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钻冰居士-彭晓龙先生,不要取消“居士”称谓的一封信
晓龙,陈来博士是冯友兰先生的入门弟子。请求先生为他“命字”。冯友兰先生(字芝生,号三松堂)就给他命字“又新”。(陈来,就是旧的东西来;旧的东西已来就成新东西了,即又新)。这个命字太好啦!
我曾经做过你的老师,我不能和三松堂并论,但你可以陈来自谓。所以,我建议你,继续叫“钻冰居士”吧!
古人的名,从夕口,一出生父亲就给取好,由父母和本人终生称呼或自谓。夕,日落之后;口,自谓。所以,名就是“暗中相见,用以自谓也。”
字,也叫“表字”,用来解释名字的含义,而且由社会上的人在公共场合来叫。是一个人“冠礼”,也就是“成人礼”以后,才取的称谓。咱们农村叫“赎身”。
我们都把民国时的老总统叫“蒋介石”,这是对的,“介石”是他的表字。就是叫我们这些没档次的人叫的嘛!蒋介石先生,他自己从来没有用过“蒋介石”三字,而是一律写成“蒋中正”,中正是名,用以自谓嘛!
号,情况复杂。有自己取的,有别人送的,有戏谑之称的,有滑稽之称的,还有死了之后,由朝廷或家人、弟子赠送的,叫“谥号”。
你的号,是你自己取的,反映了你的志趣,我认为很好。所以,你还是叫“钻冰居士”吧!理由如下:
五年前,西安地图出版社约我写《佛教地图-第一卷-佛教在中国》,我把卧龙寺佛教藏书室的书翻了个遍。翻了120本,查阅了60本。
对“居士”的来龙去脉大致了解了。
士,最初含义是提刀抡棍的武人,后来转化成巫祝之属,大约是夏商时代;再后来定格为文化人,时间大约是周初;至春秋时代,独指文化人。
写作“士”,表示是读书人,常常穿白衣服,叫“素衣”(素者,白也。),还未做官。
写作“仕”,表示不再读书,必须穿官服,叫“皂袍”,(皂者,黑也。)已经做官。
过去,不做官,就不用读书。翻过来,读书就是为做官。因为“学在官府”。孔子以后,才有所改变。从孔子开始,“学在四野”、“有教无类”了。
居士,就是“以士居身”。人不可能终生都读书,读了书也不一定能做上官。哪咋办?教书,古人谓之“坐馆”。穿的衣服在“白衣”和“皂袍”之间,叫“竹布长衫”,也叫“青衫”。
男人做了官,叫“出仕”,做官之前的等待期,就叫“处士”。犹如女人嫁了人,就叫“破处”,出嫁之前就叫“处女”。
你曾经吃过皇粮,算是“破处”了,不再是“处士”啦!现在,回归竹布长衫或者青衫生活,回归了生命本色,是“坐馆先生”!即“以处士居身”,所以,就叫“居士”吧!
居士被佛教借用,指的是信佛理而不守佛戒的在家佛徒,也叫“不出家也能成佛”。维摩诘是其最早代表。
当年,佛陀要求出家修行,才能成佛;维摩诘说不必,想要成佛,在家亦可。佛陀派人与他辩论,不能取胜,就接受了他的主张。《维摩诘经》(居士经)也成了佛教的经典。
赵朴初居士,是当代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但他不是出家人,他是有妻室的。
你是醇乎其醇、纯乎其纯的中国知识分子,是读书种子。你当年上的大学,不是师范,是误入“歧途”。可是,你终究还是处士,但叫体制破过处,你“以处士居其身”,居其身,就是“安身立命”,所以,你就叫“居士”吧!
大家说你是“居士”,以为你信佛,这也不是坏事。将错就错吧!
居士称谓,比其他所有的称谓都值钱。为什么要抛弃这个崇高称谓呢?
晓龙,陈来博士是冯友兰先生的入门弟子。请求先生为他“命字”。冯友兰先生(字芝生,号三松堂)就给他命字“又新”。(陈来,就是旧的东西来;旧的东西已来就成新东西了,即又新)。这个命字太好啦!
我曾经做过你的老师,我不能和三松堂并论,但你可以陈来自谓。所以,我建议你,继续叫“钻冰居士”吧!
古人的名,从夕口,一出生父亲就给取好,由父母和本人终生称呼或自谓。夕,日落之后;口,自谓。所以,名就是“暗中相见,用以自谓也。”
字,也叫“表字”,用来解释名字的含义,而且由社会上的人在公共场合来叫。是一个人“冠礼”,也就是“成人礼”以后,才取的称谓。咱们农村叫“赎身”。
我们都把民国时的老总统叫“蒋介石”,这是对的,“介石”是他的表字。就是叫我们这些没档次的人叫的嘛!蒋介石先生,他自己从来没有用过“蒋介石”三字,而是一律写成“蒋中正”,中正是名,用以自谓嘛!
号,情况复杂。有自己取的,有别人送的,有戏谑之称的,有滑稽之称的,还有死了之后,由朝廷或家人、弟子赠送的,叫“谥号”。
你的号,是你自己取的,反映了你的志趣,我认为很好。所以,你还是叫“钻冰居士”吧!理由如下:
五年前,西安地图出版社约我写《佛教地图-第一卷-佛教在中国》,我把卧龙寺佛教藏书室的书翻了个遍。翻了120本,查阅了60本。
对“居士”的来龙去脉大致了解了。
士,最初含义是提刀抡棍的武人,后来转化成巫祝之属,大约是夏商时代;再后来定格为文化人,时间大约是周初;至春秋时代,独指文化人。
写作“士”,表示是读书人,常常穿白衣服,叫“素衣”(素者,白也。),还未做官。
写作“仕”,表示不再读书,必须穿官服,叫“皂袍”,(皂者,黑也。)已经做官。
过去,不做官,就不用读书。翻过来,读书就是为做官。因为“学在官府”。孔子以后,才有所改变。从孔子开始,“学在四野”、“有教无类”了。
居士,就是“以士居身”。人不可能终生都读书,读了书也不一定能做上官。哪咋办?教书,古人谓之“坐馆”。穿的衣服在“白衣”和“皂袍”之间,叫“竹布长衫”,也叫“青衫”。
男人做了官,叫“出仕”,做官之前的等待期,就叫“处士”。犹如女人嫁了人,就叫“破处”,出嫁之前就叫“处女”。
你曾经吃过皇粮,算是“破处”了,不再是“处士”啦!现在,回归竹布长衫或者青衫生活,回归了生命本色,是“坐馆先生”!即“以处士居身”,所以,就叫“居士”吧!
居士被佛教借用,指的是信佛理而不守佛戒的在家佛徒,也叫“不出家也能成佛”。维摩诘是其最早代表。
当年,佛陀要求出家修行,才能成佛;维摩诘说不必,想要成佛,在家亦可。佛陀派人与他辩论,不能取胜,就接受了他的主张。《维摩诘经》(居士经)也成了佛教的经典。
赵朴初居士,是当代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但他不是出家人,他是有妻室的。
你是醇乎其醇、纯乎其纯的中国知识分子,是读书种子。你当年上的大学,不是师范,是误入“歧途”。可是,你终究还是处士,但叫体制破过处,你“以处士居其身”,居其身,就是“安身立命”,所以,你就叫“居士”吧!
大家说你是“居士”,以为你信佛,这也不是坏事。将错就错吧!
居士称谓,比其他所有的称谓都值钱。为什么要抛弃这个崇高称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