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不重要,但教育带来的群体划分是不公平的。教育层次不同的毕业生有差异。平均工资上,本科以上学历比高中一下学历高一倍多,平均寿命前者也比后者高一到两年。这虽然是统计出来的数据,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却能看到“教育分化”带来的现实。
企业招聘里,学历尤其是第一学历往往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相比于普通的公办大学生,拥有职业证书更有应用价值的民办大学生和专科生高中生更加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待见--这并不是质疑学力和能力,而是单纯的人格歧视。
不少民办三本毕业生选择的毕业走向是考研、留学和公务员考试,不过大多数毕业生最终也只能选择小型企业。在名校考研和进入名企的过程中,多数民办三本毕业生总吃闭门羹,也是由于学历层面的人格歧视:在社会里普遍带上了“学业不精”“学识短浅”乃至“智力不高”的恶意偏见,使得用人单位陷入宁可要无用的985肄业生,也不要有能力的三本生的怪圈里。
这种普遍歧视下,不少学生和老师也开始“作贱”自己。一方面,三本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来自农村(请求一个准确数据),高昂的学费基本可以成为学生家庭的主要财务负担。然而,由于社会歧视的反映下,造成了这类学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以至于很多来自独立学院的普通学生只会自称“来自xx大学”而不会自称“来自xx大学xx学院”,更有极个别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出现表演型人格障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师资方面其实并不是很差,课程中也有相应的职业培训,然而这改变不了老师的怠慢和歧视学生。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极其“用心”的,除周六周日外禁止学生离开校园,课间时间强制学生进入图书馆自习,禁止学生和外界交易以至于出现“黑市”等等,然而这样的学校又非常看中形象,妄图消解社会对自家学校的指责和“偏见”。这一切都是学校和学生的错吗?显然不是。民办高校的“混乱学风”并不是学生和老师群体的问题,而是最赤裸裸的偏见和人格歧视。
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约221.78万人,越占整个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8%.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生群体里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对于他们躲在被窝的哭泣和就业歧视下的哀嚎,都在社会洪流中吞没了。他们和lgbt、底层码农、女权人士等等不同的少数群体同样重要,同样需要觉醒。
企业招聘里,学历尤其是第一学历往往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相比于普通的公办大学生,拥有职业证书更有应用价值的民办大学生和专科生高中生更加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待见--这并不是质疑学力和能力,而是单纯的人格歧视。
不少民办三本毕业生选择的毕业走向是考研、留学和公务员考试,不过大多数毕业生最终也只能选择小型企业。在名校考研和进入名企的过程中,多数民办三本毕业生总吃闭门羹,也是由于学历层面的人格歧视:在社会里普遍带上了“学业不精”“学识短浅”乃至“智力不高”的恶意偏见,使得用人单位陷入宁可要无用的985肄业生,也不要有能力的三本生的怪圈里。
这种普遍歧视下,不少学生和老师也开始“作贱”自己。一方面,三本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来自农村(请求一个准确数据),高昂的学费基本可以成为学生家庭的主要财务负担。然而,由于社会歧视的反映下,造成了这类学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以至于很多来自独立学院的普通学生只会自称“来自xx大学”而不会自称“来自xx大学xx学院”,更有极个别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出现表演型人格障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师资方面其实并不是很差,课程中也有相应的职业培训,然而这改变不了老师的怠慢和歧视学生。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极其“用心”的,除周六周日外禁止学生离开校园,课间时间强制学生进入图书馆自习,禁止学生和外界交易以至于出现“黑市”等等,然而这样的学校又非常看中形象,妄图消解社会对自家学校的指责和“偏见”。这一切都是学校和学生的错吗?显然不是。民办高校的“混乱学风”并不是学生和老师群体的问题,而是最赤裸裸的偏见和人格歧视。
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约221.78万人,越占整个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8%.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生群体里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对于他们躲在被窝的哭泣和就业歧视下的哀嚎,都在社会洪流中吞没了。他们和lgbt、底层码农、女权人士等等不同的少数群体同样重要,同样需要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