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远大医院吧 关注:47贴子:1,070
  • 0回复贴,共1
  痔概述,“痔"这个字早已见诸古文献中,据说距今3 000年前,在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 已査到“痔”字的原型。痔的外文字是:11 hemorrhoids"也是早在公元前500 - 300年就已 出现于古希腊语。可是直到20世纪的今天,Thomson (1981)和Bayless (1984)还在哀叹 道:"痔这一术语的概念现在变得越来越含糊不清了'许多人常把众多的肛门症状述说为 “痔疮”,甚至有些医生也不一定运用的十分准确。究其原因,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我国古文献中的“痔”并非专用于肛门,而是泛用于人体"九窍”。痔病不是专指现代 的内、外痔,而是指肛门部所有疾病的总称,如直肠脱垂称脱肛痔,尖锐湿疣称珊瑚痔,幼 年息肉脱出称樱桃痔,结肠息肉脱出称葡萄痔等。古代学者常将“痔”与“瘘”合用,如 宋朝王伯学的《痔瘘论》、滑寿的《痔瘘篇》,并非专门论述痔病和肛瘘,而是肛肠病专着。 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对痔的认识更加混乱。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我国古文献中有关痔的观念,在当今科学时代来看,似乎是已 成历史不屑再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观念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如民间俗称,“十人九痔”就是泛指肛门疾病,并非单指痔。中医“痔瘘科”并非专门诊治 痔病和肛瘘,而是“肛肠病科”。我国现行中医外科教材《肛门直肠疾病》一章概论中开章 明义地指出: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脱肛、直肠息肉及肛管癌等,在祖国医学文献中 统称为痔疮或痔瘘(漏)。因而难怪公众至今仍倾向于把有关的全部肛门症状都称为“痔 疮”。因此,目前要做到规范名称、统一认识,实非易事。
  痔的学说很多,其中大多数应该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对促进痔科的发展作过一定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痔本质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或突破性的进 展,其显着的标志是,确认了 “痔是人体正常解剖结构”,即所谓“肛垫学说' 肛垫学说 最早由 Thomson ( 1975)提出,随后,在 Jacobs ( 1980)、Alexander - Williams ( 1982) ( 1983)、Haas (1983)、Melzer (1984)、Gibbons (1986)等着名专家的积极参与下,得到 了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到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学者对痔已基本上取得这样 的共识,即:“痔不是曲张静脉,确切地讲是血管垫,是胎生期就已存在的解剖学实体,不 能认为是一种病;只有肛垫组织发生异常并合并症状时,才能称为病(痔病),才需要治 疗;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症状,而非消灭痔体”。这一概念比较科学地指出了痔的本质和合理


1楼2019-04-27 18: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