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青春:听殷承宗弹舒伯特![](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668a19d9e529822053339cbe7cb7b3b/6a7a93cad1c8a786795cd7546909c93d71cf50df.jpg)
爱乐
18-02-0623:27
文 / 曹利群
“认识”殷承宗先生是很晚的事情。
2010年我到上海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了《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读毕全书,唯独这段文字让我泪湿眼眶:“我和顾圣婴最后一次见面,情景历历如在眼前。那是在1967年初,她在北京。在她要回上海去的前一天,她来到我家,我们谈了整整一天。主要谈搞创作,好像写越南的小曲,如《南方来信》《纺织女工》等。当时,我们思路尚不清楚,只有热情。我相信,如果她不早早逝去,最终会和我一样转向京剧,搞创作一定也能出成绩。虽然文革压力大,但我们决不放弃钢琴,这是我们的志向。记得那天特别寒冷,零下20度,我们在厨房里开煤气取暖,但我们谈得很热烈,并且充满信心。她离去时,我把全套下乡用的棉衣棉帽都让她穿戴走了。这是我们的诀别。她回去后不到一个星期就不幸去世。我痛失了一个同行,一个真正的朋友。文革后,我多次梦见她,她好像还活着,就在1957年天津时她的琴房里,有说有笑……”。这个短暂的回忆出自殷承宗先生。(后来殷先生告诉我,这段文字是他口述,刁培华女士记录整理的)因了这个感动,我写了《私密的温暖》,发在了杨丽华女士主编的上海的《文景》杂志。直到2017年和殷承宗先生通电话时,才知道我写错了他们暖心会面的地点。我文章里把他的宿舍错写为中央音乐学院的2号楼,而1965年殷承宗已经分配到了中央乐团。他们的会面自然是在乐团的宿舍。
随着长文《被背叛的遗嘱》的网络流行,人们开始怀念文革时弃世的顾圣婴。2011年,上海中唱出版了《珍藏顾圣婴》《珍藏刘诗昆》以及《珍藏殷承宗》三本唱片专辑,我才有机会听到殷先生的钢琴独奏。那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他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专辑里面收录的大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录音。一张是由革命歌曲改编的钢琴曲,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翻身的日子》等。也有《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选段。第二张才见出“专业曲目”,有李斯特的《塔兰泰拉舞曲》《f小调练习曲》,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和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回想那个特殊的年代,能跟苏联专家克拉夫琴科学习的没有几个人,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音乐学院,也就挑选了七八个人。包括上海交响乐团的顾圣婴。最终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不外乎顾圣婴,刘诗昆,殷承宗和李明强等。那个时代,刘诗昆和顾圣婴的影响稍微突出些。殷承宗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继顾圣婴之后在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钢琴比赛获得了第一名。那年的殷承宗不过才17岁。这个12岁从鼓浪屿走出的青葱少年,经过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习和跟随苏联大师的深造,此时英姿勃发,年轻的眼神中透出淳朴和清澈。
提到上海中唱重新发行的这两张唱片,中国曲目因为曲子简单,并无可以夸耀之处。第二张的几个曲目很有讲究,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都有涉猎,显示了殷承宗技术的全面。每位作曲家的风格把握都十分准确,从技巧方面说无懈可击。所谓殷承宗的“实”,在我看来就是不夸张,不炫耀,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呈现。即便用国际眼光来看,这几首曲子的演奏录音也属于国际一线钢琴家的水平。公平地说,这个双张唱片代表了那个年代殷承宗的最高水平。难怪远在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给出了极高的评论:“在这个追求准确的时代,能聆听殷承宗这样的演奏是一种享受。他勇于冒险的精神,在技巧复杂又艰难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中表露无遗。”十年动乱后,殷承宗迎来了自己艺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除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他也开始了个人独奏音乐会的系列演出。2010年后,还把主要的独奏会的作品都分别录音了,先后录过了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专辑,而舒伯特这套节目是近年的第一套录音。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8bc38389622720e7bcee2f24bca0a3a/daafd7c8a786c917ce75cf63c73d70cf3ac757df.jpg)
2017年11月4日,这个深秋的夜晚,北京音乐厅的观众终于等来了殷承宗全场舒伯特音乐会,这也成了舒伯特诞辰220周年年度演出的压轴戏。这位风雨兼程七十多年的老人,与钢琴相生相伴,对音乐对人生的感悟无不弥散在他的琴声中。
舒伯特一直是殷先生喜欢的作曲家。九岁第一次登台就由舒伯特开场,如今年逾古稀又回归了舒伯特。他说,舒伯特的音乐真诚而干净,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需要这种纯粹而真诚的音乐。无论是叱咤风云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自出机杼的《钢琴伴唱红灯记》,还是不测风云的审查反省,生命的沉浮和起落,从来都没有让殷承宗失去那颗赤诚单纯的心灵。这种内心的纤尘不染,想来和舒伯特音乐的纯净美好如出一辙吧。
从上半场的作品D.915、D.935,到下半场的D.960号,都是舒伯特的晚期作品。问及这次作品安排的初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殷承宗表示,“这次演奏的是舒伯特晚年的作品,我认为(960)像是舒伯特自己的《安魂曲》,就是给他的一生进行总结,其中包含了一生的回忆。是舒伯特人生中重要的作品。这里面有一个小快板,是他给他的朋友葬礼所作,是非常真挚的感情流露。而四首即兴曲也是非常经典的,尤其第三首是用在芭蕾舞上,非常有名。所以这次的演出其实很多样化。”而曲目编排的一个原则也有纯音乐上的考虑。殷先生说是按照音乐调性来安排的,开始是c小调,然后往上四度,把调性逐渐的提高。如此看来,先生是做了全面的考量,可谓用心良苦。开场的D.915是舒伯特为最亲密的朋友费迪南送行的短章,只有五六分钟。离别的忧伤和依依不舍的欲说还休,触键的轻重、休止符的停顿,乃至乐句中的呼吸,殷先生表达得无不恰到好处。“送行”、“送别”,这样的时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经历过多少次,那些远行的朋友,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朋友,仿佛都消失在旧日发黄的时光中。在技术的把握上,殷先生特别强调,舒伯特的“pianissimo”(极弱音)是最重要的。往往他最想说的话,最重要的内容,都在这最温柔、也是最私密的(intimate)的力度中表达。这样的要津,先生不说恐怕外人难以揣摩。接下来的D.935是舒伯特的第二组《即兴曲》,没有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那种强大的内在凝聚力,但也充满了悲剧意味。庄严的戏剧性,温柔的窃窃私语和不时的激动不安,琴声里流淌的都是青春的记忆。
中场休息,踱步到巨大的招贴板前。看到先生朴实平易的笑容,想到前些天跟他的通话。“年轻时钢琴家会喜欢肖邦、李斯特,慢慢年纪大了会喜欢舒伯特,特别是舒伯特的晚期作品。这些音乐毫不掩饰,表达真实,乐思十分纯粹。”温柔简单、生性腼腆的舒伯特,很少向生活索取,只是一首接一首地创作。除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世间很少留下他的书信,而他的所思所想所感,都在音乐里表达了。殷承宗先生也是不善言表,似乎一生只为钢琴而来。无论是早年的成名演,还是特殊年代的《黄河》与《钢琴伴唱红灯记》,都是一个简单的诉求:只要有钢琴弹。虽经坎坷,却坦然面对,即便在遭受审查的时候还想方设法练琴,在脑海中复述巴赫的琴谱。
下半场D.960是舒伯特最重要的钢琴作品。其时舒伯特贫病交加,两个月后就离开人世。作曲家有没有生死的预感我们无法得知,但钢琴家多把它看作是作曲家的“天鹅之歌”。诚如殷承宗先生所言,这是舒伯特的安魂曲,当然也是他的一生的回望。,一个世纪以来,各路钢琴大师的名演不胜枚举。且看殷先生如何解析。第一乐章的起句一出来,不像一些钢琴家选择的缓慢和沉重,这让听惯了经典版本的人略感失落。殷先生的表达是安静、朴素和淡然,以自然之心来面对生死拷问。右手这个生命叩问般的旋律并不持重,速度适中,与此对应,左手类似死神威胁的颤音也没有那么狰狞。乐段反复的时候,情绪的层次很有些波澜,苦辣酸甜,滋味不辨。第二乐章多是冥想般的处理,对生死做一个更为沉静的思索。而殷先生让我们听到的是一个三拍子民间舞曲,精致、清新、灵动。这让我想到旅法钢琴家朱晓玫的演奏方式。她认为,对舒伯特来说,死亡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他不会很安详地面对死亡。D.960所要表达的既有听天由命又有沉思冥想,这两个乐章被神秘的段落和瞬间的反叛所穿透。两位钢琴家的命运不同,对原作的理解亦有差异,自可以有各自的诠释。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21930487c0e0cf3a0f74ef33a47f23d/9eada186c9177f3ed54261577ecf3bc79e3d56df.jpg)
当晚的“舒伯特之夜”无疑是成功的。毕竟有那么多大师的版本在前,而殷承宗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返场曲是舒伯特另外一首音乐瞬间,作品D.899中的第三首,那种温暖、亲切、怀旧的意蕴刹那间显得极为会心。殷先生说,这是他在维也纳得奖时弹的作品,后来还录制了黑胶唱片。如此想来,从D.960面对生死,到返场的得奖作品,完全是一个生命之轮的写照。忽然感觉殷承宗理解的舒伯特并非为死神所缠绕,也不是在生死之间愁肠百转,世间留下的那些美好的往昔才是值得珍重和保有的。他的《黄河》可以弹得激情澎湃,但这个内敛的钢琴家最擅长的,还是心雨的飘摇。在他内心深处必有一块温柔之地,封存着并不轻易示人的青春。不久前就筹备顾圣婴先生纪念音乐会一事,跟殷先生通过的一次电话。说到顾圣婴,敏言慎行的殷先生一下子话多了起来,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我12岁就到了上海,当时她也只有16岁,从那个时候起就跟着她。我们一起和苏联专家克拉甫琴科学习。她生病的时候我还给她熬过牛肉汤……我非常崇拜她,她给过我很多帮助。”最后他补充说,我想顾圣婴如果活着的话也会喜欢舒伯特的。想到一个即将到来的日子竟让我吃了一惊,舒伯特的生日和顾圣婴的弃世是在同一天:1月31日。这样的玄机,让殷先生演奏舒伯特的“安魂曲”别有一番滋味。耳畔回想着D.960的旋律,眼前不由浮现出顾圣婴、刘诗昆和殷承宗他们那一代青年钢琴家的旧日身影,在最新出版的《缺失的档案——顾圣婴读本》一书中,照片背后的光影、树影、花影中,定格了几多鲜活的生命。舒伯特只活了31岁,顾圣婴还不到30岁,“舒伯特之夜”,在殷承宗的琴声里,这些不曾凋谢的青春,永远都呈现着生命的暖色。
已故指挥家哈农库特说,舒伯特“是一个谱写死亡音乐的作曲家。他所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哀愁、绝望和生命最后的一切的阐释。那里蕴藏着神奇的美,就像你透过眼中的泪水去看一幅画,有点虚幻,又有点闪烁……在舒伯特深沉的悲伤和绝望背后,总让人看到有一个神奇的微笑”。死神背后那神奇的微笑,泪眼中那虚幻的闪烁,难道不是殷承宗手绘的舒伯特的钢琴肖像?抑或是老人家的夫子自道?
回到家,打开现场签售的殷先生的《勃拉姆斯钢琴作品集》,把唱片放入播放器,随机打开第三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扑面而来的那种淡淡温情竟然和返场曲《爱之梦》如出一辙。勃拉姆斯在第二乐章前引用了奥托·因克尔曼(Otto Inkermann)的诗句:“穿过夜幕,苍白的月光闪烁,全神贯注于爱的狂喜之梦,两颗心在欢喜地跳动。”降A大调与降D大调的主题以及两段旋律,在乐章中你出我进,你浮我现,宛如两个年轻人悄然潜行,忽近忽远,在热烈却不舍的告别后,消逝在无人知晓的远方……
2017年顾圣婴逝世五十周年那天起,“顾圣婴拼图”在我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先是春天北京的追思会,到图书的顺利出版,以及夏秋之际的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杭州、苏州诸城,《缺失的档案——顾圣婴读本》新书分享会,一路有旧雨新知相携相助。心心念念的拼图只差一场纪念音乐会。苍天在上,经由南京的钢琴家武晓锋(殷承宗先生的学生)牵线,终于把最后一块拼图找到,才有幸在现场第一次听殷承宗先生的独奏音乐会。虽然没有买到他最新出版的舒伯特专辑,但勃拉姆斯的唱片让我有了意外惊喜。自然是郑重地请老人家签了名。
走出北京音乐厅,当晚的夜风并无凉意。星空在头顶闪耀。在所有怀念顾圣婴的人的心里,这场舒伯特专场无疑有着弦外之音。先生那句语重心长的话让我念念不忘,“我想顾圣婴如果活着的话,也会喜欢舒伯特的。”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b69da6402f3d7ca0cf63f7ec21ebe3c/e8e3cf177f3e67097a76d8a535c79f3df9dc55df.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668a19d9e529822053339cbe7cb7b3b/6a7a93cad1c8a786795cd7546909c93d71cf50df.jpg)
爱乐
18-02-0623:27
文 / 曹利群
“认识”殷承宗先生是很晚的事情。
2010年我到上海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了《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读毕全书,唯独这段文字让我泪湿眼眶:“我和顾圣婴最后一次见面,情景历历如在眼前。那是在1967年初,她在北京。在她要回上海去的前一天,她来到我家,我们谈了整整一天。主要谈搞创作,好像写越南的小曲,如《南方来信》《纺织女工》等。当时,我们思路尚不清楚,只有热情。我相信,如果她不早早逝去,最终会和我一样转向京剧,搞创作一定也能出成绩。虽然文革压力大,但我们决不放弃钢琴,这是我们的志向。记得那天特别寒冷,零下20度,我们在厨房里开煤气取暖,但我们谈得很热烈,并且充满信心。她离去时,我把全套下乡用的棉衣棉帽都让她穿戴走了。这是我们的诀别。她回去后不到一个星期就不幸去世。我痛失了一个同行,一个真正的朋友。文革后,我多次梦见她,她好像还活着,就在1957年天津时她的琴房里,有说有笑……”。这个短暂的回忆出自殷承宗先生。(后来殷先生告诉我,这段文字是他口述,刁培华女士记录整理的)因了这个感动,我写了《私密的温暖》,发在了杨丽华女士主编的上海的《文景》杂志。直到2017年和殷承宗先生通电话时,才知道我写错了他们暖心会面的地点。我文章里把他的宿舍错写为中央音乐学院的2号楼,而1965年殷承宗已经分配到了中央乐团。他们的会面自然是在乐团的宿舍。
随着长文《被背叛的遗嘱》的网络流行,人们开始怀念文革时弃世的顾圣婴。2011年,上海中唱出版了《珍藏顾圣婴》《珍藏刘诗昆》以及《珍藏殷承宗》三本唱片专辑,我才有机会听到殷先生的钢琴独奏。那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他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专辑里面收录的大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录音。一张是由革命歌曲改编的钢琴曲,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翻身的日子》等。也有《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选段。第二张才见出“专业曲目”,有李斯特的《塔兰泰拉舞曲》《f小调练习曲》,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和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回想那个特殊的年代,能跟苏联专家克拉夫琴科学习的没有几个人,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音乐学院,也就挑选了七八个人。包括上海交响乐团的顾圣婴。最终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不外乎顾圣婴,刘诗昆,殷承宗和李明强等。那个时代,刘诗昆和顾圣婴的影响稍微突出些。殷承宗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继顾圣婴之后在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钢琴比赛获得了第一名。那年的殷承宗不过才17岁。这个12岁从鼓浪屿走出的青葱少年,经过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习和跟随苏联大师的深造,此时英姿勃发,年轻的眼神中透出淳朴和清澈。
提到上海中唱重新发行的这两张唱片,中国曲目因为曲子简单,并无可以夸耀之处。第二张的几个曲目很有讲究,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都有涉猎,显示了殷承宗技术的全面。每位作曲家的风格把握都十分准确,从技巧方面说无懈可击。所谓殷承宗的“实”,在我看来就是不夸张,不炫耀,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呈现。即便用国际眼光来看,这几首曲子的演奏录音也属于国际一线钢琴家的水平。公平地说,这个双张唱片代表了那个年代殷承宗的最高水平。难怪远在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给出了极高的评论:“在这个追求准确的时代,能聆听殷承宗这样的演奏是一种享受。他勇于冒险的精神,在技巧复杂又艰难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中表露无遗。”十年动乱后,殷承宗迎来了自己艺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除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他也开始了个人独奏音乐会的系列演出。2010年后,还把主要的独奏会的作品都分别录音了,先后录过了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专辑,而舒伯特这套节目是近年的第一套录音。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8bc38389622720e7bcee2f24bca0a3a/daafd7c8a786c917ce75cf63c73d70cf3ac757df.jpg)
2017年11月4日,这个深秋的夜晚,北京音乐厅的观众终于等来了殷承宗全场舒伯特音乐会,这也成了舒伯特诞辰220周年年度演出的压轴戏。这位风雨兼程七十多年的老人,与钢琴相生相伴,对音乐对人生的感悟无不弥散在他的琴声中。
舒伯特一直是殷先生喜欢的作曲家。九岁第一次登台就由舒伯特开场,如今年逾古稀又回归了舒伯特。他说,舒伯特的音乐真诚而干净,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需要这种纯粹而真诚的音乐。无论是叱咤风云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自出机杼的《钢琴伴唱红灯记》,还是不测风云的审查反省,生命的沉浮和起落,从来都没有让殷承宗失去那颗赤诚单纯的心灵。这种内心的纤尘不染,想来和舒伯特音乐的纯净美好如出一辙吧。
从上半场的作品D.915、D.935,到下半场的D.960号,都是舒伯特的晚期作品。问及这次作品安排的初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殷承宗表示,“这次演奏的是舒伯特晚年的作品,我认为(960)像是舒伯特自己的《安魂曲》,就是给他的一生进行总结,其中包含了一生的回忆。是舒伯特人生中重要的作品。这里面有一个小快板,是他给他的朋友葬礼所作,是非常真挚的感情流露。而四首即兴曲也是非常经典的,尤其第三首是用在芭蕾舞上,非常有名。所以这次的演出其实很多样化。”而曲目编排的一个原则也有纯音乐上的考虑。殷先生说是按照音乐调性来安排的,开始是c小调,然后往上四度,把调性逐渐的提高。如此看来,先生是做了全面的考量,可谓用心良苦。开场的D.915是舒伯特为最亲密的朋友费迪南送行的短章,只有五六分钟。离别的忧伤和依依不舍的欲说还休,触键的轻重、休止符的停顿,乃至乐句中的呼吸,殷先生表达得无不恰到好处。“送行”、“送别”,这样的时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经历过多少次,那些远行的朋友,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朋友,仿佛都消失在旧日发黄的时光中。在技术的把握上,殷先生特别强调,舒伯特的“pianissimo”(极弱音)是最重要的。往往他最想说的话,最重要的内容,都在这最温柔、也是最私密的(intimate)的力度中表达。这样的要津,先生不说恐怕外人难以揣摩。接下来的D.935是舒伯特的第二组《即兴曲》,没有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那种强大的内在凝聚力,但也充满了悲剧意味。庄严的戏剧性,温柔的窃窃私语和不时的激动不安,琴声里流淌的都是青春的记忆。
中场休息,踱步到巨大的招贴板前。看到先生朴实平易的笑容,想到前些天跟他的通话。“年轻时钢琴家会喜欢肖邦、李斯特,慢慢年纪大了会喜欢舒伯特,特别是舒伯特的晚期作品。这些音乐毫不掩饰,表达真实,乐思十分纯粹。”温柔简单、生性腼腆的舒伯特,很少向生活索取,只是一首接一首地创作。除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世间很少留下他的书信,而他的所思所想所感,都在音乐里表达了。殷承宗先生也是不善言表,似乎一生只为钢琴而来。无论是早年的成名演,还是特殊年代的《黄河》与《钢琴伴唱红灯记》,都是一个简单的诉求:只要有钢琴弹。虽经坎坷,却坦然面对,即便在遭受审查的时候还想方设法练琴,在脑海中复述巴赫的琴谱。
下半场D.960是舒伯特最重要的钢琴作品。其时舒伯特贫病交加,两个月后就离开人世。作曲家有没有生死的预感我们无法得知,但钢琴家多把它看作是作曲家的“天鹅之歌”。诚如殷承宗先生所言,这是舒伯特的安魂曲,当然也是他的一生的回望。,一个世纪以来,各路钢琴大师的名演不胜枚举。且看殷先生如何解析。第一乐章的起句一出来,不像一些钢琴家选择的缓慢和沉重,这让听惯了经典版本的人略感失落。殷先生的表达是安静、朴素和淡然,以自然之心来面对生死拷问。右手这个生命叩问般的旋律并不持重,速度适中,与此对应,左手类似死神威胁的颤音也没有那么狰狞。乐段反复的时候,情绪的层次很有些波澜,苦辣酸甜,滋味不辨。第二乐章多是冥想般的处理,对生死做一个更为沉静的思索。而殷先生让我们听到的是一个三拍子民间舞曲,精致、清新、灵动。这让我想到旅法钢琴家朱晓玫的演奏方式。她认为,对舒伯特来说,死亡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他不会很安详地面对死亡。D.960所要表达的既有听天由命又有沉思冥想,这两个乐章被神秘的段落和瞬间的反叛所穿透。两位钢琴家的命运不同,对原作的理解亦有差异,自可以有各自的诠释。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21930487c0e0cf3a0f74ef33a47f23d/9eada186c9177f3ed54261577ecf3bc79e3d56df.jpg)
当晚的“舒伯特之夜”无疑是成功的。毕竟有那么多大师的版本在前,而殷承宗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返场曲是舒伯特另外一首音乐瞬间,作品D.899中的第三首,那种温暖、亲切、怀旧的意蕴刹那间显得极为会心。殷先生说,这是他在维也纳得奖时弹的作品,后来还录制了黑胶唱片。如此想来,从D.960面对生死,到返场的得奖作品,完全是一个生命之轮的写照。忽然感觉殷承宗理解的舒伯特并非为死神所缠绕,也不是在生死之间愁肠百转,世间留下的那些美好的往昔才是值得珍重和保有的。他的《黄河》可以弹得激情澎湃,但这个内敛的钢琴家最擅长的,还是心雨的飘摇。在他内心深处必有一块温柔之地,封存着并不轻易示人的青春。不久前就筹备顾圣婴先生纪念音乐会一事,跟殷先生通过的一次电话。说到顾圣婴,敏言慎行的殷先生一下子话多了起来,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我12岁就到了上海,当时她也只有16岁,从那个时候起就跟着她。我们一起和苏联专家克拉甫琴科学习。她生病的时候我还给她熬过牛肉汤……我非常崇拜她,她给过我很多帮助。”最后他补充说,我想顾圣婴如果活着的话也会喜欢舒伯特的。想到一个即将到来的日子竟让我吃了一惊,舒伯特的生日和顾圣婴的弃世是在同一天:1月31日。这样的玄机,让殷先生演奏舒伯特的“安魂曲”别有一番滋味。耳畔回想着D.960的旋律,眼前不由浮现出顾圣婴、刘诗昆和殷承宗他们那一代青年钢琴家的旧日身影,在最新出版的《缺失的档案——顾圣婴读本》一书中,照片背后的光影、树影、花影中,定格了几多鲜活的生命。舒伯特只活了31岁,顾圣婴还不到30岁,“舒伯特之夜”,在殷承宗的琴声里,这些不曾凋谢的青春,永远都呈现着生命的暖色。
已故指挥家哈农库特说,舒伯特“是一个谱写死亡音乐的作曲家。他所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哀愁、绝望和生命最后的一切的阐释。那里蕴藏着神奇的美,就像你透过眼中的泪水去看一幅画,有点虚幻,又有点闪烁……在舒伯特深沉的悲伤和绝望背后,总让人看到有一个神奇的微笑”。死神背后那神奇的微笑,泪眼中那虚幻的闪烁,难道不是殷承宗手绘的舒伯特的钢琴肖像?抑或是老人家的夫子自道?
回到家,打开现场签售的殷先生的《勃拉姆斯钢琴作品集》,把唱片放入播放器,随机打开第三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扑面而来的那种淡淡温情竟然和返场曲《爱之梦》如出一辙。勃拉姆斯在第二乐章前引用了奥托·因克尔曼(Otto Inkermann)的诗句:“穿过夜幕,苍白的月光闪烁,全神贯注于爱的狂喜之梦,两颗心在欢喜地跳动。”降A大调与降D大调的主题以及两段旋律,在乐章中你出我进,你浮我现,宛如两个年轻人悄然潜行,忽近忽远,在热烈却不舍的告别后,消逝在无人知晓的远方……
2017年顾圣婴逝世五十周年那天起,“顾圣婴拼图”在我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先是春天北京的追思会,到图书的顺利出版,以及夏秋之际的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杭州、苏州诸城,《缺失的档案——顾圣婴读本》新书分享会,一路有旧雨新知相携相助。心心念念的拼图只差一场纪念音乐会。苍天在上,经由南京的钢琴家武晓锋(殷承宗先生的学生)牵线,终于把最后一块拼图找到,才有幸在现场第一次听殷承宗先生的独奏音乐会。虽然没有买到他最新出版的舒伯特专辑,但勃拉姆斯的唱片让我有了意外惊喜。自然是郑重地请老人家签了名。
走出北京音乐厅,当晚的夜风并无凉意。星空在头顶闪耀。在所有怀念顾圣婴的人的心里,这场舒伯特专场无疑有着弦外之音。先生那句语重心长的话让我念念不忘,“我想顾圣婴如果活着的话,也会喜欢舒伯特的。”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b69da6402f3d7ca0cf63f7ec21ebe3c/e8e3cf177f3e67097a76d8a535c79f3df9dc55d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