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小学生活
□王清福
穿着订蒜疙瘩的粗布黑棉袄,袖口套着的袜筒子上鼻涕嘎巴发亮,袖着手,背着斜挎带的书包,跩攸跩攸上学去。有的学生根本置不起书包,就用冻得通红的小手拿着课本、石板和本子,半截铅笔、用小钢锯条磨成的铅笔刀和石板擦就装在衣兜里。这是六十年前冬季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1959年我在曹家小学读书时的教室是借用民房。不像今天,学校都是高楼大厦,地暖御寒,新型教学设备应有尽有。那时的小学教室都是民房,花棱子窗户,冬天糊上粉连纸,黢黑笨重的大木门。关闭教室门,教室内黑洞洞,无法进行教学、看书、写字;开着门,教室像敞棚冻手又冻脚。教室内偶尔长上几天用4页布瓦套起的炉子,也只能体现一下在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党和政府对学生的关怀,根本解决不了御寒问题。上一会儿课,实在坚持不住了,再用集体跺一会儿脚的办法来取取暖。
我们学生用的蓝水若忘在教室里,夜间准结冰。上午只好把它放到棉袄内借用体温暖化,再用蘸笔蘸水用。有一次,我也学着高年级学生在炉口旁烤蓝水瓶,离炉口太近把瓶子烤炸了,蓝水白白流失,真是疼煞我也。提着忐忑不安的一颗心再向父母要上2分钱,买一片蓝颜色片,央求姐姐再兑一瓶自制蓝水。这样可以为家庭省下1角8分钱,那时买一瓶现成的蓝水要花2角钱啊!那蓝水也不防冻。
为节约,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在石板上进行练习。老师检查后,用手或废纸擦掉,弄得学生手上棉袄袖子上都成了白葫芦。老师就推荐用破碎布或破棉絮卷成卷,有大拇指粗细,用线儿缠紧做成石板擦。用起来既方便又卫生。
石笔是白色的,有10多厘米长,2毫米见方,耐用易折,1分钱能买10来支,1支能用两三天。石板有20来厘米宽,30来厘米长,有2—3毫米厚薄,青灰色,四周镶着木框。 3—5角钱能买1块,便宜耐用易破。使用半边石板的学生不在少数,那是弄破半边,那半边将就着用。特冷的冬天,呼出的白气扑向石板,带有白石笔面子的石板迅速变成青色。石笔再在石板写字,只发滑,拉不出白线条来了,根本写不上字。这石板也怕冻啊,太冷了它也要罢工。
花5分钱买1张粉连纸,裁成32开,用纸捻订起的本子,那是学生的奢侈品——作业本。课后作业就做在上面,交到办公室,等待老师批阅。一本32开的本子就陪伴我一学期。现在的学生多好,再不用自己动手订本子,新学期开始跟新书一起发下的本子就有几十本,半年你根本用不完。何必为节约那点儿纸张而用石板石笔呢!
所以,现在的学生根本不认识石板、石笔,见到这词都新鲜,更不解使用石板石笔的深意。
孩子们,珍惜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吧,你们要以自己的拼搏精神,努力创造出比前人更加辉煌的业绩。
摘之2019/5/4《陵城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