭;丁堰、林梓战斗,则选敌弱点,剑指敌腹;尔后,攻黄(桥)救邵(伯),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把中国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法成功地运用于战役作战实践之中,既有力地策应了邵伯方向的作战行动,又在运动中歼敌1.7万余人,打得敌人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粟裕率兵3万,临12万大敌,在靠近敌人心脏的战略前沿地区与敌周旋一个半月,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在这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苏中战役的意义远不止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对扭转南线战局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是内战全面爆发后共产党军队第一个战胜美式装备国民党军的大规模歼灭战,带有战略侦察性质。它摸清了国民党军的情况,获得了战胜美式装备国民党军的宝贵经验,改变了毛泽东战争初期的外线作战方针,而发展为内线歼敌的方针。这一战略作用下面还要详细讲到。
孟良崮战役:毛泽东曾对粟裕说:“孟良崮一役,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第二个就是我。”记得从电视上看过一个报道:当时国军的王牌74师师长张灵甫,有人问他认为共军中谁堪与敌,他脱口而出是粟裕。后来张果死于粟手。
东北林彪打不动国军精锐新一军新六军之时,粟裕却能全歼整编74师。在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就部队装备来说,74师和新一军新六军不相上下。部队战斗力74师和新一军不相上下,比新六军高出许多。一支部队打了胜仗战斗力就会提高,打了败仗就会下降,在孟良崮战役前74师和华野交手互有胜败,战力维持在原水平。新一军在林彪夏季系列攻势后战斗力最高,达到历史的颠峰。不过这时东北来了草包陈诚。远征军时美国人口中的“东方隆美尔”孙立人被调离部队,部队编制被打乱,从此一蹶不振。
因此孟良崮战役不像一些人认为的来得那么简单。孟良崮之所以成功,第一74师被逼上山地筑不起工事。第二大量的重装备带不上去,水冷式机枪无水制冷战斗力削弱。第三身处绝地仅靠空投,弹药食品饮水不能得到有效补充。第四张灵甫与83师长李天霞有隙,国军对粟裕的围点打援非常忌惮。所以83师并没有派主力援军。这一切战机都是粟裕捕捉和创造出来的。
孟良崮之所以称为奇迹。是因为这是一次腹背受敌歼灭战。25师和83师一部相距74师不过几公里,在战斗打响后很快就能加入战斗。其他各路援军包括第五军第十一师到达战场的时间,最近一两天,最远不过几天的路程。当时的情形华野大军在里面围歼74师,外围国军各部包围着华野大军。其险恶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腹背受敌的围歼战孟良崮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中“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奇迹,将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放倒,足以列名世界歼灭战教科书。
粟裕另一经典歼灭战是孤军深入虎口拔牙的豫东战役。此战极为艺术,但讲起来就复杂了。
粟裕运筹豫东之战,着眼于中原战局这个大系统的整体。他把中原地区敌我双方的情况联系起来思考,把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联系起来思考,把中原战区的天时(正处于战略转折阶段)、地利(地域广阔、地势平坦、便于我大兵团机动作战)、人和(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原新解放区已初具规模)综合起来考察,并比较了在中原作战与渡江作战的利弊,得出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较之渡江作战更为有利,迅速打开中原局面必须打大规模歼灭战,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条件基本成熟的结论。由此,形成了集中兵力大战中原的基本作战构想。在此基础上,粟裕进一步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依据中央的指令性要求,明确了近期在黄淮地区寻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的基本作战目标。粟裕对战役的筹划与指挥,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充分体现了“恰当选优”的原则。在军事斗争中,“弃”和“取”的权衡与决断,充满了辩证法。学过一些系统论知识的人都知道,作战系统是两股活力量激烈对抗、急剧变化的动态系统,敌对双方的指挥员无不为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获取系统运筹的“最优值”而竭尽心力。然而,这个“最优值”在理论上虽然是存在的,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办到。这就要求军事指挥员要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敢“弃”善“取”,把兵用活。在这方面,粟裕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豫东作战,起初以“钓大鱼”的办法寻歼敌整编第五军,同时粟裕也腹筹了先攻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敌整编第五军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是中原战场上敌邱清泉兵团的主力,歼灭它可一举打开中原战局,这当然是一个“最优值”。当我华野第三、第八纵队按预定计划由许昌地区向淮阳方向转移时,位于鲁西南地区的邱兵团果然被我吸引南下。我华野主力乘机从濮阳地区跨过黄河。这时,敌统帅部极为震惊,急令邱兵团主力和整编七十五师火速北返,以堵截我渡河部队。同时,敌又向鲁西南地区增调了3个整编师另一个旅,一时间,大军云集,且邱兵团主力整编第五军又猬集一团,不易分割。在敌来我往的交错机动中,歼灭整编第五军的条件尚不成熟,而先攻开封后歼援敌的战机却已出现。此时,我第三、第八纵队已进至通许、雎县、杞县之间,距开封仅一日行程。开封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河南省会,守敌虽有3万余人,但指挥不统一,战斗力不强,且处境孤立,可以增援的主力集团都在100公里以外。相反,我华野主力兵团与中原野战军一部却相对靠拢,当其时,处其势,攻城则如探囊取物,打援则如撒网捕鱼。粟裕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对预期“最优值”的追求,转而力夺打开封歼援敌这个比较现实的“满意值”。在作战过程中,他又考虑到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条件,同时有把握地包收本战役的胜利成果,再一次放弃对已在包围之中的敌整编七十二师残部予以全歼的这个“最优值”的追求,集中力量打击猖狂急进企图一逞的黄伯韬兵团,以先声夺人的气势,枪打出头鸟,震慑其余增援之敌,从而求得胜利转移的“满意值”。
豫东之战可以说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转折点,沉重打击了华东战场上国军以兵团规模作战的信心。此战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解放军进一步歼敌重兵集团,攻克敌坚固设防城市创造了经验。国民党“国防部”在其《中原会战经过及检讨》中说,此次豫东会战,共军表现特异的有三点,“敢集中主力作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毛泽东得到战役胜利的消息后说,“解放战争最困难的山头已经翻过去了。”
粟裕毕生第一大歼灭战必然要数淮海战役。48年11月初,粟裕提出拟将南线敌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建议,得到中央军委的同意,对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起到重大作用。粟裕实际上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徐州“剿总”总部及其所属的黄伯韬、孙元良、邱清泉、李弥4个兵团共44万人,帮助刘邓解决了黄维兵团。淮海战役可称世界军史上有数的大规模围歼战。60万对80万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敌我兵力对我比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一般会打成击溃战。打成歼灭战很难。甚至当时国民都疑惑共产党是否能赢。然而粟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淮海名义上虽然有两大野战军共同作战,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实力太弱,时中野全军仅有75mm野炮两门,山炮四十二门,炮弹约两百发;迫击炮两百零七门,炮弹约两百五十发,每门炮平均只有一发炮弹。凭借如此少量的炮火根本无法压制住敌军火力,因而攻击难以奏效,无法达到迅速歼敌的目的。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阻援兵团的作用。吃黄维兵团根本吃不动,最后华野派出了4个纵队加特纵(炮纵)才搞定。
淮海战役有个名义上的总前委,但从发起到统一指挥都是粟裕所为,战场的大多数决策多出自粟裕。就连战争进行中部队的粮食供给困难,都是粟裕发现并亲自制定解决方案(这里还讲个插曲:粟裕在淮海,写出了和毛泽东《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一样齐名的《敦促杜聿明投降书》的难得杰作。读者不妨找来看看,看看粟大将的妙手文章)。
统计一下,第一次歼敌一个旅,第一次歼敌一个整编师,第一次歼敌一个兵团,第一次拿下一个省会,第一次拿下敌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全是粟裕所指挥。
比起白起让六国军队胆寒,粟裕的苏中战役之后,国军在华东战场一个旅不敢单独行动。鲁南战役后国军一个整编师不敢单独行动。孟良崮战役后,国军组成了9个整编师在一起的方阵。豫东战役后国军的兵团不敢北上援济。淮海战役知道粟裕南下后,黄伯韬兵团,李弥兵团两个兵团,急着往徐州跑。杜聿明三个兵团30多万兵力面对粟裕选择了撤退。
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车桥战役、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大战役,都震撼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用句武侠小说的话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粟裕是近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歼灭战大师。
白起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中战功最为卓越者。他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武安君,秦国眉(今陕西眉县东)人。自十六岁从军,白起一生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攻楚三次,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地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白起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六国闻白起胆寒。虽然,白起一生嗜杀,不免缺乏为将之“仁”,历代史家对此也是多有微辞;但作为统帅来说,白起绝对是一个世界级的顶尖名将。那么,谁是解放军中的白起呢?
粟裕一生指挥了黄桥战役、苏中战役(七战七捷)、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经典的重大歼灭战,个个都是足以列名世界歼灭战史的精品。此外,粟裕还指挥了宿北战役、沙土集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大运动及攻城战。所以说如同毛泽东称刘伯承“当代孙武”,将粟裕称之为“当代白起”是绝对有过而无不及的。篇幅所限,下面只略讲几个战例,以求窥斑见豹。
苏中七战七捷:苏中七战七捷一般认为是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中最能代表“上兵若水”这兵家最高境界的生花妙笔。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粟裕综合运用军事才能,不断保持胜利和扩大胜利,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并伺机消灭国军有生力量,其作战不拘成法,有如行云流水,羚羊挂角。套用一句宗泽夸岳飞的话:“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苏中战役表现的战术之精奇,也许只有徐向前在晋中为期一个月的大规模运动歼敌战可比(连续性不停顿的歼敌,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和创造战机,保持胜利和扩大胜利,粟裕徐向前是中共最杰出的代表)。
首战宣家堡和泰兴,他反常用兵,以反进攻战法,歼敌于将出未出之时;如南战斗,他舍近而趋远,飞兵百余里,拊敌侧背;海安战斗,以节节抗击之法,挫敌锋芒;李堡战斗,乘敌“祝捷”得意忘形之际,挥兵奇袭;丁堰、林梓战斗,则选敌弱点,剑指敌腹;尔后,攻黄(桥)救邵(伯),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把中国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法成功地运用于战役作战实践之中,既有力地策应了邵伯方向的作战行动,又在运动中歼敌1.7万余人,打得敌人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粟裕率兵3万,临12万大敌,在靠近敌人心脏的战略前沿地区与敌周旋一个半月,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在这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苏中战役的意义远不止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对扭转南线战局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是内战全面爆发后共产党军队第一个战胜美式装备国民党军的大规模歼灭战,带有战略侦察性质。它摸清了国民党军的情况,获得了战胜美式装备国民党军的宝贵经验,改变了毛泽东战争初期的外线作战方针,而发展为内线歼敌的方针。这一战略作用下面还要详细讲到。
孟良崮战役:毛泽东曾对粟裕说:“孟良崮一役,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第二个就是我。”记得从电视上看过一个报道:当时国军的王牌74师师长张灵甫,有人问他认为共军中谁堪与敌,他脱口而出是粟裕。后来张果死于粟手。
东北林彪打不动国军精锐新一军新六军之时,粟裕却能全歼整编74师。在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就部队装备来说,74师和新一军新六军不相上下。部队战斗力74师和新一军不相上下,比新六军高出许多。一支部队打了胜仗战斗力就会提高,打了败仗就会下降,在孟良崮战役前74师和华野交手互有胜败,战力维持在原水平。新一军在林彪夏季系列攻势后战斗力最高,达到历史的颠峰。不过这时东北来了草包陈诚。远征军时美国人口中的“东方隆美尔”孙立人被调离部队,部队编制被打乱,从此一蹶不振。
因此孟良崮战役不像一些人认为的来得那么简单。孟良崮之所以成功,第一74师被逼上山地筑不起工事。第二大量的重装备带不上去,水冷式机枪无水制冷战斗力削弱。第三身处绝地仅靠空投,弹药食品饮水不能得到有效补充。第四张灵甫与83师长李天霞有隙,国军对粟裕的围点打援非常忌惮。所以83师并没有派主力援军。这一切战机都是粟裕捕捉和创造出来的。
孟良崮之所以称为奇迹。是因为这是一次腹背受敌歼灭战。25师和83师一部相距74师不过几公里,在战斗打响后很快就能加入战斗。其他各路援军包括第五军第十一师到达战场的时间,最近一两天,最远不过几天的路程。当时的情形华野大军在里面围歼74师,外围国军各部包围着华野大军。其险恶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腹背受敌的围歼战孟良崮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中“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奇迹,将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放倒,足以列名世界歼灭战教科书。
粟裕另一经典歼灭战是孤军深入虎口拔牙的豫东战役。此战极为艺术,但讲起来就复杂了。
粟裕运筹豫东之战,着眼于中原战局这个大系统的整体。他把中原地区敌我双方的情况联系起来思考,把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联系起来思考,把中原战区的天时(正处于战略转折阶段)、地利(地域广阔、地势平坦、便于我大兵团机动作战)、人和(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原新解放区已初具规模)综合起来考察,并比较了在中原作战与渡江作战的利弊,得出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较之渡江作战更为有利,迅速打开中原局面必须打大规模歼灭战,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条件基本成熟的结论。由此,形成了集中兵力大战中原的基本作战构想。在此基础上,粟裕进一步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依据中央的指令性要求,明确了近期在黄淮地区寻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的基本作战目标。粟裕对战役的筹划与指挥,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充分体现了“恰当选优”的原则。在军事斗争中,“弃”和“取”的权衡与决断,充满了辩证法。学过一些系统论知识的人都知道,作战系统是两股活力量激烈对抗、急剧变化的动态系统,敌对双方的指挥员无不为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获取系统运筹的“最优值”而竭尽心力。然而,这个“最优值”在理论上虽然是存在的,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办到。这就要求军事指挥员要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敢“弃”善“取”,把兵用活。在这方面,粟裕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豫东作战,起初以“钓大鱼”的办法寻歼敌整编第五军,同时粟裕也腹筹了先攻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敌整编第五军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是中原战场上敌邱清泉兵团的主力,歼灭它可一举打开中原战局,这当然是一个“最优值”。当我华野第三、第八纵队按预定计划由许昌地区向淮阳方向转移时,位于鲁西南地区的邱兵团果然被我吸引南下。我华野主力乘机从濮阳地区跨过黄河。这时,敌统帅部极为震惊,急令邱兵团主力和整编七十五师火速北返,以堵截我渡河部队。同时,敌又向鲁西南地区增调了3个整编师另一个旅,一时间,大军云集,且邱兵团主力整编第五军又猬集一团,不易分割。在敌来我往的交错机动中,歼灭整编第五军的条件尚不成熟,而先攻开封后歼援敌的战机却已出现。此时,我第三、第八纵队已进至通许、雎县、杞县之间,距开封仅一日行程。开封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河南省会,守敌虽有3万余人,但指挥不统一,战斗力不强,且处境孤立,可以增援的主力集团都在100公里以外。相反,我华野主力兵团与中原野战军一部却相对靠拢,当其时,处其势,攻城则如探囊取物,打援则如撒网捕鱼。粟裕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对预期“最优值”的追求,转而力夺打开封歼援敌这个比较现实的“满意值”。在作战过程中,他又考虑到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条件,同时有把握地包收本战役的胜利成果,再一次放弃对已在包围之中的敌整编七十二师残部予以全歼的这个“最优值”的追求,集中力量打击猖狂急进企图一逞的黄伯韬兵团,以先声夺人的气势,枪打出头鸟,震慑其余增援之敌,从而求得胜利转移的“满意值”。
豫东之战可以说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转折点,沉重打击了华东战场上国军以兵团规模作战的信心。此战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解放军进一步歼敌重兵集团,攻克敌坚固设防城市创造了经验。国民党“国防部”在其《中原会战经过及检讨》中说,此次豫东会战,共军表现特异的有三点,“敢集中主力作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毛泽东得到战役胜利的消息后说,“解放战争最困难的山头已经翻过去了。”
粟裕毕生第一大歼灭战必然要数淮海战役。48年11月初,粟裕提出拟将南线敌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建议,得到中央军委的同意,对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起到重大作用。粟裕实际上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徐州“剿总”总部及其所属的黄伯韬、孙元良、邱清泉、李弥4个兵团共44万人,帮助刘邓解决了黄维兵团。淮海战役可称世界军史上有数的大规模围歼战。60万对80万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敌我兵力对我比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一般会打成击溃战。打成歼灭战很难。甚至当时国民都疑惑共产党是否能赢。然而粟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淮海名义上虽然有两大野战军共同作战,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实力太弱,时中野全军仅有75mm野炮两门,山炮四十二门,炮弹约两百发;迫击炮两百零七门,炮弹约两百五十发,每门炮平均只有一发炮弹。凭借如此少量的炮火根本无法压制住敌军火力,因而攻击难以奏效,无法达到迅速歼敌的目的。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阻援兵团的作用。吃黄维兵团根本吃不动,最后华野派出了4个纵队加特纵(炮纵)才搞定。
淮海战役有个名义上的总前委,但从发起到统一指挥都是粟裕所为,战场的大多数决策多出自粟裕。就连战争进行中部队的粮食供给困难,都是粟裕发现并亲自制定解决方案(这里还讲个插曲:粟裕在淮海,写出了和毛泽东《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一样齐名的《敦促杜聿明投降书》的难得杰作。读者不妨找来看看,看看粟大将的妙手文章)。
统计一下,第一次歼敌一个旅,第一次歼敌一个整编师,第一次歼敌一个兵团,第一次拿下一个省会,第一次拿下敌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全是粟裕所指挥。
比起白起让六国军队胆寒,粟裕的苏中战役之后,国军在华东战场一个旅不敢单独行动。鲁南战役后国军一个整编师不敢单独行动。孟良崮战役后,国军组成了9个整编师在一起的方阵。豫东战役后国军的兵团不敢北上援济。淮海战役知道粟裕南下后,黄伯韬兵团,李弥兵团两个兵团,急着往徐州跑。杜聿明三个兵团30多万兵力面对粟裕选择了撤退。
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车桥战役、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大战役,都震撼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用句武侠小说的话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粟裕是近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歼灭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