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自动化学院前身是自动化系,于2000年7月成立,2008年更名为自动化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7人,专任教师47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43人,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5人。现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三个本科专业。设有自动化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系、基础理论教研室和一个自动化学院实验中心。
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1个,涵盖5个二级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突防技术与防御系统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1个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研究生161人。其中,“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培育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为国防特色学科。学院现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辽宁省飞行器测试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及辽宁省先进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项目70余项。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200余篇。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中航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具有辽宁省精品课1门。
自动化学院现有办公室和实验室面积近1300平方米,设有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自控原理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光电传感器实验室、电机与控制系统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现代控制技术综合实验室、导弹与总体结构实验室、飞行器半实物仿真实验室、飞行控制实验室、生物特征与模式识别实验室,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优良的实验条件。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教风严谨、学风踏实,在各项教学环节中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联系,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注意硬件与软件并重。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和科技活动,先后承办和参与多项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省级特等奖以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东北赛区一等、二等和三等奖等多项,并成功举办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翔远杯”智能车拉力赛等赛事。
自动化学院前身是自动化系,于2000年7月成立,2008年更名为自动化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7人,专任教师47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43人,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5人。现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三个本科专业。设有自动化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系、基础理论教研室和一个自动化学院实验中心。
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1个,涵盖5个二级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突防技术与防御系统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1个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研究生161人。其中,“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培育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为国防特色学科。学院现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辽宁省飞行器测试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及辽宁省先进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项目70余项。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200余篇。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中航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具有辽宁省精品课1门。
自动化学院现有办公室和实验室面积近1300平方米,设有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自控原理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光电传感器实验室、电机与控制系统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现代控制技术综合实验室、导弹与总体结构实验室、飞行器半实物仿真实验室、飞行控制实验室、生物特征与模式识别实验室,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优良的实验条件。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教风严谨、学风踏实,在各项教学环节中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联系,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注意硬件与软件并重。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和科技活动,先后承办和参与多项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省级特等奖以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东北赛区一等、二等和三等奖等多项,并成功举办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翔远杯”智能车拉力赛等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