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庄主吧 关注:156贴子:911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总目录: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一章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二章 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
 第三章 密宗的神秘
 第四章 密宗理论之依据
 第五章 人身的内密
 第六章 声音的奥妙
 第七章 声音对人体神妙的作用
 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
 第九章 意识的神秘之研究
 第十章 从世俗到出世
 第二部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三部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
 一、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
 二、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
 三、禅宗与密宗
 四、影印《雍正御选语录》暨《心灯录》序
 五、西藏佛教密宗文化简述
 六、西藏密宗艺术新论
 七、影印密宗法本前叙
 八、谢译《即度瑜伽健身求》序
 九、《印度军荼利瑜伽术》前言
 附录: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6-09 19:26回复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一章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宇宙是一大奥秘,人生是一大奥秘,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有?更是大奥秘中的奥秘!宇宙的生命,何以有人类?人是怎样生成?为何会死去?死去以后有无灵魂?生前心灵的功能和精神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力量?人的寿命和现有的肉体生命,能否有方法长久地活下去?这些都是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问题,也是古今中外人人迫切想要知道的学问。
    人类在上古时代,知识并未普遍发达,无论东方与西方,人们想要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投向宗教的解释和信仰,把心灵付托于坚定的信念而不必再求深究。可是信念大体是偏重于感情的作用,求知究竟是偏向于理智的要求。感情与理智,在人类的心理中,往往自相矛盾,理智的求知常会怀疑惑情信仰的可靠性。因此,运用思想之慧思以求知的要求,便如脱羁之马,自动跳出宗教的范围,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寻宇宙与人生奥秘的究竟。于是,哲学求知的领域,便由此而建立起它的权威。宗教的教义,也需运用哲学的解释来增加它的真实,人生的思想方向,行为道德,生活意义,同样需要哲学来确定它的善恶标准。但是推崇爱好思想的玩意久了,人们对于思想本身的可靠性,又发生了怀疑。因此先要缩小范围,研究思想本身和运用思想方法的逻辑学问,便由此产生而成为专门的学识。可是,宇宙与人生的种种奥秘,并不因为有了逻辑的运用而求得了明确的答案,所以科学便从哲学的口袋里脱颖而出,到自然的物理世界与现有实际的物质中,去探求究竟。
    到目前为止,科学研究的结果,比古人更加进步,而懂得自然与物理世界的知识,而且可以部分把握物质和运用物质,的确有了空前的成绩。但是,累积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化,由宗教而到哲学,由哲学而到科学的今天,人类知识的范畴,可以远上太空,细入无间,仍然不能明白切身生命的奥秘,并未寻求到宇宙生命奥秘的结论。从这个角度看来,可以说,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依然还在浑浑噩噩,无识无知地过着莫名其妙的人生。所以东西方的文化中,自古相传迄今,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学非哲学,亦宗教亦哲学。同时,也有它自己的科学精神作用的神秘学,照样屹立不倒,仍然被人们所乐于接受,乐于追求。甚至,在物质文明高速发达的今天,更为吃香,更为人们所倾倒。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物质文明发达的结果。这个世界,几乎成为机械的世界,距离自然愈来愈远;这个世界上的人生,几乎成为机械的人生,枯燥乏味。而神秘学所讲究的,虽然还没有离开人体和自然物理的关系,但它是讲究精神生命的学问,它在追求精神生命和宇宙生命综合的究竟。
    从神秘学的立场来讲,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都是神秘学的古老泉源,也可以说,东方的中国,极富有神秘的奥秘,已经引起西方人的兴趣,而且非常注意地开始追求。但是现在流行在美国方面来自欧洲的神秘学,却多是承认从埃及文化的系统而来。他们研究人体潜在的功能,倾向追求人自己具有超越现实力量的神通妙用,相似于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境界。有相当的道理,但并不知究竟,同时保存了埃及和希腊文化综合的天文星象学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它与中国上古文化互有共通之处的特色。因为有了这种趋向,在西方的文化思想中,人们逐渐相信有前生和后世循环因果的关系,相信有灵魂的存在,而且正在开始追求灵魂存在的证明,渐渐形成为灵魂学的专门学问。从表面看来,它与中国统流传的道家,以及佛教的密宗,有些相同之处,实际上,其间的差别异同,大有问题。至于对中国道家方面的学术,并不了解,虽然已经有人把道家丹道方面的书籍《太乙金华宗旨》译成英文;暂且不管它的翻译是否准确,到底还如弱水三千,取得一瓢而饮。
    近年来,也有人想把中国的道教和神仙丹道的学术,传向美国,其志固然可嘉,其学可惜未充。那些拉杂繁芜的道家表皮之学,并不足以真能代表道家学术而引人入胜。倒是佛教在西藏流传的密宗书籍与部分方法,自十九世纪开始,经过英国、法国学者和传教士们的研究和翻译,有几种精要的法典,都有法文和英文精确的译本,而且一部分被西方流行的神秘学派,吸收融化而别出心裁,另行树立格调,更增加了西方神秘学的神秘性。但很可惜,西方的文化思想,它的原始根本存有极大的障碍,始终挡住了趋向形而上学真正解脱的道路。(一)因为西方的文化思想,基本上是偏向于唯物的,所以它把精神领域的奥秘,和形而上学的结论,非常自然地都会归向于物理的作用,不能彻底明白和求证到超越心物的究竟。(二)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始终包藏在“新旧约”的怀抱里,到了追求神秘到无法用人类惯性的思想知识去解释时,仍然把它推向宗教的领域里,寻找答案。
    因此,我们现在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古相承的人生与宇宙奥秘之学,必须要从学术的整理而寻求配合科学的求证,才能光前而裕后。此外,有些西方人,把禅宗也掺进神秘学里,那更是严重的问题,岂止嬉皮们歪称渊源于东方中国的禅与道的风格呢!
    《道家,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10 22:0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二章 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
      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实以人事作为教派的代名。密宗起源的传说,约有两途:
      (一)从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入涅槃以后几百年间(公元150—公元250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朝玄宗时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便传下了密宗的教门。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了西藏的密教,经过融会以后,到了明朝永乐时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以后就一直流传在日本,这在中国佛学史上,后来便称它为东密。
      (二)从西藏密教的传说,认为释迦佛的一生,所传授说法的重点,都是可以公开讲说的,所以便叫它为“显教”。至于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释迦恐怕说出来了,会惊世骇俗,所以终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槃后的八年,为了度世的心愿,需要传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显化,不再经过母胎而出世,又在南印度的一个国度里,正当国王夫妇在后园闲游时,看见池中巨莲中间的一朵忽然放大得异乎寻常,顷刻之间,又从这巨莲的花蕊中跳出了一个婴儿,就是后来密教的教主——莲花生大师。长大以后,娶妻生子,继承王位,以种种神通威德治理国政。以后舍弃王位周游法,到过尼泊尔,发现国王残暴失德,他便取而代之,为尼泊尔治理好了国家,飘然而去。当中国唐太宗时代,他便进入西藏传授密宗的教法,从此使西藏成为佛国。他的传法任务完了,在西藏乘白马升空而去,返回他的世外佛土。据说,莲花生大师永远以十八岁少年的色相住世,始终不老,偶然嘴唇上留一撮小胡子,点缀他的庄严宝相。西藏密教徒们集会,虔诚修习一种密法“护摩”,以火焚许多供养的物品,有时感通了莲师,亲自现身在火光中,如昙花一现,与大家相见云云。这一路的密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后来便称为藏密。
      过去藏密很秘密地固守在西藏的封疆,在元朝,曾一度传入内地,但不久也随元朝的势力而消失。清初又一度传入,但大半都限于清朝的宫廷、王室。藏密部分流传到欧洲,被掺入西方神秘学派的事,是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殖民地的统治权之后,又想侵吞西藏,极力挑拨汉、藏之间的民族感情,煽动地方情绪,英国的学者与传教士们,便又辗转进入西藏学习密法。同时法国的传教士和学者们,有些从越南通过云南边境进入西藏学习,有些通过英国,也从印度人藏。
      一直到1924年以后,汉、藏之间,互通款曲,显教与密教的学人,才有了往来,而藏密各宗若干知名的喇嘛大师们——俗称为活佛的,也就亲自来内地传教,于是藏密便在内地渐渐流传。尤因佛教各宗的衰落,听到密宗有秘密的法门,可以快速成佛面加快了流传。要发财的,它有财神法。要不舍世俗的男女夫妇关系,而又可立地成佛“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它有双修法。要求官求名的,它有增益法。总之,密宗几乎以有求必应,无所不能的姿态出现,而且以神通相炫耀,幻弄玄虚。不管是真是假,这些陪衬密宗外表的作用,便不知赢得多少善男信女们的倾心膜拜!
      但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来研究,或从佛教文化发展史来看,无论东密与藏密,原始起源的传统说法,实在过于神秘,令人无法置呼。如果站在宗教性的立场,只有“信”便是,稍涉怀疑,即是渗漏。可是时代到了今天,科学的文明,到处都向神秘的壁垒钻研透视。因而,固守旧封并非上策。密宗的方法,倘使真有利于世人的,何妨再度开放南天铁塔的锁钥,把它的无上威德,多给世人沾些利益?如果打开神秘的大门以后,并无其他东西,那又何必敝帚自珍呢!因此,我来说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11 21:18
      回复
        密宗三密中的身密
        密宗所谓的“三密”,就是身、口、意的三重内涵的秘密。所谓身密,归纳起来,应有两种意义:(1)人体本有的奥秘,它与天地宇宙的功能,本来便具有互相沟通的作用,只是人们没有通过大智慧的理解,没有经过合理方法的修持,所以永远没有发挥伟大的作用。(2)密宗认为有各种传统渊源于远古的方法,加持到修学密法的人身上,便可使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迅速地与神人互通,天人一体,进而至于成佛成圣。
        但是,从东密与藏密的范围来讲,关于身密的道理和修法,却各有不同的基础。以东密来讲,透过人体两手十个指头,配上心理想象的意念,契合某一修法,便互相结成各个不同的“手印”(中国的道教,叫作捻诀),便可产生加持修学密法者的效力。因此,对于人体十指具有无比潜能的奥秘,实在有值得研究的必要。而以藏密来讲,认为除了“手印”的威力以外,关于人身气(气机)脉(内腺)的作用,便本自具有“即身成佛”与天人互通的奥秘,几乎与中国道家的气脉之说,可以互相辉映,益增光华。(有关密宗“手印”的部分图)
        手指秘名
        轻轨之中手指密号多矣。今且出行记中所用示之。谓两手名二羽,亦名满月。两臂亦称两翼。又十指名十度,亦名十轮十峰。右手名般若。亦名观、慧、智等。左手名三昧。亦名止、定、福等。
        十度号。从左小指起以次数之上,即檀戒忍进禅。从右小指起以次数上,即慧方顾力智。五轮密号亦然。从左右小指起次第向上数之,即地水火风空也。如图须知。
        看了这些密宗的“手印”,浅见者流,也许就会轻易地认为它是“玩魔术”,或者等同儿戏地变戏法。其实,这是“人体光学”和“人体电学”的奥秘。需要将来科学再发展的配合,或许可以慢慢了解它的内容。现在还没有时间详说,而且也非片言可尽,暂且留待以后专论。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6-14 17:03
        回复
           第五章 人身的内密
            关于密宗手印的神秘
          东密的身密,注重在“手印”的结合,而前图所例举的图式,只是有关“手印”的一部分姿态而已。因为密宗“手印”的种类过于繁多,暂时从略。总之,在密宗的理论里,认为双手的十指,对外则与法界佛性(宇宙本体的功能)相通,对内则与五脏六腑相通。所以修习密法时,结成“手印”,便可与法界中已经成就的请佛菩萨的身密互相感召,增加速成的效果,同时自身也就等同有佛菩萨的神通功能。
          其实,对于“手印”具有神秘效力的观念,并非佛法之密宗开创此理论,它在印度固有的婆罗门教中,早已流行着重视“手印”的作用。中国秦汉以后的道家符箓派的方士们,也已有了“捻诀”结“手印”的玩意。甚至,有些特别崇拜道家,爱护中国文化的人士,还认为密宗的“手印”与气脉之学,乃至印度的瑜伽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就相当于北魏以后和唐末五代的道教之徒,杜撰道书经典名为《老子化胡经》,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西渡流沙,到了印度,摇身一变,便成为释迦牟尼。同时佛教之中,也互不相让,杜撰佛经,说迎叶尊者行化中国时,便摇身一变而为老子。儒童菩萨,乘愿而来,化为孔子。这些都是基于狭隘的宗教情绪和宗教心理的作祟,自找麻烦而自成不经之谈,徒为有识者所讥。
              有关人体气脉的奥秘
          但到了初唐时代,从莲花生大师由北印度进入西藏,传授了流布在西藏的密宗开始,对于人体身密的奥秘,忽又突出三脉七轮,或简称为三脉四轮的学说,涵盖了密宗和瑜伽术等一切修法的内容。由此发展,便构成由莲花生大师传统的藏密,对于色身(现有的身体)的修持方法,综合起来,便有“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或称为灵热和灵能)”等的成就步骤。同时,对于修心的心法,综合起来,就有“加行瑜伽、专一瑜伽、离戏(戏论)瑜伽、无修无证”等的成就程序。再从色身修法部分,详细剖析气脉,由三脉四轮开始,顶轮概括三十二脉,喉轮概括十六脉,心轮概括八脉,脐轮概括六十四脉等共计有一百二十脉有关生命奥秘的精辟理论,而且认为人体气脉与宇宙的功能,实有直接关联的奥妙。
          了解了东密与藏密对于人体气脉的观念以后,由此与道家的气脉(奇经八脉)理论互相对照,配合中国固有的医理学——《黄帝内经》、《难经》等学理,再和现代生理解剖学、神经学、内分泌学等相互发明,则不但对于人体生命神秘的研究有更为深入的新发现,同时对于人类医学也必有更为重要的贡献。无奈现代的科学研究,只求科别分工的精细,不管分析以后归纳的综合研究。因此,使通于此者不能通于彼,而互以先入为主的主观成见,深闭固拒,争相攻讥,甚为可惜。可是在欧美研究神秘学者,经过一二百年的辗转传习,已把藏密部分的要义,吸收融会而变为神秘学的内容,却又自行号称来自大西洋或埃及文化的远古渊源。如今逐渐发展,已进入科学中“超心理学”范围,若更求深入的研究,其前途演变,势必大有可观之处,绝非目前闭塞于自然科学者所能推论。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6-16 01:13
          回复
            佛学显教与密宗在学理上的异同
            此外,在佛学的范围来讲,一般修习显教各宗(当然包括禅宗)的见解,不但认为密宗之学,几乎有等同外道的嫌疑。甚至,认为学习密宗的人,便是专搞男女关系,或者是不可救药的坏种。而且根据佛学大小乘经典的学理,都认为人们的身体,只是“四大”(地:身体的骨骼等。水:血液涕唾等。火:暖力。风:气。)假合之身,仅为我暂时偶有的所属,并非真的为我之所有。而一切众生,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不知“四大”从缘而合,暂有还无,本自性空。而密宗的修法,恰恰与此相反,不但重视人体的气机,并且注重修炼身体,认为它是成佛的妙道。于是一般显教便视之为不经之谈。这种理论形成的观念,严格说来,对于全部佛学中,经、律、论三藏的奥义,并未透彻。而且,对于后期佛教性宗“般若学”“中观”的毕竟空,与相宗“唯识学”的胜义有,更未融会贯通,所以便不能汇通学理而成误解。
            其实,密宗的依身起修,认为“五大”(地、水、火、风、空)的自体,就是五方佛的自性,其中最高义理,并无丝毫与显教的经典相违之处。因为属于色法(物理世界的一切种子)的“四大”,它的自体本性,也就是“阿赖耶识”所属的附起功能,心物同源,互相依附而发挥它美丽的光辉。所以先从“四大”起修而了却身业的根本,进而转此心物一元而返还为大圆镜的光明清净。准此学理依据,确是契合佛学最高原理的深密。玄类大师所著的《八识规矩颂》中,便已指出“阿赖耶识”具有“受熏持种根(人体生理的六根)、身、器(物质世界),去后来先做主公”的作用,充分显示物理世界的一切和人体生理的功能,本来便是一个同体的分歧变化。所谓“四大”本空的理论,只是从心物现象的分析而契合于实际本体的观念,并非完全推翻妙有的缘起而成为断灭论的空观。可惜一般学者,只注重“去后来先做主公”的一句,而忽略了“受熏持种”以及它能生起人类生命的生理(根和身)与物质世界(器世界)等等的作用。而且显教经论所讲的,大多都是着重在形而上本体论的辨正,以彼破除凡夫执著现象为实体的观念。如果依佛学全部的真义而论,这些都是注重于“法身”的修持,而不管“报身”与“变化身”的实证。况且一般的人,又忽略了经论所指出离欲界以后,还必须住于色界方能成就的重点,所谓“卢舍那佛”(报身佛),有必须住于色界而后方能成佛的内义。
            但是这种理论,流传夹杂在中国的道家思想中,便一变再变而成为道家神仙丹法的学术。所谓修成大罗金仙以后,可以散而为气,聚而成形的随心所欲。至少亦可修到现在脱胎换骨而白日飞升。近世以来,再由藏密与道家方面,辗转流传,被欧、美的神秘学所吸引,几乎完全抹去了形而上(法身)的性空原理,而只一味追求生理本质的自性功能,特别注重神通与物理关系的实验,并且有突飞猛进,日臻玄妙的趋势。但是停留在十九世纪末期思想阶段的密宗与道家方面,却仍故步自封,闭户称尊而日趋凋零破碎,岂非东方文化的一大劫运,自取没落之道。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6-17 02:13
            回复
              第六章 声音的奥妙
                   有关身密的论辩
              东密与藏密最大的差别,就是对身密修持方法的不同。东密所传对身密修持的方法,大多都是配合梵文字轮的观想,布满身体内外的各部分,它仍是利用心意识趋向“专一”的定境。藏密对于身密修持的方法,除了一部分仍然保持字轮的观想,配合身体内外各部分的作用以外,它唯一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气脉的修持。这在原始密教所传的经典文献中,几乎是找不出同样的根据,显见它与东密是另一传承。所以东密原始传统尊重龙树或龙猛。藏密的原始传统,却别树一帜,推尊莲花生大师。但因藏密传承,特别注重气脉的关系,它与中国道家的修炼方法,有许多地方非常相似。因此便有人怀疑藏密的修法,实含有道家的成分。甚至,也有人干脆认为藏密之中的有关身密的修法,便是道家丹道方术的变相。并且因藏密的弘开,以及说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授密教的时期,正当初唐的时代,也便是唐文成公主下嫁藏王松赞干布和蕃之后。而当文成公主入藏的时期,她曾经带去道士及儒生各若干人。于是就以此事作为有力的证据,认为藏密对于身密的修法,实在是与道家的丹法有关。相反的,有人认为道家丹法的修炼方法,实含有佛教密宗的成分。甚至,还有人认为道家大部分的方术,都从印度神秘学派等传进来的。因为在秦、汉以前的道家修炼方法,与汉、魏以后,显然是有区别的。但在秦始皇时代,所谓梵僧——婆罗门,已经有人到过中国。这事在《佛祖历代通载》上,也曾经有过记载,因此特别提出作为证明。
              这些有关文化历史考证的事故,确实很难断定,在此只列举双方的论据要点,稍加牵涉而不愿再作深入的探讨。不过,在过去的西藏,的确早有“太极图”的标记,而且喇嘛们运用念佛珠等的占卜方法,大体上,与中国的天干、地支的占卜方术,也实有相同之处。究竟是“老子化胡”,或“迦叶变老子”,我认为与真正修持的经验谈,都不关紧要。关于这些问题,正如清初诗人吴梅村所谓:“故留残阙处,付与竖儒争。”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已。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6-17 17:31
              回复
                  三密之一的“声密”
                无论东密或藏密,对于身密做如何的争辩,但密宗之所以成为神秘的特点,它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神咒“声密”的秘密。这里所谓的“声密”,就是密宗所称三密之一的“口密”,也便是一般人所谓的“咒语”。
                关于神秘的咒语问题,这是人类文化史上非常有趣,而且也很重要的事实。世界上富有历史性的神秘古国,如埃及、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中,都认为它与原始的语言、文字,几乎是不可分离的文化重心。甚至,还有人认为它的历史重要性,也早在文字语言之前。但因为人类有了实用文字的进步之后,对于音声的研究,除了应用在文字言语的结构以外,便把有关声音的神秘部分,轻轻松松地归到神秘的迷信里去,而留给巫师们作为巫术的神奇运用了!只有佛教的密宗,还比较有系统地保留了印度神秘的传说,特别形成了密教的中心。但随时代的推进,就此残余仅有的密教,也将随历史文化的变迁,快要成为过去,而只有留待未来的科学去研究了。
                  重视咒语的神奇早在佛教之先
                早在释迦牟尼之前,印度传统文化的重心——婆罗门教,素来便很重视咒语的神秘性。他们也和密教瑜伽士们的信念一样,认为咒语的作用,可以与形而上天神的心灵,直接感应而发生效力。等于修持密法念诵咒语的人,认为咒语便与佛菩萨的电报密码相似,可以呼应通灵,互相感召。因此,念诵咒语,绝对用不着去运用思维,只须深具信念,专心一志去念就好。上古的印度,不但婆罗门教,佛教如此,其他如瑜伽术以及任何教派,大体上也都相信咒语具有神奇的能力。如果从释迦牟尼所传“显教”的经典而言,他是极力破除迷信,提倡智慧上的正思维。但是积重难反,因此大乘的经典中,有时也利用梵文字母音声的作用,阐声教义的重点。例如,在中国佛教的显教中,普通最为流行的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心经》,其末了的一段,便是采用这种方法,利用一般人习惯的观念,强调地宣说般若(智慧)的解脱法门,就是至高无上的咒语。如云: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上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婆婆何。
                其实,最后的咒语自“揭谛”开始,它的内容,并非是不可明说的密意。只是不加说明,反而更为有效。这如同孔子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道理一样,有时反而更有效果。但是人们的心理总很难说,永远就像一个小孩,愈是不让他知道,愈要迫切地求知。因此也有人强作解人,硬把它的内义很简单地译出说明了。所谓“揭谛”以下的意义,便是包括“自渡啊!自渡啊!快求自渡到彼岸啊!而且要快来救渡大众到彼岸啊!快快地觉悟自救吧!”等道理。但由此也可说明印度文化中重视咒语“声密”的神奇,便早在佛教以先就已存在。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6-18 21:2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人类的知识真已了解音声的神秘吗
                  密宗既然如此重视音声的神秘,难道音声的本身,真正具有神秘的作用吗?事实上,这是真的。综合东西双方的学问知识,人类的文化虽然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成就,但对于音声的神秘功能,直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没有穷其究竟。古今中外所有的音声之学,也只是为了文字言语上的应用而加以研究,并未真能做到更进一步的探讨。在物理科学上,虽然对声学与光学的研究,已经有了超过前人的成就,但是也只限于在传播人类文化、思想、情感的作用。甚至,最新的科学,正在追求银河系统的音波作用,但所研究的目标,也还没有转移到探讨音声与宇宙万有生命关系的神秘功能。可是至少比过去大有进步,在人类的知识范围里,总算已经知道宇宙间还有许多音声的存在,而且用人类的耳朵,绝对是无法听见的事实。例如频率过高与频率太低的音波,人们都无法听到,这已是大家知道的事实。所以老子所说:“大音希声”,也很自然地巧合于科学的道理了。但是透过有形音声的作用与功能,在人类的知识范围里,已经有如上述许多的无知,更何况还有无形象可得的心声的神秘呢!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6-19 19:05
                  回复
                    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
                    意密,是东密与藏密身、口、意“三密”之一,同时也是密宗“三密”中最主要的一环。因为身体的内密与音声的妙密,都凭借意念(意识)而发挥作用。在佛学显教的经论中,无论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清静其意,空了意念(意识)的妄想为主旨。唯有密宗的修持方法,独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方法,它的确与各个宗派与大小乘的理论,迥然不同,此中奥妙也当然自有它密意的存在,实在需要深入寻探。
                    人类之所以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分野,也由此而别。情多想少,智力便低。情少想多,智力就高。思想愈高者,由于智力的升华而进入超人境界。情欲浓重者,由于智力的减退而堕落到动物的意识状态。思想和情欲,虽然话分两头,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它都凭借“意识”的功能,而发挥它的应用与效果。无论在大小乘佛学的范围,或是通俗世间的一切学识,对于知觉和感觉的关系,叫它是“心”、是“性”,或认为它是“心理”的作用等等,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也可以强调地说,都是“意识”作用同质的异名而已。
                    在人类的文化中,不论东方或西方,许多宗教和哲学,只要重视实际的修炼方法,都是依靠人类天赋本能的“意识”思想去做功夫,这是一致不易的原则,也是东西共通的事实。即如佛教大小乘各宗的修法,虽以达到“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为目的,但都是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守则,这是毫无疑问的。小乘道果的“偏空”,和大乘佛果的其空亦空而至于“毕竟空”的原理,其所谓“空”的境界,基本上也就是利用自己心意识的作用而使意识升华,犹如以楔子锲入无比空灵的领域,不依身、不依物,而住于不同凡俗的境界,然后勉强说明它的状况,叫它是“空”而已。因此,可知大小乘佛学和佛法所谓的“空”,也只是抽象地指出另一现象的不同观念。如果从密宗和唯识学的理论来说,无论是有境界的“空”(有余依的空),或是境界亦无的“空”(无余依的空),它都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大“有”。所谓“空”,只是意识达到平静的现象。所谓“不空”,便是意识平静的实体本来如是而已。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6-22 22:56
                    回复
                        意密与唯识
                      其次,大小乘佛学最大最高的课题,便是对于形而上本际的究竟,即“空”和“有”的认识,并不如一般哲学所探讨本际是“心”是“物”的争论。自释迦灭度以后,由印度佛学的“结集”开始,以至小乘佛学发生分宗分派之争,后期佛学转入大小乘之争以后,曼衍流变,便有“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之辩。由此传入中国的西藏之后,仍然还有“般若”的“空观”,与“唯识”的“胜义有”孰先孰后之争的存在。其中关于中国佛学的科判佛说经典的先后次序,姑且不论。例如有关密宗修法与佛学理论的依据来讲,无论东密与藏密,大体上都认为“唯识”的“胜义有”,才是释迦最后所出的究竟定论。换言之,佛说“般若”的“空观”,还只是一时之方便。由“真空”而再证“妙有”,才是最后的究竟。至于空非真实,有非实有,即空即有与非空非有等,双边对等互破而建立“中观”的理论,那都是净化对本际知见的理念问题,在此也暂且不谈。但因此可知密宗修法的理论依据,实以唯识学的体系作为基础,和达摩禅有同出而异名,目标一致而方法运用各别的微妙关系。
                      总之,大小乘的佛学,大体上,都以净化意念(意识)入手,最后达到无得无依归。因此必须空了心念,舍妄归真。而密宗的知见,依据“唯识”的“识变”理论,认为“空”与“有”的境界,也都是“唯识”的净与污的变化现象,而此心、意、识的究竟体相,“有”即是“幻”,“空”亦非“真”,而且即此意念,也便是心识的本体实际的妙密功能,所以只要直接去“转识成智”,便可“超凡入圣”,甚至便可“即身成佛”了。老实说,不但密宗理论的基本依据是如此,即如中国佛教所创立的净土宗之基本依据,也并不外于此例。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6-23 18:23
                      回复
                         有关心意识修法的粗浅说明
                        如果我们推开佛学的理论,但从现在通常易懂的方法来说明,首先便须了解我们这个现有的心、意、识的状况,也可以说先要明了这个“心波”的现状。便如一、二两图的表示。图一显示通常人心意识活动的状态。图二则为修习佛法人观察心意识波动的状态(A虚线表示“心体”,B波线表示“意念”,C波线中音的凹点表示“意静心空”)。
                        了解了这两图以后,便可知中国佛学,综合大小乘与显教、密教的理论,认为“全波是水”,“全水即波”的简要原理了。由此原理的推衍,便可知道密宗运用意念(意识)作观想的修法,与禅定“心一境性”修法的原则,以及般若空观的作用,完全不二。显教是以“波平境净”为教理的究竟;密宗是以“净化心波”为教理的极果。如果独以“波平境净”为究竟,偏之毫厘,便成一潭死水,再不能繁兴大用,而建立升华生生不已的功用。如果只认为“净化心波”,无妨起用为究竟,倘有丝毫偏差,习染于有,也会致于“动则易乱”之迷。因此藏密修法的系统,便有不同于东密之处,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作为密法的旨归。“生起次第”,以净化意念而繁兴幻有的大用。“圆满次第”,以止息心波为归真返噗的究竟。其实,这与天台的三种止观,“空、假、中”的修法次序,也只有是名异实同,理论的着眼点与修法入手的起点略有差别而已。归根究底,毕竟无异也。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6-24 20:28
                        回复
                            第九章 意识的神秘之研究
                               再论“意密”
                          “意密”,这是密宗的特有名称,无论“东密”或“藏密”,都是它列为三密之一的主要因素。这个名称的内涵,究竟是指人们的意念具有无上的神秘力量呢?还是说密宗利用意识作观想的修法,具有另外秘密的道理呢?倘使从一般修学密宗的习惯来说,提到意密,自然就会生起神秘恭敬的心理,不敢去碰它,也不敢去多想它。认为依照上师们的传法去作“观想”,就是“意密”的道理。至于意念的本质,是否具有神秘的功能?或者另有密意而叫它作“意密”?那都不去管它,只自根据密宗传统的习惯,而不敢多事研究。现在为了介绍密宗和西方神秘学的微妙关系,同时也因时代文化的观念不同,必须要剖析“意密”真正的内涵意义,因而改头换面,从一般世俗知识对于“意念”的认识说起,进而探索密宗的佛学内涵。这样不但容易了解“意密”的道理,而且对修学密宗的人,可能也有切实的帮助。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6-25 15:46
                          回复
                            与现代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的意识
                            意识、意念、意想、思想、思维、灵感、心灵、第六感等等的名称,在现代科学观念的分类方法上,和确定名词内涵的逻辑(orgic)观念上,应该各有各的定义,各有各的所属范围。如果从普通一般心理学的立场来说,所有这些名词,统而言之,都是心理作用的不同观念,同为心理上主要作用的一种功能而已。我们都知道从现代的机械心理学,和唯物思想——物质和物理的实验结果的生理学与医学来讲,由身体感官对外界事物所反应的知觉和思维作用,便叫做意识。但从现代机械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这种心理所产生的意识状态,都由机械式的反应习惯所构成,如果离开生理感觉上的反应作用以外,就没有一个超越生理、超越特质作用的意识和精神。就以精神这个名词本身来讲,它也只是生理机能的抽象名称而已,同神经和内分泌(Endocrine)等等的总和,而得名。这便是现代科学对于意识的认识和定义,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精神学等等的综合观念,可以说也都是偏向于唯物思想的路线的。也许明天科学的发现又有进步而不止于此,那又另当别论了。由于这些理论观念作基础,反观有关宗教和神秘学的信念,都可以说是精神变态,或心理变态,自然而然就不受重视了。甚至,认为哲学上的唯心思想,也只是心理作用上一种不同的观念而已,并无真实的证据可言。直到现在,举世滔滔,一般的科学立场,无论是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大体上都是倾向于这种思想和理论的。只有笃信宗教和神秘学的人,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固守一隅。
                            此外,正在世界科学暗潮中新兴的一门学科——灵魂学,它的基本信念,绝对是超越唯物思想的。可是灵魂存在的理论和信念,也正想利用许多科学的方法来求证明,并未完全确定。而且灵魂的存在,它与意识究竟有什么关系?目前,一般研究灵魂学者,还没有注意及此。因此灵魂学的研究,在现代的科学观念中,它同神秘学一样还都是科学的外围科学,并没有被纯粹的科学研究所接受。
                            我们现在既由意密的开端而牵涉到现代心理学等的认识,就必须把密宗所依据的佛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首先作一番介绍。无论东密与藏密,它的基本学理依据,就是印度后期佛教的唯识学。所以过去在西藏修学密宗的严格规定,必须先要花十多年的时间,研究精通了大小乘全部佛学以后,才能正式修习密法。
                            有人认为佛教的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学心理学,这个观念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唯识学虽然是从心理的体验开始入手,但它的终极理论,却是透过人们的心理现状而笼罩身心一体,进入心物一元的形而上的本体论。它与发展到现代为止的心理学,大有相互径庭之处,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从唯识学的观点来说,现代的心理学仅能了解“第六意识”的正反两面作用,至于作为人我生命中枢的“第七识”,以及能为宇宙万有自主的“第八识”,也就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根据的“阿赖耶识”,绝非现代心理学所能认识了解的。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6-27 00:3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建立在唯识学上的意密
                              唯识学所谓的识,依一般传统观念的解释,它是具有“识别”的作用。其实,这也只是从名词上所作的注解。如果真实了解全部唯识学的道理,它之所以称谓“识”者,是有别于一般“唯心”的笼统观念。因为它的基本功能,便自具备有造作“意识”的分别作用;同时又具备与物质感应的触觉,而构成心理状态的感受,以及生起粗浅浮动的思想作用,和静止清寂的思维等功能。
                              因此,它指出一般所谓的生理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口舌以及整个的身体,都各自具有各别对外界反应接触的识别作用,而以“前五识”称之。也可以说,在生理感官的本身上,还没有与“第六意识”配合而生起作用时,这种“前五识”的本身,它本自具有反应事物的鉴觉功能。它是造作“意识”分别的先驱,同时也自具有感受的连带功能。例如一个人碰到特别的遭遇,心理有所专注时,虽然他的眼睛面对事物,耳朵听到周围的声音,但却不会像平时一样,由于声色的反应而立刻引发心理“意识”的思维分别作用。虽然当时他对现实在前的声色,是有反应感受的,但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没有像平时一样,立刻和“意识”作用配合起来,而对境思维分别,引起情绪上的种种变化。因此,也可了解当一个人在刚刚死亡的刹那间,其时“意识”的作用丧失,而将生理官能某一部分另加移殖,仍然会有延续复活的生命功能,便是这个原因。
                              “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用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八识”。一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用,都受它的支配左右。它也相当于现代公司组织的总经理,上面接受董事会(第八识)和常务董事(第七识)的决策,下面指导督促“前五识”达成各种业务。一个婴儿的入胎之初,和生下来成为婴儿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在,但并未成长而发生作用。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而且愈老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心理形态的一种力量——“业力”。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如果进入睡梦的时候,它就发起“意识”反面的潜在功能,不需“前五识”的现场工作,只凭借“前五识”原本收集的资料,就可生起“独立”的潜在作用。因此,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又叫做“独头意识”。这种“独影意识”的作用,可以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作梦时。(二)神经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所以从唯识学的立场来看,现代心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又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用。
                              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人,它只是活人的一个账房总管而已。它的后台老板,便是“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这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一般人叫它作“我执”,或“具生我执”,也并无太不妥当之处。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例如一个人天生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生命俱来而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用。它既不是纯粹“心理”的,也不是纯粹“生理”的,它与生来的身心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知当某一个在清醒的时候,在“意识”理智上,明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坏或不好,要想立刻改变自己,却往往不可能而失败。这个作为“意识”之根的“第七识”,便是人之所以为“我”,也是“我”的真正的“意”根,佛学所谓生命的“业力”,也便是由它而呈现其显著的作用。
                              但是,“第七识”还是连根的分支,譬如一丛蔓草,它只是原始丛中连根分支的一脉而已。它的真正的主人翁,就是“第八识”,唯识学称它为“阿赖耶识”,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多,暂时不去详讲。总之,它是心物一元,宇宙万有同根的一本。它是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混合的同一渊源。宇宙万有由此而出生,也还灭而归化于它。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生灭不停”无止尽的仓库。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6-28 0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