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北元的存續時,一般有幾種論斷:其一,蒙古人漢化不夠,保有了本民族特征;其二,蒙古高原的祖宗龍興之地也沒有過多的開發,因此有所退路;其三,明朝“長城之外非我土也”的政策,不熱衷於向蒙古故地擴張,給了北元喘息之機。
但是,這三點均有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元朝確實堅持了很多“漠北舊制”,漢化並不徹底,但縱向而論,如同是遊牧民族建立的遼、金,對於漢化也有很多保留,如遼朝有“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的國策,並長期禁止北方遊牧民族士人參加科舉考試。金朝也“有兵權、錢谷,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 ,民族分化的政策貫徹始終。若說保留退路,金朝在喪亂之際,丞相徒單鎰也曾提出回歸遼東的建議:“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備禦一面,以為後圖” ,但終究未能有所作為。而若論明太祖對於蒙古高原並無吞並之心,其實是在受到北元強力反擊之後,在此之前,明軍北伐的軍事行動接連不斷,惠宗、昭宗先後播遷各地,就是在明軍不斷的進攻下的無奈之舉,昭宗即位後,明太祖還專門頒詔勸降,指出“若能敬順天道,審度朕心,來撫妻子,朕當效古帝王之禮,俾作賓我朝” ,直到“嶺北大捷”之後,才出現“自是明兵希出塞矣” 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