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十七张一套的贝多芬全集问世[看到这个“特大喜讯”,马上联想到“180”那个数字——一百八十张一套的莫扎特全集。
我们只能望两样而兴叹了!
世界人口虽在老年化,人生仍苦干太短。我辈爱好者的购买力、闲暇、听赏力、寿命,跟得上那一套又一套庞然的全集发行的步子吗!
这倒又促使我下决心来干一件早就想于而又踌躇着怕干的事: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音乐做个虽然不够资格但有一腔热忱的导游者。全集,我们无福消受;那就更应该先取其精华,钢琴协奏曲正是莫扎特音乐中的精华。有些听众,我常常为他们可惜,他们只去听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却不知道他那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中才是风光无限,气象万千。我常劝爱乐而又是“莫迷”者多听细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别的“全集”且不忙买,他的钢琴协奏曲全集大该先买到手。通读贝多芬的“三十二”,我并不劝人那样做,原因此处不暇解释,但我怂恿朋友们不妨通读莫扎特的“二十三”。当然不是叫你在几天之中一口气读完,而是在你大半辈子的生命中开发和享受这个宝藏。随着生活体验与读乐领悟的与人俱老(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句话:“人书俱老”),你会有听之不尽的惊喜。(说“大半辈子”,潜台词是:只有人到中年,“乐龄”较长的人,才可能爱上莫扎特的音乐。)
他的钢琴协奏曲重要,这在乐史与乐评中是有定评的。研究莫扎特的权威学者阿•爱因斯坦说,钢琴协奏曲也许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作品。另一位学者维努斯(A.Veinus)用一种对比的方法掂出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分量。他的说法是,贝多芬一共写了七首协奏曲,能够同他的九部交响曲相提并论的只有两首。然而莫扎特的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何以说二十三首,请看后文)中,至少有五六首是可以同他最好的交响曲摆在一起的。如果要在他最精彩的钢琴协奏曲(例如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七)同《G小调交响曲》《朱庇待交响曲)之间评比高下,作出取舍,那是很困难的。
现在来一个“高潮”,让我“请出一位尊神”(此乃“文革典故”!)来发言:
“你难以想象,像我们这种人,听着背后他(按,指莫扎特)那样的巨人的脚步声时有何感觉。”“由于一般人不理解也不尊重像他的钢琴协奏曲那样的伟作,这才促成了我辈得以存身而且出了名。假如人们知道从我们这里所能饮到的不过是涓滴而已,那他们就会上大师那里去喝个痛快了。”
谁的声音?布拉姆斯!这些话是在他同指挥家勒维一起准备演出他的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写出的《第一交响曲》时谈的。
一听布拉姆斯这话便信之如神渝是可笑的。我们只是要接受其启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来证实,求得一个究竞。
莫扎特并不是什么飞来峰.平地上奇峰突起。你可曾想到,正像19世纪可以看作交响乐的世纪,17—18世纪称得上是协奏曲的世纪。且举两位同莫扎特相去不远的作曲家来看。塔尔蒂尼去世之年(1770),莫扎特年已十四了。此人共写了协奏曲一百二十五首。不过,如今的人只记得他一首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另—位是今天仍然吃香的维瓦尔迪。他死在莫扎特出世前十五年。他作协奏曲的高产纪录是五百!
比“大协奏曲”更讨人欢喜的“独奏协奏曲”正是莫扎特那个世纪新兴起来的。按照维努斯的说法这种新兴体裁的结构原则却是来头不小,可以比之于古希腊悲剧中一个角色同合唱队的关系,又可比之为莎剧中主角的独白。他还从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对抗联想到了人世间个体与群体的对应。
其实,更切题的是它同歌剧、同交响乐之间的深刻的联系。这就—言难尽了。但这却是协奏曲为何能发展壮大的重大原因,也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写得那么丰富多彩而又深刻的一个原因。
维努斯在其大著《协奏曲》中漏掉未说、我想大胆作个补充的是.钢琴这个新兴乐器所起的作用。假如不是克里斯多福里在18世纪之初创制出钢琴的话,那么不论莫扎特多么天才.也不会有那“二十三”了。
八十七张一套的贝多芬全集问世[看到这个“特大喜讯”,马上联想到“180”那个数字——一百八十张一套的莫扎特全集。
我们只能望两样而兴叹了!
世界人口虽在老年化,人生仍苦干太短。我辈爱好者的购买力、闲暇、听赏力、寿命,跟得上那一套又一套庞然的全集发行的步子吗!
这倒又促使我下决心来干一件早就想于而又踌躇着怕干的事: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音乐做个虽然不够资格但有一腔热忱的导游者。全集,我们无福消受;那就更应该先取其精华,钢琴协奏曲正是莫扎特音乐中的精华。有些听众,我常常为他们可惜,他们只去听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却不知道他那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中才是风光无限,气象万千。我常劝爱乐而又是“莫迷”者多听细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别的“全集”且不忙买,他的钢琴协奏曲全集大该先买到手。通读贝多芬的“三十二”,我并不劝人那样做,原因此处不暇解释,但我怂恿朋友们不妨通读莫扎特的“二十三”。当然不是叫你在几天之中一口气读完,而是在你大半辈子的生命中开发和享受这个宝藏。随着生活体验与读乐领悟的与人俱老(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句话:“人书俱老”),你会有听之不尽的惊喜。(说“大半辈子”,潜台词是:只有人到中年,“乐龄”较长的人,才可能爱上莫扎特的音乐。)
他的钢琴协奏曲重要,这在乐史与乐评中是有定评的。研究莫扎特的权威学者阿•爱因斯坦说,钢琴协奏曲也许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作品。另一位学者维努斯(A.Veinus)用一种对比的方法掂出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分量。他的说法是,贝多芬一共写了七首协奏曲,能够同他的九部交响曲相提并论的只有两首。然而莫扎特的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何以说二十三首,请看后文)中,至少有五六首是可以同他最好的交响曲摆在一起的。如果要在他最精彩的钢琴协奏曲(例如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七)同《G小调交响曲》《朱庇待交响曲)之间评比高下,作出取舍,那是很困难的。
现在来一个“高潮”,让我“请出一位尊神”(此乃“文革典故”!)来发言:
“你难以想象,像我们这种人,听着背后他(按,指莫扎特)那样的巨人的脚步声时有何感觉。”“由于一般人不理解也不尊重像他的钢琴协奏曲那样的伟作,这才促成了我辈得以存身而且出了名。假如人们知道从我们这里所能饮到的不过是涓滴而已,那他们就会上大师那里去喝个痛快了。”
谁的声音?布拉姆斯!这些话是在他同指挥家勒维一起准备演出他的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写出的《第一交响曲》时谈的。
一听布拉姆斯这话便信之如神渝是可笑的。我们只是要接受其启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来证实,求得一个究竞。
莫扎特并不是什么飞来峰.平地上奇峰突起。你可曾想到,正像19世纪可以看作交响乐的世纪,17—18世纪称得上是协奏曲的世纪。且举两位同莫扎特相去不远的作曲家来看。塔尔蒂尼去世之年(1770),莫扎特年已十四了。此人共写了协奏曲一百二十五首。不过,如今的人只记得他一首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另—位是今天仍然吃香的维瓦尔迪。他死在莫扎特出世前十五年。他作协奏曲的高产纪录是五百!
比“大协奏曲”更讨人欢喜的“独奏协奏曲”正是莫扎特那个世纪新兴起来的。按照维努斯的说法这种新兴体裁的结构原则却是来头不小,可以比之于古希腊悲剧中一个角色同合唱队的关系,又可比之为莎剧中主角的独白。他还从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对抗联想到了人世间个体与群体的对应。
其实,更切题的是它同歌剧、同交响乐之间的深刻的联系。这就—言难尽了。但这却是协奏曲为何能发展壮大的重大原因,也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写得那么丰富多彩而又深刻的一个原因。
维努斯在其大著《协奏曲》中漏掉未说、我想大胆作个补充的是.钢琴这个新兴乐器所起的作用。假如不是克里斯多福里在18世纪之初创制出钢琴的话,那么不论莫扎特多么天才.也不会有那“二十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