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偏远闭塞,不好买书,邮局订刊物是阅读的主要来源。
唯一可以称之为朋友的朋友总不拿正眼瞧我,说我《当代》越读越古代,《收获》越读越空壳,然后从他一堆乱七糟八的书里抽出薄薄一本扔给我,说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翻过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就决定把这本书变成我的私有财产。
但手段是个问题。
偷和抢不在考虑之中。原因很简单,讲动手,我不是他对手。还有,他的朋友多且滥,我若是偷他抢他,他正好扔抹布一样把我从他的朋友堆里扔出去。我却从此失去唯一可以叫朋友的朋友。
那么赖帐不还?赖帐事小,后果严重,他大堆的书就再也没有我读的份了(说实在的,和他同住一个城市,他怎么就能够拥有那么多书店里买不着的书—我气愤)。
看来手段这个东西实在靠不住。
于是花了几天工夫把书抄了一遍。
我有了一本手抄的《写在人生边上》。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先后拥有了两本装帧精美的《写在人生边上》。其中一本,是专门托一个勉强可以叫朋友的朋友去北京出差时帮忙买的。他把书给我的时候说:
“拿好了,这可是马路边上,丢了不好找。”
但我还是更喜欢自己手抄的那一本。这二十年来它一直在我的书桌上看着我东忙西乱。封面已经脱落,纸张已经泛黄。每当心烦气躁的时候,我就翻开自己手抄的书,心平气和从书中汩汩流淌,我就好象回到童年时的山涧泉水旁,宁静复归于我。
现在也还读一些刊物,有〈和我们的女儿对话〉的那本〈收获〉,和手抄的〈写在人生边上〉躺一块,感觉那也已经是写在人生边上了。
不好意思,搅扰各位吧友了。
唯一可以称之为朋友的朋友总不拿正眼瞧我,说我《当代》越读越古代,《收获》越读越空壳,然后从他一堆乱七糟八的书里抽出薄薄一本扔给我,说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翻过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就决定把这本书变成我的私有财产。
但手段是个问题。
偷和抢不在考虑之中。原因很简单,讲动手,我不是他对手。还有,他的朋友多且滥,我若是偷他抢他,他正好扔抹布一样把我从他的朋友堆里扔出去。我却从此失去唯一可以叫朋友的朋友。
那么赖帐不还?赖帐事小,后果严重,他大堆的书就再也没有我读的份了(说实在的,和他同住一个城市,他怎么就能够拥有那么多书店里买不着的书—我气愤)。
看来手段这个东西实在靠不住。
于是花了几天工夫把书抄了一遍。
我有了一本手抄的《写在人生边上》。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先后拥有了两本装帧精美的《写在人生边上》。其中一本,是专门托一个勉强可以叫朋友的朋友去北京出差时帮忙买的。他把书给我的时候说:
“拿好了,这可是马路边上,丢了不好找。”
但我还是更喜欢自己手抄的那一本。这二十年来它一直在我的书桌上看着我东忙西乱。封面已经脱落,纸张已经泛黄。每当心烦气躁的时候,我就翻开自己手抄的书,心平气和从书中汩汩流淌,我就好象回到童年时的山涧泉水旁,宁静复归于我。
现在也还读一些刊物,有〈和我们的女儿对话〉的那本〈收获〉,和手抄的〈写在人生边上〉躺一块,感觉那也已经是写在人生边上了。
不好意思,搅扰各位吧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