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军?
唐德宗最臭名昭著的一点,就是让宦官成为神策军长官,从此以后,据说大唐就被宦官控制了。其实,宦官、太监,在史书中声名狼藉,无非是他们缺乏话语权的结果。历史上喜欢宦官的皇帝多了去了,绝不是德宗一个,难道说他们都是**吗?司马光对此的解释是,皇帝从小和太监一起长大,建立了亲密关系,所以容易被他们蒙骗:
臣光曰:宦官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盖以出入宫禁,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
这种说法咋一听非常有道理,但仔细一读史书,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西汉宣帝刘病己,是被张贺带大的。张贺虽然是太监,但他是半路出道的。弟弟是右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张安世,爸爸是酷吏张汤,标准的高官家庭。只不过卷入了巫蛊之祸,被汉武帝割了丁丁。他从小就给宣帝进行正统儒家教育,你总不能说他迷惑宣帝吧?
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时掖庭令张贺尝事戾太子,思顾旧恩,哀曾孙,奉养甚谨,以私钱供给教 书。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曾孙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宣帝在历史上的形象非常英明神武,高层底层三教九流都接触过,他有那么好骗吗?但宣帝就是大力重用弘恭、石显两个宦官,让他们掌管机要。正义耿直的大臣盖宽饶好心劝他,结果被逼死了。
时上方用刑法,任中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微,儒术不行,以刑馀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引《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孙,官以传贤圣。”书奏,上以为宽饶怨谤,下其书中二千石……九月,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宣帝的儿子元帝,最大的特点是“仁柔好儒”,上任后改了宣帝很多制度,唯独在重用宦官这点上,坚决和老爸保持一致。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五代时期,沙陀人李克用就更不是从小和太监一起长大的了,然而他死后却把儿子李存勖托付给了没丁丁的张承业。李存勖成为后唐皇帝后,更是要恢复中晚唐传统,让宦官权倾中外。
唐德宗最臭名昭著的一点,就是让宦官成为神策军长官,从此以后,据说大唐就被宦官控制了。其实,宦官、太监,在史书中声名狼藉,无非是他们缺乏话语权的结果。历史上喜欢宦官的皇帝多了去了,绝不是德宗一个,难道说他们都是**吗?司马光对此的解释是,皇帝从小和太监一起长大,建立了亲密关系,所以容易被他们蒙骗:
臣光曰:宦官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盖以出入宫禁,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
这种说法咋一听非常有道理,但仔细一读史书,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西汉宣帝刘病己,是被张贺带大的。张贺虽然是太监,但他是半路出道的。弟弟是右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张安世,爸爸是酷吏张汤,标准的高官家庭。只不过卷入了巫蛊之祸,被汉武帝割了丁丁。他从小就给宣帝进行正统儒家教育,你总不能说他迷惑宣帝吧?
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时掖庭令张贺尝事戾太子,思顾旧恩,哀曾孙,奉养甚谨,以私钱供给教 书。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曾孙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宣帝在历史上的形象非常英明神武,高层底层三教九流都接触过,他有那么好骗吗?但宣帝就是大力重用弘恭、石显两个宦官,让他们掌管机要。正义耿直的大臣盖宽饶好心劝他,结果被逼死了。
时上方用刑法,任中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微,儒术不行,以刑馀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引《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孙,官以传贤圣。”书奏,上以为宽饶怨谤,下其书中二千石……九月,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宣帝的儿子元帝,最大的特点是“仁柔好儒”,上任后改了宣帝很多制度,唯独在重用宦官这点上,坚决和老爸保持一致。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五代时期,沙陀人李克用就更不是从小和太监一起长大的了,然而他死后却把儿子李存勖托付给了没丁丁的张承业。李存勖成为后唐皇帝后,更是要恢复中晚唐传统,让宦官权倾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