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位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这里美食丰富,在一个地处塞外,历史上一直处于半游牧民族状态的多民族融合之地,渐渐地产生了羊杂这一食品,在大同的传统食品中,羊杂最为古老。
论起吃羊肉的习惯,有些地方的人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山西大同人吃完羊肉后,会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故称“羊杂割”。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据说 ,大同人吃羊杂始于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山西曲沃县。 曲沃名医许国桢的母亲韩氏善主厨,随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发现其味甚美。 她听说母庄圣太后染疾,遂敬献一份请太后品尝。太后吃罢,浑身大汗淋漓,顿觉神清气爽,就此病愈,当即赐名这种吃食为 “ 羊杂割 ” 。
《宋书》载,一个叫修之的人擅烹羊杂割汤,献给太武帝拓跋焘(音“桃”),拓跋焘赞之绝味,封修之以太令官,直到光禄大夫、南郡公。这事发生在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
大同地处塞外,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半游牧民族地区,养羊者众,因而不缺羊下水。所以,做羊杂、吃羊杂的有备条件,这种美食一直伴随着大同人的生活。
据经历过民国的老年人讲,他们记忆中的羊杂,是要加白菜之类的东西的。这样的羊杂不腻,而且还能冲淡羊膻味。只是到了解放后,大同的羊杂开始加土豆粉条之类的东西,做法简单了许多,吃法多配以“黄糕”以及莜面等佐食。有荤有素,色泽红亮,油而不腻,质醇味美,具有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但凡是外地人来到大同都会品尝一碗又辣又香的羊杂粉汤,才觉不虚此行。
土豆进入中国也只是百余年的历史,可见古时的羊杂就是我们所说的纯羊杂,其包括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肠等杂碎,而其味则更纯,调料主要以油、盐、葱、姜、蒜、胡椒为主,当时大同地区没有辣椒种植的记载,其辣是来自胡椒的香辣。
大同的“羊杂割”有多好吃,只有大同当地人才知道。它并没有像大同的刀削面一样名声在外,但却是大同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
羊杂在大同也是分好几种吃法,有全羊杂,就是通常讲得北路羊杂割,一般是一锅都是羊下水(内脏)加有辣椒,油料等配料做成。还有由羊血和大同特有的粉条组成的,还有就是全羊杂里加粉条的。一般在大同羊杂作为早饭和晚饭的居多,在街边地摊,喝上一碗辣油汤的羊杂,既驱寒,又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