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吧 关注:38,936贴子:146,907
  • 6回复贴,共1

汉方医学的特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医学是发达于古代的中国,后来传到日本,经过日本化而成为汉方医学,故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日本文化的特质,以各种形态表现于这个医学。因此与现代在欧洲发达的西洋医学,不仅为使用的药物不同,且认识疾病的态度,与治疗方法,均有显著的不同。
我尝编写《东洋医学史》,而在其篇首就中国医学的性格,指出如次的五个性质。
(1)功利性与实用性,(2)形式主义,(3)停滞性,尚古主义,(4)政治性的性格,(5)合一性,全机性。
那么次就这些性格,加以简单解说,说明具有这种性格的中国医学,日本人是如何接受,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医学在于日本,是如何脱胎换形,变为汉方医学,加以叙述。
(1)功利权宜主义及实利主义,被认为是现代汉民族的性格之一,而中国医学亦含有功利性与实用性。
中国医学,是以治疗个人疾病的治疗本位为始终,而入解剖、生理学等,亦从临床医学分离,从无成为基础医学而发展。表现于中国医学的基础医学,只是临床的方便而已。因为无论解剖、生理学在科学上如何正确,亦不如怎样才能参与直接治疗的技术为重要。因此到了近代,也仍遵奉二千年以前的黄帝内经所说的解剖、生理学,且无任何疑问与不安,乃为当然的事情。
如此受到功利与实用性格所限制的中国医学,其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便自分离而不能发达,连本草学亦可谓为实用博物学,以有益于疾病治疗的药物之研究为主。
如此,若以近代欧洲发达的科学的医学检讨中国医学,虽有不能解决的部分与不合理的地方,但还是优越的治疗个人疾病的临床医学,所以时至今日仍能继续存在,且成为今后研究的课题。
对于这样的中国医学,到底日本是怎样接受的呢?
在日本现存的最古的医书,虽为《医心方》,但此书的内容,是摘录中国隋唐医书的精华,而此书所记载的治疗方法,到底在平安朝时代,究有何等程度的利用,现在是个疑问。到了镰仓时代时,医学便与其他文化一样,离开贵族之手,成为大众的医学,而平安朝时代模仿隋唐以文献为中心的医学,显告衰微,逐渐成为适合日本人的实用医学。


1楼2019-05-10 14:34回复
    将中国医学日本化的人们之中,给后代留下最大影响的人,是为翠竹院曲直濑道三与吉益东洞两人。
    道三是从明朝留学回来的田代三喜学习明代医学。明朝的医学是金元医学的亚流,是由阴阳五行学说支配的观念论,与在次项所说的形式主义结合。极为复杂,但道三以他的见识,加上自己的经验,改为实用的单纯的医学。
    继承道三医学的人们,被称为后世家,成为古方家抬头以前的德川时代前期的医学主流。
    吉益东洞是代表古方派的医师,曾猛烈抨击道三等的金元医学,提倡复还伤寒论的古代医学,以为阴阳五行学说,在于医学是没有用的,否定阴阳和五行学说,并说经络与经穴亦为毫无用处,更以病名和病因,也是由臆测和想象而定的,故对于治疗毫无益处。强调随证治疗,认为唯有腹诊才是决定治疗方针的重要目标。
    关于腹证,拟容后说明,可是决定腹证的腹诊法,是由日本人发明的,而次腹诊法,就是区别汉方医学与中国医学的重点。
    如此,吉益东洞的医说,便成为非常简约,且所用的处方和药物,也极为有限。
    东洞的门人和田东郭,是我所尊崇的名医。而他对汉方医学治疗的真髓,作如次的说明:
    用方简者,其术日精。用方繁者,其术日粗。
    世医往往以简为粗,以繁为精,实为可悲的现象。


    2楼2019-05-10 14:51
    回复
      古人之诊病,望色不以目,听声不以耳,因为不只用耳目,故能察病应于大表。
      古人之诊病,视彼不以彼,乃以彼为我,因无彼我之分,所以能通病情。
      据说,东郭到了晚年时,竟巧妙的实用三十数方的处方,治疗万病,实践了“用方简者,其术日精”的信条。
      他有一句名言说,“方宜自由应用,以此为脱肛之药,此为下血之药,那就没有意思了。例如在研钵中装入火灰则可成为火钵,又装入泥土,则可成为花盆,装入水则可成为水盆,予以倒置则可成为磴儿一样,药方也与此相同,应善为利用。”由此可见,他运用处方的态度。又东郭以诊察的极致为在于{直觉},而以彼为我的境地,就是直觉了。
      龟井南溟亦说:“医者意也,应了解意,它为不能绘成画,也不能捉摸”。
      东郭说:“要到这种境地,必须不断的修炼,竭尽诚心,始能到达。”


      3楼2019-05-10 15:57
      回复
        (2)中国医学除具有实利功利主义的性格外,另一方面复有以空理空论为其装饰的矛盾。中国医学的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说等,宜与形式尊重思想互相关连下理解它。
        日本人没有因袭这个中国医学的形式尊重主义。尤其是吉益东洞的古方家,把形式尊重主义骂得体无完肤,因此在汉方医学里,少有无用之论。


        4楼2019-05-13 10:56
        回复
          (3)中国医学具有停滞性,尚古性的性格。近代的西洋医学,是以日新月异为理想的进步性的医学,但中国医学却以尚古理想,而由随着世代的迁移而退步的思想所支配。
          中国医学最高的古典是《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与伤寒论,但在中国则认为这些古典为圣人之作。就是被这种思想所支配。黄帝内经为成立于汉朝时代,但冠以黄帝之名,由此可见其尚古性的一般。
          在于日本也有继承这种尚古性。提倡复还伤寒论的古医学运动,也可以说是这种尚古性的表现。


          5楼2019-05-13 11:32
          回复
            (4)中国医学具有政治性格。此为始于中国医学的代表性古典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名称。据传说,伤寒论的著者为长沙太守,诸病源候论、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医宗金鉴等主要医书,都是奉皇帝的圣旨而编纂的,又黄帝内经、伤寒论以次的重要古典,是由宋仁宗勅命儒家校订,以及将医师成为国手,复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句语等等,在在都是表示其医学的政治性格。
            因此,中国医学带有浓厚的教化与道德的色彩,而把它限制为实践医学,结果阻碍了中国医学不能循着科学医学的方向发展。
            汉方医学虽为因袭中国医学,但政治性格甚为稀薄。


            6楼2019-05-13 11:41
            回复
              (5)中国医学具有合一性与全机性。这个合一性与全机性,乃意味中国医学的未分化性,正与中国医学的实践性、具体性与超论理的性格成为表里关系。这个性格复与被分析性、局部性的世界观所支配的近代西洋医学成为对比。
              这个合一性与全机性,使汉方医学在治疗上采取“随证治疗”的形态。所谓随证治疗,就是依据证而治疗的意思。
              所谓随证治疗,是以调整全身的失调为目标,故不依局部性的病变和抽象的病名决定治疗方针。在随证治疗方面,对于无论如何微小的局部病变,亦考虑它与全身的关连,不会忘记调和,因此少有为了治疗一种疾病,而另外造成新病的危险。
              随证治疗的对象,并非一般疾病,乃是患病的个人。个人有个人的差异,而重视此个人的差异,决定治疗方针,就是随证治疗的原则。因此虽患了同样的疾病,亦因个人的差异而异其治疗方法。所以在接受汉方治疗时,有深深地铭记这点的必要。
              最后拟就汉方治疗与民间疗法的不同,加以说明:
              汉药和民间药都是天然产的东西,也有两者互相通用者,可是其用法却完全不同。汉方是多为实用由好几种药物所配合的处方,而其处方各有它的适应症,并依汉方的诊断法而使用。民间药则多为使用一味药的单方,可依外行人的判断而使用,无须以汉方的方式诊断。因为容易渗透于大众的生活。


              7楼2019-05-13 1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