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
作/颜向北
.
.
小时候,特别喜欢在早饭时,喝上两碗馄饨。那需要在周未或者放大假的时候,早早起来,和奶奶赶趟早市,在集边的馄饨摊上,向摊贩阿姨要上两碗。
青花瓷碗,馄饨雪白,撒上碧绿的香菜叶,还有嫩黄的鸡蛋丝,刚出锅时的烫舌感,迫不及待地一口吸进唇舌之间,咂一下鲜肉的美妙滋味,衬着面皮的嫩滑,诱人非常。再加些许胡椒粉与干辣椒,原本的青汤先变得灰白浓稠,又变得火红香艳,再用铁汤匙猛取一勺,送入口中,愈发得炙热浓烈。
三两口下来,未见得碗中的馄饨少几个,却已吃得满头大汗。爱吃辣的人都吃明白,越辣,吃得越是“艰难”,却越是爱吃,虽然那时的我也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那时的我能吃,甚至比现在成人的我要能吃很多,一碗不够,两碗刚好。每次去吃,奶奶都是为我直接要上两碗,我吃着这碗,奶奶取一只汤匙,为我边搅动边吹着另一碗。
儿时物价便宜,一大碗馄饨只要两块钱。和奶奶每次赶早市,总是先去馄饨摊让我吃饱再陪奶奶买菜,总是奶奶陪我吹完吃完再去。而每次,都是一要两碗,只是这两碗中,奶奶从未吃过一口。
.
长大后,不再爱吃馄饨。城市发展,早上几乎没有摊贩在街边售卖,中午也只能在馄饨店里吃到。不论是连锁大店,还是本地老字号,那味道似乎都没有一丁点值得回味的“馄饨味儿”。
偶尔还会吃到馄饨,也是在夜晚时候的烤肉摊上。青岛的“野馄饨”还是相当出名的,本地人或者来青多年的朋友,对夏天的“野馄饨”摊都不免热爱莫名。
“野馄饨”必属夏季,夜晚风凉,在街边的小马扎上一坐,或独自或约上三两朋友,开瓶崂啤,要上一把烤肉,来上一碗馄饨,真是说不出的清爽惬意。
去年,大领导来青开会,为青岛带来了许多“夜灯繁华”,但“野馄饨”也差不多从此绝迹,纷纷进店经营,堂堂正正……
只是,这“堂堂正正”的馄饨,却失去了“野”与“夜”的味道。价格涨了,滋味却淡了。失去几年前,十一二点,只要有点点饿,便要借个理由,独自一人溜出去吃个饱食的良苦心思。
.
再遇这碗《馄饨》,是因为几周前,开车路过科大门口,偶然看到一个馄饨摊。过去一尝,果真有陈年滋味。一如做馄饨的夫妻俩,应该也有六十开外了。
中国人做菜烹鲜的技艺,从来不是像肯爷爷、麦小兜那样可以通过分与秒复制粘贴的。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分量,同样的火与灶、锅与勺,换了个人,便换了个味道。
可能,这便是中华美食的曼妙与哀伤。也如我们行过的过去,记忆中的爱怨非常。再美再好,再念再想,过去了的,总归已是过去,不可复制,无谓迷惘。
.
确实,值得去惦念的东西不少,偶然回首,想要珍惜却未来得及珍惜的东西,更多。少到一碗混沌,多到陪你吃馄饨的人;少到某一餐居家美食,多到为你做菜烹煮的人,背影如昨。
可回过头来,总还是要咽下今天的吃食,哪怕不如“曾经最美”,也是“当前最佳”。饿了,吃不到儿时的馄饨,也还是要去煮一份火鸡面的。
也许,若干年后,我也会写篇文章去回忆“火鸡面”的火辣可口,回忆那个曾经年青炙热的自己。
馄饨虽好,可也只能是记忆中的样子,眷恋一瞥。行在当下,你我最美。
.
.
.
作/颜向北
.
.
小时候,特别喜欢在早饭时,喝上两碗馄饨。那需要在周未或者放大假的时候,早早起来,和奶奶赶趟早市,在集边的馄饨摊上,向摊贩阿姨要上两碗。
青花瓷碗,馄饨雪白,撒上碧绿的香菜叶,还有嫩黄的鸡蛋丝,刚出锅时的烫舌感,迫不及待地一口吸进唇舌之间,咂一下鲜肉的美妙滋味,衬着面皮的嫩滑,诱人非常。再加些许胡椒粉与干辣椒,原本的青汤先变得灰白浓稠,又变得火红香艳,再用铁汤匙猛取一勺,送入口中,愈发得炙热浓烈。
三两口下来,未见得碗中的馄饨少几个,却已吃得满头大汗。爱吃辣的人都吃明白,越辣,吃得越是“艰难”,却越是爱吃,虽然那时的我也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那时的我能吃,甚至比现在成人的我要能吃很多,一碗不够,两碗刚好。每次去吃,奶奶都是为我直接要上两碗,我吃着这碗,奶奶取一只汤匙,为我边搅动边吹着另一碗。
儿时物价便宜,一大碗馄饨只要两块钱。和奶奶每次赶早市,总是先去馄饨摊让我吃饱再陪奶奶买菜,总是奶奶陪我吹完吃完再去。而每次,都是一要两碗,只是这两碗中,奶奶从未吃过一口。
.
长大后,不再爱吃馄饨。城市发展,早上几乎没有摊贩在街边售卖,中午也只能在馄饨店里吃到。不论是连锁大店,还是本地老字号,那味道似乎都没有一丁点值得回味的“馄饨味儿”。
偶尔还会吃到馄饨,也是在夜晚时候的烤肉摊上。青岛的“野馄饨”还是相当出名的,本地人或者来青多年的朋友,对夏天的“野馄饨”摊都不免热爱莫名。
“野馄饨”必属夏季,夜晚风凉,在街边的小马扎上一坐,或独自或约上三两朋友,开瓶崂啤,要上一把烤肉,来上一碗馄饨,真是说不出的清爽惬意。
去年,大领导来青开会,为青岛带来了许多“夜灯繁华”,但“野馄饨”也差不多从此绝迹,纷纷进店经营,堂堂正正……
只是,这“堂堂正正”的馄饨,却失去了“野”与“夜”的味道。价格涨了,滋味却淡了。失去几年前,十一二点,只要有点点饿,便要借个理由,独自一人溜出去吃个饱食的良苦心思。
.
再遇这碗《馄饨》,是因为几周前,开车路过科大门口,偶然看到一个馄饨摊。过去一尝,果真有陈年滋味。一如做馄饨的夫妻俩,应该也有六十开外了。
中国人做菜烹鲜的技艺,从来不是像肯爷爷、麦小兜那样可以通过分与秒复制粘贴的。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分量,同样的火与灶、锅与勺,换了个人,便换了个味道。
可能,这便是中华美食的曼妙与哀伤。也如我们行过的过去,记忆中的爱怨非常。再美再好,再念再想,过去了的,总归已是过去,不可复制,无谓迷惘。
.
确实,值得去惦念的东西不少,偶然回首,想要珍惜却未来得及珍惜的东西,更多。少到一碗混沌,多到陪你吃馄饨的人;少到某一餐居家美食,多到为你做菜烹煮的人,背影如昨。
可回过头来,总还是要咽下今天的吃食,哪怕不如“曾经最美”,也是“当前最佳”。饿了,吃不到儿时的馄饨,也还是要去煮一份火鸡面的。
也许,若干年后,我也会写篇文章去回忆“火鸡面”的火辣可口,回忆那个曾经年青炙热的自己。
馄饨虽好,可也只能是记忆中的样子,眷恋一瞥。行在当下,你我最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