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我對音色控制,簫共鳴的心得
音色在樂器本身上佔重要因素,例如材質,吹口,音孔與內徑曲線都有相當多關鍵因素,先不談樂器上的問題.就吹奏者的口風與氣息控制上可以改變音色/共鳴效果來說說.
簫屬於氣鳴樂器,兩端都是開口形氣鳴,聲波是由空氣在吹口處產生的氣鳴,其頻率為管長與開口率為其波長要素,波長越長頻率越低.根據這原理氣鳴樂器的聲音不是樂器震動的聲波,只是氣鳴腔的聲波,與材質無關,但實際上竹材的種類,密度確有實際的影響,我認為那是氣鳴聲波與簫管材質產生的共振效應,而使音色改變的原因,也有大部分不是材質密度問題,而是簫的規格性能做得不夠精良,而造成共鳴效果不佳,這才是大多數.
來說口風與吹口間的關係,這是吹簫者的功課,有幾個過程進階
1簫聲出現,但氣聲明顯,沙沙聲帶著簫聲,高音吹得很大聲,低音吹得很小聲,
覺得丹田力氣不夠.這個階段是還沒掌握到良好口風的情形.很多的氣都浪費在外,不是氣鳴用.
2.簫聲已經可以很清楚,也吹得很圓,但是低音不夠厚實,高音的音量小不了,低音音量大不了.這個階段已經有較熟練的口風角度控制,但對於氣束的縮放還沒有掌握好.
3.簫聲張力已經可以控制自如,但音色並沒有變化性,只有吹出單一種簫聲,不含多共鳴諧波的簫聲. 這種情形或有樂器的因素,在吹奏者掌握氣束角度與強弱上,還不夠變化微調的功力.
十餘年前,有位來自香港的專於絲弦琵琶的藝人,據說師承清朝宮廷音樂,他有高超的琴藝,卻流落無依,輾轉借住於一位簫友家中(後來不幸意外過世),他當時見我這位簫友吹簫,指點他,簫要吹出把烏聲,當時一直他無法體會他所說的把烏聲是什麼,而這把烏聲其實就是雙諧波的共鳴效果,就是高低兩個八度一起吹出來,我一直強調的共鳴效果,到四年前,這位簫友在寒舍品論簫時,才恍然大悟,提起這個故事.
在琴簫試聽中,張維良的吹奏對共鳴聲的掌握很好,曲風雖各有異,在音色共鳴變化上,他有深入於這方面功夫.
共鳴音色變化並不是用於所有的曲子,我是建議這口風能力需要練習好,可以收放應用於自己意境的表現上.給大家參考!
簫聲音色的變化可以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共鳴音色變化,一個是氣聲音色變化
氣聲音色是口風與入氣角度的變化,造成簫聲帶沙(失焦)聲與純淨的簫聲。共鳴音色的變化是操控簫的物理特性,讓共鳴諧波產生變化(濃度與組別變化),這樣的共鳴變化具有層次感與豐富性。
在實際的作用練習上,氣聲的部分簡略不談,這就像初學到熟練的口風變化過程,容易體會。共鳴動作的實際變化可分兩個部分來談:
1低音共鳴
第一個八度的音階,我把它歸類為低音區域。低音區共鳴可以由喉舌下沉來增加口腔的空間,可以增益低音的厚度,不過真正的共鳴其實是操控簫管的物理(多重泛音諧波)特性。其關鍵在簫性能與口風的氣流強度。
低音域的簫聲口風是相對寬鬆緩和的氣流,但共鳴的變化是變化氣流強度,讓高頻諧波出現,甚至高過基頻簫聲很多,若簫性能好,相隨的諧波會很多組一起出現。這時就可以因為氣流的變化,改變了簫聲的共鳴濃淡變化。
實際的練習可以由筒音開始,因為筒音是簫最豐富共鳴的一個音,它的泛音列比其他音階更多。一般教材都教導以寬鬆的口風吹低音,讓氣流變緩,以增加低音的厚度,若只有將氣息減弱,一樣是低音,但這是單薄又小聲的低音。低音的厚度由寬鬆氣息增加,所以吹高低音時嘴唇要控制其開口量的大小,讓氣束變化集中度,也因而變化緩急流量。再由口腔的空間增益低音的厚度,這是針對低音第一組聲波的加強。在實際的低音簫聲飽和度的感覺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是諧波共鳴有沒出來,還有出來的深濃度。這在口風操作上是漸進的氣流強度,略收寬鬆口風,並同時曾加氣量,可以將低音的聲波達到定點強度,接著產生音色質變,這音色質變其實是第二組以上的泛音波的出現與強度升高過程,直到超過第一組的指波時,共鳴感就會覺得夠強,若簫的共鳴深度夠精密,可以在增加諧波強度,直到超過甚多,此時簫聲的質變會變異到類似喇叭的聲響。
由淺入深,低音共鳴除了嘗試出現與不出現,還可以操控濃淡變化。由筒音的適應後,在同一口風狀態,隨意變更音階,好的簫是維持一樣的共鳴度變化音高,深共鳴,整體音階都是深共鳴效果,淺共鳴或無共鳴亦同,變化音孔開放位置的簫聲都是維持相同的共鳴度,這就是理想的簫性能。這樣就可以由口風的氣流變化共鳴深淺濃度,應用於曲中的樂句對偶,或旋律中的濃度變化,增加曲情之豐富創造力。
漸層度的變化範圍決定於共鳴深度,可以深疊共鳴就可以參控其深疊到純聲的範圍,這樣的應用好像繪畫的顏色的增加,創作材料增多了,發揮的效果就豐富起來。
再提醒,先由筒音練起,先練共鳴飽和度,然後回復到不共鳴純音,熟悉後漸層性就出来
音色在樂器本身上佔重要因素,例如材質,吹口,音孔與內徑曲線都有相當多關鍵因素,先不談樂器上的問題.就吹奏者的口風與氣息控制上可以改變音色/共鳴效果來說說.
簫屬於氣鳴樂器,兩端都是開口形氣鳴,聲波是由空氣在吹口處產生的氣鳴,其頻率為管長與開口率為其波長要素,波長越長頻率越低.根據這原理氣鳴樂器的聲音不是樂器震動的聲波,只是氣鳴腔的聲波,與材質無關,但實際上竹材的種類,密度確有實際的影響,我認為那是氣鳴聲波與簫管材質產生的共振效應,而使音色改變的原因,也有大部分不是材質密度問題,而是簫的規格性能做得不夠精良,而造成共鳴效果不佳,這才是大多數.
來說口風與吹口間的關係,這是吹簫者的功課,有幾個過程進階
1簫聲出現,但氣聲明顯,沙沙聲帶著簫聲,高音吹得很大聲,低音吹得很小聲,
覺得丹田力氣不夠.這個階段是還沒掌握到良好口風的情形.很多的氣都浪費在外,不是氣鳴用.
2.簫聲已經可以很清楚,也吹得很圓,但是低音不夠厚實,高音的音量小不了,低音音量大不了.這個階段已經有較熟練的口風角度控制,但對於氣束的縮放還沒有掌握好.
3.簫聲張力已經可以控制自如,但音色並沒有變化性,只有吹出單一種簫聲,不含多共鳴諧波的簫聲. 這種情形或有樂器的因素,在吹奏者掌握氣束角度與強弱上,還不夠變化微調的功力.
十餘年前,有位來自香港的專於絲弦琵琶的藝人,據說師承清朝宮廷音樂,他有高超的琴藝,卻流落無依,輾轉借住於一位簫友家中(後來不幸意外過世),他當時見我這位簫友吹簫,指點他,簫要吹出把烏聲,當時一直他無法體會他所說的把烏聲是什麼,而這把烏聲其實就是雙諧波的共鳴效果,就是高低兩個八度一起吹出來,我一直強調的共鳴效果,到四年前,這位簫友在寒舍品論簫時,才恍然大悟,提起這個故事.
在琴簫試聽中,張維良的吹奏對共鳴聲的掌握很好,曲風雖各有異,在音色共鳴變化上,他有深入於這方面功夫.
共鳴音色變化並不是用於所有的曲子,我是建議這口風能力需要練習好,可以收放應用於自己意境的表現上.給大家參考!
簫聲音色的變化可以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共鳴音色變化,一個是氣聲音色變化
氣聲音色是口風與入氣角度的變化,造成簫聲帶沙(失焦)聲與純淨的簫聲。共鳴音色的變化是操控簫的物理特性,讓共鳴諧波產生變化(濃度與組別變化),這樣的共鳴變化具有層次感與豐富性。
在實際的作用練習上,氣聲的部分簡略不談,這就像初學到熟練的口風變化過程,容易體會。共鳴動作的實際變化可分兩個部分來談:
1低音共鳴
第一個八度的音階,我把它歸類為低音區域。低音區共鳴可以由喉舌下沉來增加口腔的空間,可以增益低音的厚度,不過真正的共鳴其實是操控簫管的物理(多重泛音諧波)特性。其關鍵在簫性能與口風的氣流強度。
低音域的簫聲口風是相對寬鬆緩和的氣流,但共鳴的變化是變化氣流強度,讓高頻諧波出現,甚至高過基頻簫聲很多,若簫性能好,相隨的諧波會很多組一起出現。這時就可以因為氣流的變化,改變了簫聲的共鳴濃淡變化。
實際的練習可以由筒音開始,因為筒音是簫最豐富共鳴的一個音,它的泛音列比其他音階更多。一般教材都教導以寬鬆的口風吹低音,讓氣流變緩,以增加低音的厚度,若只有將氣息減弱,一樣是低音,但這是單薄又小聲的低音。低音的厚度由寬鬆氣息增加,所以吹高低音時嘴唇要控制其開口量的大小,讓氣束變化集中度,也因而變化緩急流量。再由口腔的空間增益低音的厚度,這是針對低音第一組聲波的加強。在實際的低音簫聲飽和度的感覺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是諧波共鳴有沒出來,還有出來的深濃度。這在口風操作上是漸進的氣流強度,略收寬鬆口風,並同時曾加氣量,可以將低音的聲波達到定點強度,接著產生音色質變,這音色質變其實是第二組以上的泛音波的出現與強度升高過程,直到超過第一組的指波時,共鳴感就會覺得夠強,若簫的共鳴深度夠精密,可以在增加諧波強度,直到超過甚多,此時簫聲的質變會變異到類似喇叭的聲響。
由淺入深,低音共鳴除了嘗試出現與不出現,還可以操控濃淡變化。由筒音的適應後,在同一口風狀態,隨意變更音階,好的簫是維持一樣的共鳴度變化音高,深共鳴,整體音階都是深共鳴效果,淺共鳴或無共鳴亦同,變化音孔開放位置的簫聲都是維持相同的共鳴度,這就是理想的簫性能。這樣就可以由口風的氣流變化共鳴深淺濃度,應用於曲中的樂句對偶,或旋律中的濃度變化,增加曲情之豐富創造力。
漸層度的變化範圍決定於共鳴深度,可以深疊共鳴就可以參控其深疊到純聲的範圍,這樣的應用好像繪畫的顏色的增加,創作材料增多了,發揮的效果就豐富起來。
再提醒,先由筒音練起,先練共鳴飽和度,然後回復到不共鳴純音,熟悉後漸層性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