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陈仓的文化之光更加灿烂
——《闲谝宝鸡西关》读后
彭晓龙-文
《闲谝宝鸡西关》写得好!煌煌然、欣欣然!将宝鸡西关的前世今生、人文掌故一网打尽,让生于宝鸡、长于宝鸡的宝鸡人对宝鸡有了更深的了解。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凡文字难免挂万漏一,绝不可面面俱到。窃以为:文章若对中华第一文物的石鼓、宝鸡最早的小学西街小学以及西关古老的村落纸坊头再做进一步的挖掘,将更能突出宝鸡作为“文化古城”的十足魅力。
文章对作为宝鸡文化象征的中华石鼓着墨颇多,但却没有写到金朝和蒙元时期异族统治者对石鼓的态度及北宋司马池、司马光父子和石鼓之十“作原鼓”的一段渊源。
“靖康耻”之后,石鼓转展燕京,但大金皇帝将石鼓敬为圣物,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和不恭。崖山之役后,蒙元入主中原,石鼓仍不失礼遇。公元1300元,石鼓更是敬奉于太庙,供万人膜拜。由此可见,不管是汉人,还是夷狄,对文字、文化的敬仰是相通的。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是文字,而宝鸡作为“中国书法之祖”的发源地,其在中国文化上所处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矣!
人们只知宝鸡是苏东坡的初仕之地,但却鲜知宝鸡也是比苏东坡大十八岁的司马光的儿童时期的成长乐园。(我甚至怀疑被司马光砸烂的那口缸不是他们山西夏县的缸而是我们陕西宝鸡的缸!)而司马光快乐的童年却是与闻名遐迩的中华石鼓密切相关的!有了司马光之父、凤翔府尹司马池的苦苦寻觅,明珠暗投、沦落为磨刀石的作原鼓才重现人间。既有苏东坡与东湖、又有司马光与石鼓,我大宝鸡的文化底蕴何其深厚哉!
《闲谝宝鸡西关》一文写到了1905年就建成的历史悠久的西街小学,但没说西小为何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那一年,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取士制度被朝廷取消了!此时,地处西部的宝鸡不落人后,与时俱进、移风易俗,传播新式教育的西街小学便应运而生了。在教育方面,宝鸡永远走在全国的前列!写到了西街小学,自然不能不提西小校友,而西小校友中最著名的恐怕是张维庆了吧!张维庆祖籍陕西临潼,小学就读于西街小学,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即至官至山西省省长、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西小的启蒙老师,一位九十多岁的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现在还在宝鸡健康而幸福的生活着!有出将入相的大人物做校友,我宝鸡百年名校西街小学岂不大哉?
既然是写宝鸡西关,那宝鸡西关最古老的村子—纸坊头就不能不写上一笔了。纸坊头之有名,尽在于她几十年前出土了一大批古鱼国的青铜祭器和青铜礼器。关于这一点,宝鸡日报社原编辑邵文海先生在他的《古鱼国秘史》中有详细的记载,纸坊头出土的那些文物现在正静静地站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的展厅里,等着你去看她呢!
西关出土了青铜器,岂不是又给被称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又增添了文化的砝码?
其实,“方志”类文章最不好写,它不但需要作者具有极强健、极高超的笔力(是为文采),而且需要作者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学识积淀和博大眼光,(是为学识)。其二者,缺一不可。胡适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部,下部便要杳杳无期了;熊十力做《新唯识论》,讲了形上学的“境论”,而讲知识论的“量论”却迟迟不得发。牟宗三一言道出实情:学力不够!“文采”加“学识”就是“学力”。
《闲谝宝鸡西关》是一篇文采与学识兼具的美文,实值得一读!
钻冰居士
2019-06-06

——《闲谝宝鸡西关》读后
彭晓龙-文
《闲谝宝鸡西关》写得好!煌煌然、欣欣然!将宝鸡西关的前世今生、人文掌故一网打尽,让生于宝鸡、长于宝鸡的宝鸡人对宝鸡有了更深的了解。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凡文字难免挂万漏一,绝不可面面俱到。窃以为:文章若对中华第一文物的石鼓、宝鸡最早的小学西街小学以及西关古老的村落纸坊头再做进一步的挖掘,将更能突出宝鸡作为“文化古城”的十足魅力。
文章对作为宝鸡文化象征的中华石鼓着墨颇多,但却没有写到金朝和蒙元时期异族统治者对石鼓的态度及北宋司马池、司马光父子和石鼓之十“作原鼓”的一段渊源。
“靖康耻”之后,石鼓转展燕京,但大金皇帝将石鼓敬为圣物,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和不恭。崖山之役后,蒙元入主中原,石鼓仍不失礼遇。公元1300元,石鼓更是敬奉于太庙,供万人膜拜。由此可见,不管是汉人,还是夷狄,对文字、文化的敬仰是相通的。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是文字,而宝鸡作为“中国书法之祖”的发源地,其在中国文化上所处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矣!
人们只知宝鸡是苏东坡的初仕之地,但却鲜知宝鸡也是比苏东坡大十八岁的司马光的儿童时期的成长乐园。(我甚至怀疑被司马光砸烂的那口缸不是他们山西夏县的缸而是我们陕西宝鸡的缸!)而司马光快乐的童年却是与闻名遐迩的中华石鼓密切相关的!有了司马光之父、凤翔府尹司马池的苦苦寻觅,明珠暗投、沦落为磨刀石的作原鼓才重现人间。既有苏东坡与东湖、又有司马光与石鼓,我大宝鸡的文化底蕴何其深厚哉!
《闲谝宝鸡西关》一文写到了1905年就建成的历史悠久的西街小学,但没说西小为何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那一年,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取士制度被朝廷取消了!此时,地处西部的宝鸡不落人后,与时俱进、移风易俗,传播新式教育的西街小学便应运而生了。在教育方面,宝鸡永远走在全国的前列!写到了西街小学,自然不能不提西小校友,而西小校友中最著名的恐怕是张维庆了吧!张维庆祖籍陕西临潼,小学就读于西街小学,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即至官至山西省省长、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西小的启蒙老师,一位九十多岁的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现在还在宝鸡健康而幸福的生活着!有出将入相的大人物做校友,我宝鸡百年名校西街小学岂不大哉?
既然是写宝鸡西关,那宝鸡西关最古老的村子—纸坊头就不能不写上一笔了。纸坊头之有名,尽在于她几十年前出土了一大批古鱼国的青铜祭器和青铜礼器。关于这一点,宝鸡日报社原编辑邵文海先生在他的《古鱼国秘史》中有详细的记载,纸坊头出土的那些文物现在正静静地站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的展厅里,等着你去看她呢!
西关出土了青铜器,岂不是又给被称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又增添了文化的砝码?
其实,“方志”类文章最不好写,它不但需要作者具有极强健、极高超的笔力(是为文采),而且需要作者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学识积淀和博大眼光,(是为学识)。其二者,缺一不可。胡适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部,下部便要杳杳无期了;熊十力做《新唯识论》,讲了形上学的“境论”,而讲知识论的“量论”却迟迟不得发。牟宗三一言道出实情:学力不够!“文采”加“学识”就是“学力”。
《闲谝宝鸡西关》是一篇文采与学识兼具的美文,实值得一读!
钻冰居士
2019-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