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吧 关注:172贴子:10,500
  • 5回复贴,共1

【转载】 关于德宗爱宦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文讲的极其有道理。


IP属地:江苏1楼2019-06-10 19:19回复
    煌煌天汉、一支叫拉拉的猫、城北之徐公.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神策军?
    唐德宗最臭名昭著的一点,就是让宦官成为神策军长官,从此以后,据说大唐就被宦官控制了。其实,宦官、太监,在史书中声名狼藉,无非是他们缺乏话语权的结果。历史上喜欢宦官的皇帝多了去了,绝不是德宗一个,难道说他们都是**吗?司马光对此的解释是,皇帝从小和太监一起长大,建立了亲密关系,所以容易被他们蒙骗:
    臣光曰:宦官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盖以出入宫禁,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
    这种说法咋一听非常有道理,但仔细一读史书,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西汉宣帝刘病己,是被张贺带大的。张贺虽然是太监,但他是半路出道的。弟弟是右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张安世,爸爸是酷吏张汤,标准的高官家庭。只不过卷入了巫蛊之祸,被汉武帝割了丁丁。他从小就给宣帝进行正统儒家教育,你总不能说他迷惑宣帝吧?
    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时掖庭令张贺尝事戾太子,思顾旧恩,哀曾孙,奉养甚谨,以私钱供给教 书。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曾孙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宣帝在历史上的形象非常英明神武,高层底层三教九流都接触过,他有那么好骗吗?但宣帝就是大力重用弘恭、石显两个宦官,让他们掌管机要。正义耿直的大臣盖宽饶好心劝他,结果被逼死了。
    时上方用刑法,任中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微,儒术不行,以刑馀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引《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孙,官以传贤圣。”书奏,上以为宽饶怨谤,下其书中二千石……九月,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宣帝的儿子元帝,最大的特点是“仁柔好儒”,上任后改了宣帝很多制度,唯独在重用宦官这点上,坚决和老爸保持一致。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五代时期,沙陀人李克用就更不是从小和太监一起长大的了,然而他死后却把儿子李存勖托付给了没丁丁的张承业。李存勖成为后唐皇帝后,更是要恢复中晚唐传统,让宦官权倾中外。


    IP属地:江苏2楼2019-06-10 19:21
    回复
      内诸司使,自天祐以来以士人代之,至是复用宦者,浸干政事。既而复置诸道监军,节度使出征或留阙下,军府之政皆监军决之,陵忽主帅,怙势争权,由是籓镇皆愤怒。
      显然,宣帝父子、李克用父子对宦官的爱,是司马光的理论不能解释的。皇帝重用宦官,是因为宦官比起其他人,对皇权的依附更深,更靠得住。
      汉元帝重用宦官的原因,史书上已经说得很靠谱了:“中人无外党”。这种生理残疾、臭名昭著的势力,只能紧紧依附皇权。一旦被皇权抛弃,宦官马上就屁也不是了,所以皇帝重用他们是最放心的。
      西汉宣帝元帝,都是用外戚、宦官两股势力来压制朝堂上的儒家“清流”。汉成帝继位后,天真地灭了宦官,从此只用外戚一股势力对抗清流。结果,外戚王家出了个王莽,比清流还清流,比名士还名士,西汉皇帝只能把位置让给他了。我们想象一下,如果皇帝用太监对抗清流,会出现一个人格魅力强大的太监,获得儒家名士的青睐吗?你这不是开玩笑嘛?哪个清流不知道太监就是邪恶变态的代名词?太监想和名士靠近乎,名士躲都来不及呢!
      东汉吸取了教训,一直是外戚宦官轮流执政。不管东汉党人怎么非议太监,都不可否认太监在维护皇权方面的贡献。每当外戚势力膨胀,对皇帝产生威胁时,皇帝就会找太监帮忙反杀。第一个这样做的就是东汉和帝。
      时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及宪兄弟图作不轨,众遂首谋诛之,以功迁大长秋。策勋班赏,每辞多受少。由是常与议事。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正是因为和帝是东汉第一个用宦官夺权的皇帝,他在史书上饱受非议。尽管在任期间,东汉蓬勃向上发展,蔡伦改进造纸,班超西域扬名,可后人一谈起汉和帝,大多摇头叹息道:
      “宦官专权就是从他开始!”
      很多人可能觉得,即使宦官可靠,但他们个个邪恶变态,清流名士们大多仁德正义,皇帝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位置稳不稳,还要考虑天下的百姓啊!其实,这是因为清流掌握话语权的结果。
      我并不否认当权的太监贪污受贿,并纵容亲朋好友鱼肉百姓,但那些所谓的名士清流呢?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看见他们家财万贯,我们觉得这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结果;看见他们四世三公、世吏两千石,我们觉得这是人家血统高贵,家教杰出的结果。
      实际上,在皇帝眼里,“清流”“浊流”都是一丘之貉罢了。
      汉灵帝继位后,窦武、陈蕃要带兵“清君侧”,杀光邪恶的太监。结果王甫大声质问陈蕃:窦武有什么功劳,一门三侯,家产上亿,还让宫女伺候他?你们口中的人臣模范就这德性,你好意思说我们太监是贼?


      IP属地:江苏3楼2019-06-10 19:23
      回复
        王甫时出,与蕃相迕,适闻其言,而让蕃曰:“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门三侯?又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燕,旬月之闲,赀财亿计。
        大臣若此,是为道邪?公为栋梁,枉桡阿党,复焉求贼!”遂令收蕃。
        唐德宗刚继位,非常天真地亲近士人,排斥宦官,结果很快就发现,宦官贪赃枉法,士人也***一丘之貉!
        上初即位,疏斥宦官,亲任朝士,而张涉以儒学入侍,薛邕以文雅登朝,继以赃败。宦官武将得以借口,曰:“南牙文臣赃动至巨万,而谓**浊乱天下,岂非期罔邪!”于是上心始疑,不知所倚杖矣。
        张涉、薛邕都是文质彬彬的儒士,贪污起来动不动就是巨万。那些邪恶的太监和他们相比,好像也就半斤八两啊!一切就如当年张让所说:
        “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奉天之难结束后,德宗在796年6月正式把左右神策、左右神威四支禁军交给宦官统领,从此拉开了中晚唐宦官政治的序幕。
        六月,乙丑,以监句当左神策窦文场、监句当右神策霍仙鸣皆为护军中尉,监左神威军使张尚进、监右神威军使焦希望皆为中护军。
        很多人又会说了,汉朝明朝皇帝重用太监,只是让太监当狗奴才,从来没把兵权交给太监啊!德宗这样玩,搞得唐朝太监能随便废立皇帝,难道不是过火了吗?
        首先,唐朝太监虽然掌管神策军,但绝对没到随便更换皇帝的地步。
        第二,从安史之乱一直到五代十国,这两百多年是什么时代?是武人崛起的时代,是兵强马壮者大爷的时代。皇帝要重用宦官,就必须让宦官有军队在手。否则这帮没丁丁的去藩镇当监军,估计连大气都不敢喘。不信看这一段。
        二月,丁丑,宣武节度使董晋薨。乙酉,以其行军司马陆长源为节度使。长源性刻急。恃才傲物。判官孟叔度,轻佻淫纵,好慢侮将士,军中皆恶之。董晋薨,长源知留后,扬言曰:“将士弛慢日久,当以法齐之耳!”众皆惧。或劝之发财以劳军,长源曰:“我岂效河北贼,以钱买健儿求节钺邪!”故事,主帅薨,给军士布以制服,长源命给其直。叔度高盐直,下布直,人不过得盐三二斤。军中怨怒,长源亦不为之备。是日,军士作乱,杀长源、叔度,脔食之,立尽。监军俱文珍以宋州刺史刘逸准久为宣武大将,得众心,密书召之。逸准引兵径入汴州,乱众乃定。
        799年2月,宣武节度使董晋死了,陆长源成为预备节度使(留后)。他决定好好整顿军纪,不去讨好底下的骄兵。结果将士们一怒,就把他和判官孟叔度两个“脔食”了,也就是传说中的“生吞活剥”。这帮骄兵悍将多猛,大家应该有感觉了吧。但他们敢生吞留后、判官,却不敢动宦官监军俱文珍。董晋的前任李万荣病重,宣武镇的骄兵就要拥立他儿子李乃作乱,正是俱文珍联合邓惟恭稳住了局势,把李乃擒拿,董晋才能上任。这次又是俱文珍站了出来。这个没丁丁的为啥总能在这些骄兵中安坐呢?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亲兵啊!
        刘贞亮,本俱氏,名文珍,冒所养宦父,故改焉。性忠强,识义理。平凉之盟,在浑瑊军中,会虏变,被执且西,俄而得归。出监宣武军,自置亲兵千人。贞元末,宦人领兵附顺者益众。


        IP属地:江苏4楼2019-06-10 19:23
        回复
          第三,还是我之前提过的,禁军交到宦官手里最让皇帝放心。泾原兵变时,德宗跑到奉天,长安城中最受士兵拥戴的人是朱泚,于是乱兵们直接拥立朱泚当了皇帝。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朱泚是个没丁丁的太监,乱兵们还能拥立他当皇帝吗?答案不是很明显吗?丁丁都没了的“变态”们,除了紧靠皇帝,还有别的出路吗?
          德宗让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掌管神策军后,不但京城禁军听他们的,很多藩镇的官员也出自他俩门下。还有边疆的将士为了神策军的优厚待遇,也从名义上归他俩管理。
          是时窦、霍势倾中外,籓镇将帅多出神策军、台省清要亦有出其门者矣。时禁军戍边者,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中尉,其军遂至十五万人。
          不客气的说,他俩就是内外军队中最有威望的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再有乱兵冲进长安,最好的结果就是找两位公公合作,和大唐皇帝谈判,绝不会有拥立太监上位的想法。
          德宗死后,顺宗继位。王叔文准备剥夺太监的军权,结果失败了。很多人都以为王叔文是正面人物,大大的忠臣,甚至认为他如果成功了,邪恶的太监就完蛋了,唐朝就中兴了。实际上,在《资治通鉴》中王叔文是标准的反角。他不但得罪了太监,还得罪了前朝很多重臣,比如贾耽、高郢、郑珣瑜、杜黄裳等,甚至藩镇节度使也不爽他。
          癸丑,韦皋上表,以为:“陛下哀毁成疾,重劳万机,故久而未安,请权令皇太子亲监庶政,俟皇躬痊愈,复归春宫。臣位兼将相,今之所陈,乃其职分。”又上太子笺,以为远法高宗,亮阴不言,委政臣下,而所付非人。王叔文、王伾、李忠言之徒,辄当重任,赏罚纵情,堕纪紊纲。散府库之积以赂权门。树置心腹,遍于贵位;潜结左右,忧在萧墙。窃恐倾太宗盛业,危殿下家邦,愿殿下即日奏闻,斥遂群小,使政出人主,则四方获安。”皋自恃重臣,远处西蜀,度王叔文不能动摇,遂极言其奸。俄而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笺表继至,意与皋同,中外皆倚以为援,而邪党震惧。
          西川节度使韦皋就大呼:王叔文一党都是奸邪,趁着皇帝重病把持朝政。我支持太子上位,灭了他们。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纷纷点赞。所以,大太监俱文珍拥立宪宗上位,废了”二王八司马“,完全是众望所归。被太监拥立的唐宪宗,不但没有让大唐玩完,反而迎来了”元和中兴“。
          宪宗在征讨淮西吴元济前,进一步加强了宦官对禁军的控制。
          元和二年,省神武军。明年,又废左右神威军,合为一,曰“天威军”。八年,废天威军,以其兵骑分隶左右神策军。
          神策军并不是唯一的禁军,德宗时期有惟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军,其中神策、神威归宦官管理。宪宗废除了神武军,把神威并入神策军,宦官的军权更集中了。
          903年,朱温进入长安大肆屠杀了宦官。随着这股势力的灭亡,大唐的丧钟也敲响了。


          IP属地:江苏5楼2019-06-10 19:2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6-12 2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