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策略编写者:饶智勇老师
老师介绍:政治高级教师,原深圳中学政治高级教师,高中政治学科组长。曾任教于江西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10年,哲学讲师,讲授哲学、美学、形式逻辑等课程,是江西省哲学学会、美学学会、社会学教育学会会员。任深圳市高三中心备课组副组长,多次获市级高考优秀工作者荣誉奖。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创新方面,都是主要设计者和实践者。连续多年开设《中学生普通逻辑学》等校本选修课程,开设“中学生小论文答辩”课程、创新体验课程等,获教育部、市教育局相关领导高度评价。
假定经过三年来的学习和近期的复习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巩固的基础,参考下列意见可能对你有益。
一、抓住知识线索
围绕问题线索——文综政治学科的试题,依照高考命题原则,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学会“做题”到学会“做人做事”。
坦率地说,通过一次或者几次考试是否能达成这样的目的,不是我们讨论的议题。我们阐述这些,目的在于希望考生认清高考的命题要求,这对考生有实际意义。
这样的任务和要求启示考生复习时不能仅限于死啃教材,而必须关注问题、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这就是导向。
历年政治高考试题都毫无例外地围绕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命题,如果考生对此一无所知,那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问题天天有,时事时时在,你该关注什么、关注哪些?还有,如何处理现实问题与教材的关系等等。
其实,对于这些,考生们不必过于担心,现在各种复习资料浩如烟海,你只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采用一、两种就可以。
考试本身并不是考你知道多少时事,而是利用时事作为背景,考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平时了解这些背景,当面临试卷时将会对你有利。
现在考期临近,事情天天都在发生,你也没有时间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时事。我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复习资料进行复习,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
假定你的书本知识已经掌握,你就应该把书本和时政背景结合起来复习,这就涉及到我们在标题提到的问题:“抓住知识线索,围绕问题线索”,知识线索就是教材的知识体系,问题线索就是当前的背景材料。
三年来我们学过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包括四个分支: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你应当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掌握这些学科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你必须要有一个关于这些知识的完整的、你理解了的有关教材知识的逻辑框架,这就是所谓“知识线索”。然后剩下的就是利用“知识线索”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按照相应学科的逻辑建构的,而现实生活本身并不能直接与书本的逻辑框架一一对应。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则是僵硬的。
例如:2018年全国I卷第40题(内容略)。
第1问“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考查的知识属于必修四第四单元中的一部分内容;
第2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考查的知识属于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部分内容;
第3问“请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考查的综合能力,不能硬性规定属于哪个必修课程。
题目的背景材料和问题告诉我们,现实生活本身不是教材的知识体系。考试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尽可能地利用所学知识回答现实生活,这就涉及如何调用知识围绕问题进行解答。
在问题面前,教材知识看上去就显得支离破碎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应该紧紧围绕“问题”,调用“知识”,而不是堆砌你所记住的任何知识。
总之,要学会利用两条线索实现目标。如果你把教材掌握得很牢固、很透彻,这只是前提。但如果你不会审题,不会围绕“问题”回答,即使把教材完整地背下来再默写到试卷上也没用处。
二、推敲历年高考真题
临近高考,学生们都会做很多很多的题目,这里面多数都是模拟高考的。各种资料中的试题可以帮助我们熟悉题型,了解背景,但毕竟不是真题,有些试题离高考的要求可能相去甚远。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的时效性、政策性更强。因此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材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现实政治背景,教师们(包括命题者)并不都是这些领域(四个专门学科)的专家,更不是通才,不熟悉也不大可能熟悉政策制订的背景等等,因此,各种复习资料良莠不齐,即使能碰到某种较好的复习资料,也只能凑合着用。所以往往造成一种情况,过多地使用各种复习资料,当面临真题时,解答往往不合题意。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经常回到高考真题,尤其在临近高考时应该这样,把最近三、五年的真题反复拿出来琢磨,琢磨它怎么问,答案要点是什么,有无可能增减,有无其他途径等等。
三、用高考方法解题
政治考试的时效特征决定了能利用的高考真题非常有限,复习必须借助大量模拟试题。但如前所述,有质量的试题试卷少得可怜,怎么办?
这是燃眉之急的事情,不好也得用,请在老师的推荐指导下使用各种备考资料。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使用何种备考试题,都应用高考试题的解答方法解题。高考题型设问方式不外四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表述可能灵活多样,但我们应当学会判断,学会理解题意,如果审题出现重大错误,答案可能谬之千里。
例如,“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这是直接问“为什么”,比较好判断。
又如,“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属于那种设问方式,需要判断。假如从措施类角度去回答怎么办,那只能离题万里。不管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合理,你都必须分析,必须说出相应的理由(原因),所以从“为什么”角度回答更方便。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初看上去,不好判断,或者只要把意义列举出来就可以(“是什么”类型),为了避免走弯路,所答非所问,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不妨改写一下问题,使问题变得简约明了:“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样就不容易跑题了。
再如,“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特点。”其中第一问可以看成“是什么”类型,其中第二问则属于 “怎么样”类型,注意第二问,不是回答“政府履行了何种职能”,而是要回答履行某种职能有何特点。
需要指出,即使高考真题,也并不是都能够简单用书本知识套用题目要求,有时可能可以直接利用教材知识回答,有时并不能直接套用,而需要依据材料和问题自己整理归纳概括。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对于各种资料上的试题,只要合适就可以使用,但必须按高考真题方式审题和解题,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改编题目或提问方式。
老师介绍:政治高级教师,原深圳中学政治高级教师,高中政治学科组长。曾任教于江西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10年,哲学讲师,讲授哲学、美学、形式逻辑等课程,是江西省哲学学会、美学学会、社会学教育学会会员。任深圳市高三中心备课组副组长,多次获市级高考优秀工作者荣誉奖。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创新方面,都是主要设计者和实践者。连续多年开设《中学生普通逻辑学》等校本选修课程,开设“中学生小论文答辩”课程、创新体验课程等,获教育部、市教育局相关领导高度评价。
假定经过三年来的学习和近期的复习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巩固的基础,参考下列意见可能对你有益。
一、抓住知识线索
围绕问题线索——文综政治学科的试题,依照高考命题原则,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学会“做题”到学会“做人做事”。
坦率地说,通过一次或者几次考试是否能达成这样的目的,不是我们讨论的议题。我们阐述这些,目的在于希望考生认清高考的命题要求,这对考生有实际意义。
这样的任务和要求启示考生复习时不能仅限于死啃教材,而必须关注问题、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这就是导向。
历年政治高考试题都毫无例外地围绕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命题,如果考生对此一无所知,那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问题天天有,时事时时在,你该关注什么、关注哪些?还有,如何处理现实问题与教材的关系等等。
其实,对于这些,考生们不必过于担心,现在各种复习资料浩如烟海,你只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采用一、两种就可以。
考试本身并不是考你知道多少时事,而是利用时事作为背景,考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平时了解这些背景,当面临试卷时将会对你有利。
现在考期临近,事情天天都在发生,你也没有时间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时事。我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复习资料进行复习,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
假定你的书本知识已经掌握,你就应该把书本和时政背景结合起来复习,这就涉及到我们在标题提到的问题:“抓住知识线索,围绕问题线索”,知识线索就是教材的知识体系,问题线索就是当前的背景材料。
三年来我们学过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包括四个分支: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你应当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掌握这些学科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你必须要有一个关于这些知识的完整的、你理解了的有关教材知识的逻辑框架,这就是所谓“知识线索”。然后剩下的就是利用“知识线索”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按照相应学科的逻辑建构的,而现实生活本身并不能直接与书本的逻辑框架一一对应。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则是僵硬的。
例如:2018年全国I卷第40题(内容略)。
第1问“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考查的知识属于必修四第四单元中的一部分内容;
第2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考查的知识属于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部分内容;
第3问“请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考查的综合能力,不能硬性规定属于哪个必修课程。
题目的背景材料和问题告诉我们,现实生活本身不是教材的知识体系。考试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尽可能地利用所学知识回答现实生活,这就涉及如何调用知识围绕问题进行解答。
在问题面前,教材知识看上去就显得支离破碎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应该紧紧围绕“问题”,调用“知识”,而不是堆砌你所记住的任何知识。
总之,要学会利用两条线索实现目标。如果你把教材掌握得很牢固、很透彻,这只是前提。但如果你不会审题,不会围绕“问题”回答,即使把教材完整地背下来再默写到试卷上也没用处。
二、推敲历年高考真题
临近高考,学生们都会做很多很多的题目,这里面多数都是模拟高考的。各种资料中的试题可以帮助我们熟悉题型,了解背景,但毕竟不是真题,有些试题离高考的要求可能相去甚远。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的时效性、政策性更强。因此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材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现实政治背景,教师们(包括命题者)并不都是这些领域(四个专门学科)的专家,更不是通才,不熟悉也不大可能熟悉政策制订的背景等等,因此,各种复习资料良莠不齐,即使能碰到某种较好的复习资料,也只能凑合着用。所以往往造成一种情况,过多地使用各种复习资料,当面临真题时,解答往往不合题意。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经常回到高考真题,尤其在临近高考时应该这样,把最近三、五年的真题反复拿出来琢磨,琢磨它怎么问,答案要点是什么,有无可能增减,有无其他途径等等。
三、用高考方法解题
政治考试的时效特征决定了能利用的高考真题非常有限,复习必须借助大量模拟试题。但如前所述,有质量的试题试卷少得可怜,怎么办?
这是燃眉之急的事情,不好也得用,请在老师的推荐指导下使用各种备考资料。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使用何种备考试题,都应用高考试题的解答方法解题。高考题型设问方式不外四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表述可能灵活多样,但我们应当学会判断,学会理解题意,如果审题出现重大错误,答案可能谬之千里。
例如,“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这是直接问“为什么”,比较好判断。
又如,“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属于那种设问方式,需要判断。假如从措施类角度去回答怎么办,那只能离题万里。不管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合理,你都必须分析,必须说出相应的理由(原因),所以从“为什么”角度回答更方便。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初看上去,不好判断,或者只要把意义列举出来就可以(“是什么”类型),为了避免走弯路,所答非所问,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不妨改写一下问题,使问题变得简约明了:“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样就不容易跑题了。
再如,“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特点。”其中第一问可以看成“是什么”类型,其中第二问则属于 “怎么样”类型,注意第二问,不是回答“政府履行了何种职能”,而是要回答履行某种职能有何特点。
需要指出,即使高考真题,也并不是都能够简单用书本知识套用题目要求,有时可能可以直接利用教材知识回答,有时并不能直接套用,而需要依据材料和问题自己整理归纳概括。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对于各种资料上的试题,只要合适就可以使用,但必须按高考真题方式审题和解题,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改编题目或提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