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说,一个修道的人不可不通草药!
一个修道的人之所以懂草药,并不是因为他学了什么,而是因为万物都不离开这个理,万物运行都在五行之内,都在那个大道之内。
一、把自己变成一个空杯
真正入了道门之后,一切一切就听师父的了,切不可自作主张,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己洗掉,把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包括世界观,把它打碎,勇敢的打碎,这样子才是一个空杯,一个学习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诚心。要做的准备是这个,而不是塞得满满当当的,还想再塞一些。
我们现在的人太贪了,把名、把利贪完了,又想贪经,万事不离一个“贪”字。最终终归是个吃苦的事,罪要自己受。能舍的大胆地去舍,人世间其实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日月轮转,一百年以后,你在哪儿?有什么值得较真的?多替自己的呼吸担担心,多替自己的性命担担心。
《立教十五论》说,“恐失于性命”。把自己洗干净之后,师父会把握你的火候,该教规矩教规矩,该改毛病改毛病,改了之后器皿打扫干净了,就像你要给一个客人倒茶一样,先得被杯子洗干净,杯子还要温一温才能倒茶,否则茶味就变了,影响他的品鉴。
杯子好了之后才是倒茶的事,我们现在在这儿不打扫,只是贪,殊不知打扫自己的器皿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这个器皿之后,谁都想往里面倒真东西。好杯子配好茶。好茶倒你身体里的时候,师父会告诉你。而且道门中传经,要么是剥洋葱,要么是鱼头、鱼尾、鱼肚子分开给。它跟别的宗教经不一样,你看到的就是全部。
道教的经大部分都有密法,你看不见。你没有师父的时候,你永远都看不懂,没人给你点。而且经里很多地方是改的,有些地方是转音的,有些地方是隐事、隐名、隐意的,奥妙万千。当师父给你传了某部经,让你去修持的时候,就如仪如法去修持。可能给这个弟子这个东西,给另一个弟子又另一个东西,那是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禀性不同,火候不同。所以,要学会“鼠目寸光”,不要管他人,只管自己的本分。久而久之,就体会到那个妙处。
这个过程中一定不可能庞杂,不可能多。多、杂是最大最大的忌讳,有可能会对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经,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方法,但是永远不可能多、不可能杂。多、杂,那就正好与道相反了,不能保养了,不能清静了。
得了那个妙处之后,你诵了三年五载,自然神气洋溢,样子也变,声音也变,谈吐也变,看待万世万物的方法也变。大家说这个人沾了点道气,修出来了一点东西。如此,在把一部经钻透的情况下再看别的经,或者说进一步修持更上乘的经典,用一个更高的境界。
从此你发现一经通,经经通,行行字字都是经,万物都是经,三教九流,完全是一家人,哪有尔,哪有我,哪有高,哪有低,你会发现法筵没有高低了,有用就成,适合就成。这就是学书之道。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二、不通药,无以助道
我们再看第四论合药。祖师在这里强调一个修道的人对于草药不可不通,说不通的话无以助道。
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修道的人心性是通透的,很多得道的一些体会,他往往不是说学出来的。不是像我们医科大学,我们中医,我们怎么怎么样,看理论,我们背经典,按照经典我们再加上心得体会,辨症施治,不是的。而是道融汇于心之后,它自然对于万物有一个体系,遇到问题就看出这个路子该怎么办,该怎么去解决。是悟出来的,是修出来的。
一个修道的人之所以懂草药,并不是因为他学了什么,而是因为万物都不离开这个理,万物运行都在五行之内,他都在那个大道之内。一个端正身心的人,他符合于大道,他自然一看这个事情,未来的危机就知道该怎么办,这个人走的路对不对?遇到的问题应该怎么去处理,别人在庐山之中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迷茫,困顿。
对于修道人而言清静,他就告诉你往哪儿走,该怎么办,什么该舍,什么该勇猛,什么是你的问题,什么是别人的问题,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应对。只是因为他清静而已。他简单。
你看以前的帝王将相,治理国家,当他束手无策的时候,到山中去寻访。以前的庙宇、道观是藏书阁,是天下知识的传承者。道人不会看很多信息,甚至于很少走动,反而天下一动一静,明明白白,为什么呢?他观察细微的东西,同时又能抓住根本,抓住大道。
所以对于修道人看社会众生,有时候很难融入,原因就在于,大众之间玩的一些手段,有时候自我蒙蔽,有时候大众是装糊涂,可是对于修道人而言,个个都是玻璃人。
有的老道人解签,不用你张嘴,甚至你这边磕着头,还没来得及抽签,他那边就知道该怎么解了,因为你的举止,你的气息,你的一切一切,都在告诉别人,你发生了什么事?有了事,大道是相通的,古往今来不变的,那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在那儿摆着,光明大道给你指出来,就看你走还是不走。所以人困顿的时候就到庙里,找修行人,恰恰是因为他不看、不听。这是第一个原因。
三、“济世利人”是“十道九医”的本质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修行人最大的一个修行的板块就是外行。除了自我了性、了命之后,还要做很多利于人类、利于万物的事情。而所有的善业之中,救命是最大的。而救命莫过于医术,所以不懂草药很难成大道,这是“十道九医”的一个本质原因。
“道医相同”只是“十道九医”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本质原因。本质原因还是源于修行这件事本事,“济世利人”是“十道九医”的本质原因。历史上,很多祖师都选了这个法门,张仲景祖师、孙思邈大真人、华佗祖师、陶弘景祖师、葛洪仙师等等。
重阳祖师又说,不能执着,一执着就不是借假修真了。本来是随缘,治病救人,不取财物。因为执着花费心血太多,或者花费精力太多,就消耗自己的神气,另外也会贪外物。浪费了自己的精气神,是世间最大的恶。万般大恶莫过于耗神,万般大善莫过于养神。
祖师说你如果功德大的话,如此这般倒还可以,倘若功德不大,你给别人治个病还收一点钱财,说“今生招愆,切忌来生再报”,不但与修行无益,无以助道,反而还欠了众生的债,来世要还,生生世世在六道之中打转,又何苦。所以才说,“吾门高弟,仔细参祥”。
一个修道的人之所以懂草药,并不是因为他学了什么,而是因为万物都不离开这个理,万物运行都在五行之内,都在那个大道之内。
一、把自己变成一个空杯
真正入了道门之后,一切一切就听师父的了,切不可自作主张,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己洗掉,把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包括世界观,把它打碎,勇敢的打碎,这样子才是一个空杯,一个学习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诚心。要做的准备是这个,而不是塞得满满当当的,还想再塞一些。
我们现在的人太贪了,把名、把利贪完了,又想贪经,万事不离一个“贪”字。最终终归是个吃苦的事,罪要自己受。能舍的大胆地去舍,人世间其实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日月轮转,一百年以后,你在哪儿?有什么值得较真的?多替自己的呼吸担担心,多替自己的性命担担心。
《立教十五论》说,“恐失于性命”。把自己洗干净之后,师父会把握你的火候,该教规矩教规矩,该改毛病改毛病,改了之后器皿打扫干净了,就像你要给一个客人倒茶一样,先得被杯子洗干净,杯子还要温一温才能倒茶,否则茶味就变了,影响他的品鉴。
杯子好了之后才是倒茶的事,我们现在在这儿不打扫,只是贪,殊不知打扫自己的器皿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这个器皿之后,谁都想往里面倒真东西。好杯子配好茶。好茶倒你身体里的时候,师父会告诉你。而且道门中传经,要么是剥洋葱,要么是鱼头、鱼尾、鱼肚子分开给。它跟别的宗教经不一样,你看到的就是全部。
道教的经大部分都有密法,你看不见。你没有师父的时候,你永远都看不懂,没人给你点。而且经里很多地方是改的,有些地方是转音的,有些地方是隐事、隐名、隐意的,奥妙万千。当师父给你传了某部经,让你去修持的时候,就如仪如法去修持。可能给这个弟子这个东西,给另一个弟子又另一个东西,那是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禀性不同,火候不同。所以,要学会“鼠目寸光”,不要管他人,只管自己的本分。久而久之,就体会到那个妙处。
这个过程中一定不可能庞杂,不可能多。多、杂是最大最大的忌讳,有可能会对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经,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方法,但是永远不可能多、不可能杂。多、杂,那就正好与道相反了,不能保养了,不能清静了。
得了那个妙处之后,你诵了三年五载,自然神气洋溢,样子也变,声音也变,谈吐也变,看待万世万物的方法也变。大家说这个人沾了点道气,修出来了一点东西。如此,在把一部经钻透的情况下再看别的经,或者说进一步修持更上乘的经典,用一个更高的境界。
从此你发现一经通,经经通,行行字字都是经,万物都是经,三教九流,完全是一家人,哪有尔,哪有我,哪有高,哪有低,你会发现法筵没有高低了,有用就成,适合就成。这就是学书之道。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二、不通药,无以助道
我们再看第四论合药。祖师在这里强调一个修道的人对于草药不可不通,说不通的话无以助道。
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修道的人心性是通透的,很多得道的一些体会,他往往不是说学出来的。不是像我们医科大学,我们中医,我们怎么怎么样,看理论,我们背经典,按照经典我们再加上心得体会,辨症施治,不是的。而是道融汇于心之后,它自然对于万物有一个体系,遇到问题就看出这个路子该怎么办,该怎么去解决。是悟出来的,是修出来的。
一个修道的人之所以懂草药,并不是因为他学了什么,而是因为万物都不离开这个理,万物运行都在五行之内,他都在那个大道之内。一个端正身心的人,他符合于大道,他自然一看这个事情,未来的危机就知道该怎么办,这个人走的路对不对?遇到的问题应该怎么去处理,别人在庐山之中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迷茫,困顿。
对于修道人而言清静,他就告诉你往哪儿走,该怎么办,什么该舍,什么该勇猛,什么是你的问题,什么是别人的问题,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应对。只是因为他清静而已。他简单。
你看以前的帝王将相,治理国家,当他束手无策的时候,到山中去寻访。以前的庙宇、道观是藏书阁,是天下知识的传承者。道人不会看很多信息,甚至于很少走动,反而天下一动一静,明明白白,为什么呢?他观察细微的东西,同时又能抓住根本,抓住大道。
所以对于修道人看社会众生,有时候很难融入,原因就在于,大众之间玩的一些手段,有时候自我蒙蔽,有时候大众是装糊涂,可是对于修道人而言,个个都是玻璃人。
有的老道人解签,不用你张嘴,甚至你这边磕着头,还没来得及抽签,他那边就知道该怎么解了,因为你的举止,你的气息,你的一切一切,都在告诉别人,你发生了什么事?有了事,大道是相通的,古往今来不变的,那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在那儿摆着,光明大道给你指出来,就看你走还是不走。所以人困顿的时候就到庙里,找修行人,恰恰是因为他不看、不听。这是第一个原因。
三、“济世利人”是“十道九医”的本质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修行人最大的一个修行的板块就是外行。除了自我了性、了命之后,还要做很多利于人类、利于万物的事情。而所有的善业之中,救命是最大的。而救命莫过于医术,所以不懂草药很难成大道,这是“十道九医”的一个本质原因。
“道医相同”只是“十道九医”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本质原因。本质原因还是源于修行这件事本事,“济世利人”是“十道九医”的本质原因。历史上,很多祖师都选了这个法门,张仲景祖师、孙思邈大真人、华佗祖师、陶弘景祖师、葛洪仙师等等。
重阳祖师又说,不能执着,一执着就不是借假修真了。本来是随缘,治病救人,不取财物。因为执着花费心血太多,或者花费精力太多,就消耗自己的神气,另外也会贪外物。浪费了自己的精气神,是世间最大的恶。万般大恶莫过于耗神,万般大善莫过于养神。
祖师说你如果功德大的话,如此这般倒还可以,倘若功德不大,你给别人治个病还收一点钱财,说“今生招愆,切忌来生再报”,不但与修行无益,无以助道,反而还欠了众生的债,来世要还,生生世世在六道之中打转,又何苦。所以才说,“吾门高弟,仔细参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