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帝国吧 关注:79贴子:8,122
  • 9回复贴,共1

論儒臣在北元前三朝的作為與影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9-06-06 14:07回复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9-06-06 14:08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9-06-06 14:12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9-06-06 14:14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9-06-06 14:16
          回复
            除了上述四位蒙古人外,還有宣光二年(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朱元璋專門致書招降的朱彥德、劉仲德兩位漢臣。在《嘯亭雜錄》中有載:“元太子北遁後,史頗不詳。有遺臣朱彥德、劉仲德二人者才俊,又受昭宗知遇,任為帷幄之助,二人亦感激用命。徐達出塞時,二人設伏兵以擊之,達大敗,僅以身免,元兵賴以復盛。明太祖高其誼,曾遺書招之,稱為‘元二生’雲。二人不降,答書有雲‘固守赴海之節,恥蹈射鉤之失’之語。”
              說嶺北大捷是因為朱、劉二人的設計,無其他史料支持,但能夠使朱元璋專門致書招降,至少說明二人很有可能被昭宗“任為帷幄之助”,是重要的謀臣。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9-06-06 14:16
            回复
              三、北元前三朝對之後蒙古歷史的影響
                歷史上每當一個王朝滅亡,都必有存亡續絕的君臣。但在大廈將傾之際,權威失墜,人心喪亂,往往不能有好的結果。如遼之亡,耶律大石率部西遷建立西遼,雖然得以延續國祚,但離本土太遠,不但無力反攻且失去了原有的制度文化,契丹民族從歷史上消失。如金、南宋、明之亡,雖有救亡政府,但始終未能有一次強力的反擊,屢戰屢敗,終於王綱解紐,連保存半壁江山亦不可得。元朝雖然因為自身的腐敗和內訌喪失了大部分國土,但卻能回到祖先故地延續了國祚,保住了民族的生存,頂住了新興明朝的軍事征服,延續了二百六十余年的歷史,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9-06-06 14:17
              回复
                在談論北元的存續時,一般有幾種論斷:其一,蒙古人漢化不夠,保有了本民族特征;其二,蒙古高原的祖宗龍興之地也沒有過多的開發,因此有所退路;其三,明朝“長城之外非我土也”的政策,不熱衷於向蒙古故地擴張,給了北元喘息之機。
                  但是,這三點均有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元朝確實堅持了很多“漠北舊制”,漢化並不徹底,但縱向而論,如同是遊牧民族建立的遼、金,對於漢化也有很多保留,如遼朝有“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的國策,並長期禁止北方遊牧民族士人參加科舉考試。金朝也“有兵權、錢谷,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 ,民族分化的政策貫徹始終。若說保留退路,金朝在喪亂之際,丞相徒單鎰也曾提出回歸遼東的建議:“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備禦一面,以為後圖” ,但終究未能有所作為。而若論明太祖對於蒙古高原並無吞並之心,其實是在受到北元強力反擊之後,在此之前,明軍北伐的軍事行動接連不斷,惠宗、昭宗先後播遷各地,就是在明軍不斷的進攻下的無奈之舉,昭宗即位後,明太祖還專門頒詔勸降,指出“若能敬順天道,審度朕心,來撫妻子,朕當效古帝王之禮,俾作賓我朝” ,直到“嶺北大捷”之後,才出現“自是明兵希出塞矣” 的情況。


                IP属地:黑龙江9楼2019-06-06 14:17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9-06-06 14:19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9-06-06 1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