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24,041贴子:72,759,118
  • 55回复贴,共1

西汉及以后的正统王朝的官方宗教是不是儒教?皇帝是不是儒教教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汉董仲舒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借孔子及其弟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和它紧密配合的宗教、哲学体系,即儒教。
儒教认为:“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
儒教是以”天地”“天道”所代表的自然规律为最高信仰的多神教,以“天”的人格化形象“上帝”为至高神,以“地”“山川”“五岳”“湖海”的人格化形象“后土”“山神河伯”“泰山神”等和华夏文明的先贤圣人“黄帝”“尧舜”等为诸神。后来基督教传道士来中国传道,认识到中国的上帝是中国儒教的万神之王,诸神中的最高神,遂将耶和华翻译成儒教至高神“上帝”来方便传教,然后又宣称耶和华是唯一的神,否定中国上帝的存在,不得不说这是鸠占鹊巢。
儒教以孔子为圣人先师,以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
儒教以现任皇帝为教主,信奉“天地君亲师”,将“君”位于“天地”之后,“亲师”之前,“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
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汉武帝利用皇权把孔子及门徒的学说宗教化,然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儒教于一尊。
儒教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童蒙人塾(学)读书,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要对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建立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学宫等)。作为教徒(儒生)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


IP属地:山东1楼2019-05-08 12:39回复
    儒教的作用是牧民、驭民,总之儒教的作用对象是“民”,而不是“君”。君最多只需要感性的了解儒教是个什么样子,它有什么做用就可以了,因为大部分君王最终执行的是法家的一套。中国帝制时代绝大部分都是外儒内法、儒表法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5-08 13:22
    收起回复
      2、儒教的宗教观念
      ① 灵魂观念
      儒教的灵魂观念也就是“鬼神”信仰中对“鬼”的理解,而儒教认为“鬼”就是“归”。
      《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
      《礼记•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基于儒教的世界本源论和上古女娲造人的传说,世间万物都始于天、生于地,人也不能例外,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埋葬土中,视其为归。儒教的鬼分为“魂”“魄”两部分,形魄这部分是归于土,而魂气是归于天的。这就是儒教的“灵魂二元论”。《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也可以说,人的魂是来自天而归于天;有了形态,这个形态就是“魄”,死后归于土。《春秋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魂,既生魄’。”孔颖达注:“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孔子家语•问礼》中也提到这个问题,言简意赅:“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谓天望而地藏也。”
      ② 神灵观念
      如前所述,儒教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除了至上神——“天(上帝)”外,还有“六宗”、“山川”、“群神”。
      《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在儒教术语中,“神”只指“天神”,也就是“乾”。《说文》的“引出万物者”,也就是《周易》中的“万物资始”;之所以不用“生”字的原因也在这里,“生”是“坤(地)”的职责。儒教中的“地神”叫做“祇”,如《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祇”。
      儒家对“神”的理解有如下几种: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周易•说卦》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礼记•祭法》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将儒教鬼神观抽象化后用于教化的孔子对鬼神的看法是:“人生有气有魂。气者,神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毙于下,化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此神之著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合鬼与神而享之”一句,王肃注为:“合神鬼而事之者,孝道之至。孝者,教之所由生也。”
      如前所言,儒教的天神经过了一个从人格形态逐步抽象化的过程。从对自然现象无知的敬畏逐步转化到注重教化功能的“神”的作用。《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在做,天在看”。荀子非常看重神的教化作用,《荀子•劝学篇》:“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除了自然之神,儒教中另一类神就是“祖先神”。
      “祖先神”信仰就是祖先崇拜,与对自然现象的人格化或神化相同,祖先崇拜就是对祖先亡灵的人格化或神化。
      《礼记•祭法》:“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大则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凡祖者,创业传世之所自来也。宗者,德高而可尊,其庙不迁也。••••••祖者,祖用功;宗者,宗有德,其庙世世不毁也。”这种对“祖德宗功”的崇拜是祖先神信仰的一大特征。
      《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侯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尚书•盘庚》:“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
      ③ 神性观念
      儒教的神性观念主要是“天命观”,而儒教的“天命观”随儒教由非伦理型宗教向伦理型宗教的转化也相应发生了由人格化向抽象化的转变。
      最初的“天命”指的就是万物皆始于天,天主宰世间万事万物,世间万事万物也必须顺天而行,顺承天命。
      《尚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天)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天上孚佑下民,罪人黜服,天命弗僭,贲若草木”,等等。
      《尚书•商书•大甲》:“故諟天之明命。”《礼记•大学》引用此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注:“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得者也。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
      随着儒教鬼神观念的抽象化,儒教天命观也一应变化。这主要是强化了“天”作为道德规范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裁判者的功用,利用了“天”的绝对权威,顺天则昌、逆天则亡。由此,“天”也具备了政治和道德属性,而其政治属性也是基于其道德属性的。 《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是否能成为君子,“知命”与否成为了一条判定标准,孔子对“天命”的重视程度也可由此略见一二。
      儒教相信,人和天是可以沟通的,正所谓“天人感应”。只有通过这种沟通和感应,人才能顺天而动,和天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孔子也说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孔子家语•在厄》)。和孔子这句类似,《周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很明显,人的善恶因天之赏罚从而得到的祸福是可以相对应的。又如《孔子家语•六本》:“《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
      如前所述,夏商周三代朝代更迭的神学依据全部来自于“天”,这也是“天”的道德裁判功能在政治上的表现。
      《尚书•虞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在这里明确指出了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神,无论多远都能达到。 另外还有:“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体”(《尚书•商书•太甲中》),“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书•商书•咸有一德》),“惟天监下义,典厥义”(《尚书•商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尚书•商书•高宗肜日》)等。
      下面这段话典型地说明了天帝崇拜把统治秩序神圣化的作用:“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尚书•周书•泰誓上》)。
      不仅是天帝崇拜,就连一般的自然崇拜也可以演化出政治属性。《孔子家语•辨物》:“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为公侯,山川之祀者为诸侯,皆属于王。”
      基于这种道德属性,儒教“天命观”的教化作用也被相应扩大。《礼记•中庸》开篇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到教化的转化是通过“性”“道”作为媒介。人受命于天,始得其性之自然;循性而行,即为当行之道;然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圣人因人物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
      不仅“天命观”,儒教鬼神观也被孔子赋予了教化导向。《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在朱熹看来,“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
      ④ 生死观念
      如前所述,基于儒教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人的魂气来于天,形魄生于地;死后魂气相应归于天,形魄“毙于土”。所以我们可以说,儒教对“生”的观念就是“受命于天”。《谷梁传•庄公元年》:“臣子大受。”疏:“大受命于天,下受命于君,是大受命也。”对生与死的二元论观点,同时也表现在对“死”的不同形态的认识上。
      《孔子家语•困誓》:子贡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从这句话就可以明显看出,儒教的“死”是分成“息”和“休”两种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辨明二者之间的差别,而不能一概解释成“休息”。
      《说文解字》:“息,喘也。”段玉裁注:“喘,疾息也。喘为息之疾者,析言之。此云息者喘也,浑言之。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从这个解释看,君子之生为“喘”,还在喘气就是活着的;而君子之死为“息”,君子的死只是舒了口气;而君子死后舒出的这口气便是来自天、亦将归于天的魂气。
      再来看看“休”。《说文解字》:“休,息止也。”小人的死是“息止”,也就是不喘气了,魂气断绝、无气归天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儒教是非常重视生死观念的,因为根据人活着时候的善恶,死后的魂气也相应分为“息”“休”,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归天,“大哉乎死也!”;如同儒教的“天命观”等,儒教的生死观念也被赋予了道德属性,具有宗教普遍的“劝善”功能,并规定了如果违反将会遭到神学意义上的惩罚。
      另一个问题就是魂气的归处。小人的魂气戛然而止,而君子的魂气归于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人死后,灵魂归于天,陪伴在上帝身边,这个观念不仅基督教有,儒教也是有的;而且在儒教的观念中,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在帝左右”的,活着的时候为不善的“小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犹如基督教“攻乎异端”的罪人将坠入炼狱一般。


      IP属地:山东5楼2019-05-08 14:22
      收起回复
        牵强附会,儒家不是教,从不需要信徒,儒家是思想,类比儒家是马克思之类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5-08 14:24
        收起回复
          religio一语,最原始之意义是指对超自然事物之畏怖、不安等感情而言,其后则有成为感情对象的超自然之事物,及成为感情外在表现的仪礼之意,由之更进而指团体性与组织性之信仰、教义、仪礼之体系。亦即人类对具有超人威力之神秘力量或现象赋予意义,视之为绝对理想之主体,并生起畏怖、神圣、信赖、归依、尊崇之念,进而实行祭祀、祈祷、礼拜等之仪礼,将戒律、信条等列为日常生活之规范,以期安心立命及向上发展完美之人格。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5-08 14:30
          收起回复
            儒教的组织与制度
            首先,在政教合一体制下,天子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宗教领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就是儒教的现世教主,是上帝(天)在人间的代言人。《尚书•周书•秦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统治者的统治权来自天(天命),即“君权神授”。《尚书•周书•召诰》:“有夏服天命。”就是“君权神授”的最早记载。因为天命在君,所以一切社会活动都要“奉天承运”,都要服从君主的意愿。《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其次,在国家宗教的约束下,只有认同儒教的人才能融入社会主流,否则便是离经叛道。宗法制家族成为这个主流体系的基本单位和坚固阵地。又因为政权和教权的统一,儒教思想必然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国家的教育、选才、官员录用等一切上层建筑的标准必须全部符合儒教的思想。汉代的“举贤良”、始于隋代“科举”、直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基本上都必须基于儒教。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官员录用标准全部被纳入儒教体系,由此产生的儒家“士”的阶层也成为了儒教坚定的卫道士,具有强烈的卫教精神。《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IP属地:山东9楼2019-05-08 14:30
            回复
              虽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是王霸杂之,儒法兼用。
              昊天上帝在周朝就出现,不是儒家创造的。
              后历代国家都祭祀昊天上帝(天)。
              这是官方祭祀神话体系。
              儒独尊,道兴起,佛东传后,
              形成儒释道三家局面。
              谁做大,剩下两家联合对抗
              至于谁是主流,看皇帝心情。
              但都受到皇权制约。
              也就是你(指宗教/或思想流派)可以有自己的神灵,但必须把我(指皇帝)安排下
              儒家给的定位:皇帝是天子。
              道教给的定位:阳间之主,神圣下降
              佛教给的定位:文殊菩萨或现在佛


              IP属地:河北11楼2019-05-08 15:10
              收起回复
                中国人真正的宗教信仰就是祖宗信仰,而儒教提倡的就是敬天法祖,本身就是维护祖宗的教,所以中国人都信儒教,儒教乃中国之正统宗教。


                12楼2019-05-08 15:14
                收起回复
                  从宋朝科举制度兴起,因科举得利的文官集团打压非科举得官的人,现代儒家才成形,汉族的尚武精神被阉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5-08 15:51
                  回复
                    李唐中前期都是推崇黄老学说的,因为老子姓李


                    IP属地:浙江15楼2019-05-08 1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