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与亚冠正在进行中,各支球队正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鲁能即将开始一段最艰难的赛程,因为最近状态不理想,一旦成绩进一步下滑,或许本赛季早早就会破灭希望。众多球迷开始质疑李霄鹏,认为他应该为球队的低迷负责。其中的理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不重视年轻球员的使用、培养。鲁能青训出来那么多好苗子,到他手里,全都废了。 那么,事实如何呢?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U23政策实行以来,鲁能只有刘洋算是脱颖而出,入选了国家队并且打了一届亚洲杯。而享受过U23政策,目前还在球队中有位置的球员,除了刘洋就只有刘军帅了(他还不是鲁能青训出来的)。从这个情况来看,与鲁能闻名天下的青训体系比起来,的确是寒酸了一些。 并且,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鲁能的U23适龄球员选择,往往是卡着红线在走。第一年,重用崔巍;第二年是刘洋、刘军帅;今年则是陈科睿、李海龙。一年之后,失去了政策保护,这些球员在球队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或者混迹于预备队或者寻求离开,另找出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行为也是对U23政策的一种‘应付’。这个政策本身可能不完美、有瑕疵。但是,结合整个中国足球的大环境,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因为资本的疯狂涌入,欧美一流球星开始登陆中超。但表面上如火如荼的中超,却因为过于功利、追求短期效应而抛却了根本----青训。为了追求‘超越某队’‘夺冠’‘亚冠名额’等等成绩,他们不敢去冒险使用任何一名年轻的后起之秀。毕竟年轻球员或许有潜力,但是目前实力、场上表现却往往不如那些三十多岁的‘明星球员’。 这些三十多岁明星球员再老几岁,怎么办?俱乐部的态度或许很简单:再买新的就是了。可是,整个中超都是这种氛围的话,你去哪里买呢? 这种情况不加以改变,积累下来,未来的中国足球又会怎样? 这,或许就是U23政策出台的初衷与根源。 用并不算最完美的政策,倒逼俱乐部重视青训。没有合适的、有实力的适龄球员,你或者要牺牲三个换人名额(首发一名适龄球员,然后在短时间内换下,最后时刻换上另外两名)或者就要承担场上的劣势。 于是,中超赛场上,出现了很多有一丝的现象:开场几分钟就换人的、补时时候换人的、换上又马上换下的……球迷们称之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样做的俱乐部,也被球迷们认为是在应付政策。 此前,鲁能政策的执行力度还算不错。马加特时候,一般首发两人,没有特殊情况,半场会换下一个,另一个至少有接近七十分钟的时间。第三个时间一般也会有十分钟以上。 放在整个中超的大环境下,这种表现,算是良心了。 刘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表现,一步步走到了国家队(这里面的确有李学鹏受伤的原因在,但是毕竟:运气都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的。)。 而今年,李指导的球队则改变了策略:基本上首发两人的时候,二十五分钟左右会换下一个。半场换下另一个,最后时候换上一个。 从绝对时间上看,减少了不少,大约一半的出场时间。在结合出场球员年龄的选择,不难令人想到应付政策这样的话。 可是,为什么一向引以为傲的鲁能青训,也需要在中超应付政策了呢?是因为球员的实力不够吗? 想当年,周海滨、崔鹏、王永珀他们首秀甚至直接打上主力的时候,才17—18啊。刘彬彬、吴兴涵、王彤他们93一代,受制于足协的规定,直到12年才登上赛场,也只有19而已。而后呢? 我想起一个笑话:下面没有了。 当初,图巴启用一批青年才俊,或许是因为他们太优秀(看看他们,再看看现在,我对鲁能的未来更迷茫);滕卡特用93一代,或许太激进(现在这些年轻球员,岂不是连93一代也比不上?那么刘彬彬他们目前的情况,就是鲁能未来的上限了吗?);那么,等95、96、97这些球员成为球队中坚力量,鲁能会是什么情况? 有些东西,谁也不敢说的太明白。成绩、短时间的成绩与长远发展,到底该如何抉择?这或许永远都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是选择卑微的苟且还是为了希望燃烧?谁能给我答案? 喜欢笔者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百家号:左徒和您聊,支持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