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30日漏签0天
石炭井吧 关注:3,025贴子:12,977
  • 看贴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石炭井吧
>0< 加载中...

从地窑到楼房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万吉晨寄尘
  • 紅光街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从地窑到楼房
-----我在石炭井时的住房
我是在1966年5月1日来到石炭井的,天气咋暖还寒,有点不太适应,不仅觉得凉,而且感到干。我们是从河南漯河招工招来的“亦工衣农”。当时光河南来的就有一两千人,我们漯河市是80人,男的45人,女的35人。我们一个公社就有12个人,在家都认识,来宁夏也相互来往,很是亲密。我们一行人随着大队从二矿下的火车,看到选煤楼觉得很稀罕,好像看风景一般欣赏着,还看到一些刚刚上井的煤矿工人,一个个活像黑鬼。我们12人私下里议论,可不要干这种活。随后,我们被领到矿务局那最繁华的街,就是所谓的“新华街”,名字一点也不掉分。心理上也有些平和快活。
在矿务局的北面,有几栋房子,当时也是最好的,我想,难道叫我们住在这里?这还差不多。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位黑黑的矮矮的麻麻脸的老头,背着一大捆麦草走进一栋房中,接着又背了一捆,整整背了一个上午。后来知道那老头姓姜,还是一位领导。为什么这里的领导是这个样子的哪?是好是坏,我心里还不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我们12个男子被分配到一间房子中,进入到房中才知道“想象挺丰满,现实很骨感”。还有8个固原的,20个人一间房。上下铺,下铺没有床,只有麦草;上铺也就一块木板。漯河人的被褥就铺在麦草上。我的动作慢了点,被挤压在客厅后的只能躺一个人的卫生间。卫生间是不能使用的,大小便都得出去到一栋房子的尽头去,来回都是很费时间。20个人的活动场地就在不足10平方的客厅。想一想,20个大小伙子,每天很晚才能休息。夜里爱上厕所的人,更是休息有限了。刚来那会儿,我们是修铁路,很累,但都是年轻人在一起,日子还算快活。没想到住房出现了状况,打破了原来的程序。
有一天我们回家,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四五个孩子在房里,客厅都打了地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从东北调来支援西北的旷工带着家属,一时间住处安排不过来,就靠“抢”了。谁抢着算谁的。抢我们房子的老哥姓陈,他不出面,只靠老婆孩子与我们“交战”。这一下,我们是绝不会站上风的,你喊,他们更喊;你骂,他们哭。熬过了两三天,都不喊不叫不骂了。我们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叔叔了。
我住的卫生间,虽然不好听,但还安静。觉得别扭的是,在孩子们中,有一个大姑娘,也有十七八岁。睡觉的时候,她自然睡在里边,而仅与我隔着一砖墙。两个人的头却是可以看到的,有时候不注意两人就转个脸对脸。她瞪着我,我瞪着她。瞪了一会又觉得无聊,于是翻身,可又不能瞬间入睡,也是一种苦恼。
后来,固原的人走了,就剩下我们漯河的12个人,与陈家一家也处和谐了,老陈也出面了,我们的领导也琢磨着找地方搬家。搬家是有指望了,但是我们的工作必须是下井当旷工。由于第一印象不好,我们一致表示,坚决不干。僵持了一个星期,当时的领导有军代表王金良、沈元国,矿务局领导有梁振、张玺书、田文锦、牛翔等都出面做思想工作,那时候我们虽然是亦工衣农,有5年合同,干好了可以继续当工人,干不好或许就回家。我们是不怕回家的,所以犟得很。领导终于妥协,同意我们不下井,给我们调到加工场(即是给井下供应坑木的装卸工作),于是,我们也同意了调动,也与陈家分开了。不过有时候我们还过来看他们,仿佛亲近的熟人一样。况且对面有一家人是我的老乡,也顺便看看他。
到了加工场,我们有了职工宿舍,但拥挤,条件也不好,而附近有许多自建房,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地方居住。我们12个人的小集体也散了,不能住在一个地方。我认识一个老工人,他住在塌陷区自己建的房子里。他邀请我过去和他共同居住,我也邀请另一个朋友,于是,我们三人同住。房子的面积是大了,可总能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令鼻子很不舒服,不久,我的呼吸道出了问题,在晚上出来解手的时候,还常常会看到鬼火似的东西,由于我家在农村,迷信心理很重,虽然知道这火是煤山的自燃,但还是心有余悸,就谢绝了那老工人的好意,搬出了那个塌陷区。好在不久那里就塌陷了,没有伤着人。
当时我们都是装卸工,吃粮52·5斤,吃的够;工资是42元,扣除3元的公积金,到手的钱是39元。吃饭要20元,剩下的就是生活费了,一个月下来几乎吃光花净。
在装卸队周边,有一些自建的地窑。地窑,就是地下窑洞,也叫“地坑窑”、“天井窑”、“地阴坑”,为窑洞式住房的一种样式,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 ,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
在矿区,地窑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儿。随便选择一个地方,避开洼地、路地,选择向阳方向,挖出一个大坑,在坑的上方摆上原木充当房廪,然后再铺上苇席之类的东西,再加上一层油毛毡,在油毛毡上抹上泥巴,就可以住了。当然,这些材料都是来源于矿区,没有人花钱买,也没有地方买。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地窑,住着却也冬暖夏凉,不过冬天千万小心的是防煤气中毒,年年都有因为煤气中毒而死亡的。我都中过两次煤毒,好在不重,只是担心而已。再者是怕风,西北刮起大风,山摇地动,几乎要把人埋葬似的。有一次大风天,我躲在地窑里,正在欲睡不睡之际,猛然间感到地窑顶上有万马奔腾山崩地裂之势,似有万鼓擂起,摧枯拉朽。我惊魂未定,正不知所措,房顶要塌了似的,一条怪物的腿伸了下来。我吓得浑身发抖。就在此刻,那怪物的腿又从另一个地方伸进来,一会儿,房顶被捣出几个大洞来。随之而来的风沙直往下灌,我躲无处躲,逃无处逃,只得用被单子蒙住头脸。这时候我突然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我觉得处在一个很危险的境地。好不容易熬到天明,想出去竟然门也打不开,原来沙子把门堵死了。直到有同事来帮我,我才逃离这个几乎把我埋葬的坟墓。等我把晚上的经历告诉了那朋友,他哈哈大笑说,什么怪物,是几头驴子被吹到你的房顶,正在那里聚会哪,我也不由地大笑起来。
后来,我的工作有了变动,从装卸工到木工到宣传干事到教师,最得意的是在干校,我一人就住两间大房,不过那是在农业指挥部农场。调到矿务局一中,境遇又变了。虽然可以得到与人合住的宿舍,但为了安静,我只得自己找房。我在前文说过,我曾住过矿务局最好的宿舍(虽然是几十个人同住,在外边看还是很风光的)。也就在此对面,有一个三角地带,我和熟悉的朋友都戏称它为“珍宝岛”。左侧是通往代客方向的,右侧是通往三矿方向的,北侧是环绕道路。三条路把珍宝岛围在中间。这中间有两户人家,一家姓杨,一家姓许。我和老杨是老乡,就在我调往一中的时候,他却调到了农场,于是,他的家就让给了我,我意外获得了一个独门独院。在这里确实宽绰,但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声不绝于耳,加上地处上下坡地段,声音更是觉得可怕。好在闹中取静,经过了一段时间,我竟然对外界的声音麻木了,甚至感到听不见了。心理上得到安静,也就感到了幸福。可是,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儿。
我那个姓徐的邻居也是个木工,人也很老实,和我为临,互不相扰。那年春节,有一个人给老徐送一幅对联,当时他不在家,就交给我,叫我转交给他。我也没有在意,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他不识字,就贴在了大门两边。有人告诉他,说字是好字,内容很不吉利。于是,他就把我喊过去问。我到他门前一看,也傻了。原来对子写的是:秋风鹤唳,夜月鹃啼;独剪西窗,梅残东阁。这分明是一个挽女联。是谁想咒老徐的女儿早死?我对老徐说,这对联是不太好,一般人还不理解,不行就换一个吧。我还自报奋勇的说,我给你重写一幅吧。于是就写了一幅:上联:高居宝地财兴旺;下联: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心想事成。我读给他听,他也欢天喜地。没有想到,事情麻烦了,老徐只记得那“宝地”二字了。总想占据我的地方,还不断叫人来骚扰我,有时候来串门,一串就是半天,一坐就是半夜。我得看书、得备课、得批改作业、得会朋友。哪给我一点闲空?看来这个地方我是住不了啦。何况我要准备结婚了,必须有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房子才行。
于是,一中在工程处给我找了一间房子,因为房产属于一中。那一间房子很不容易,面临大路,路高过我的窗台,外边看,还像地窑,但它是房子,虽然房中千疮百孔,它的确是一间正规的房子。为了修补这千疮百孔,我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结婚时候,在家摆了两桌,竟然有几个朋友在门前的大路上转悠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我。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大路下坡处的房子里会有他们要找的人。这大约有10平方的空间里,住过三代人。我母亲为了照顾我的孩子,从老家来了,我妻子坐月子,我没有地方住了,就在招待所里住了一个月。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做了一张床,才挤挤住着。好在一家亲人,倒好亲热。
后来,二中要办高中班,要把我借过去,并且答应给一套房子。我没想到房子还能论“套”,在我的生活阅历中还是个新奇的字眼。果然,我到二中之后,迁居到校园中的一个二层小楼中。独门独院,楼上楼下。心里惬意得很。因为不出校园就可以到家,因为不走远路就可以上班,想想就很美。可以说这是因为石炭井的不断发展才有我住房条件的提高。开始建石炭井的时候,仅仅有一所小学,后来发展有了中学,有了高中。而不仅一所高中,而是有了两所。可惜的是,我把高中两个班从高一教到高三,完整地送走了一届学生。高中暂时又停办了,我又回到了一中,在二中住,到一中上班来回好几里路,很是不方便,于是又要为了房子问题费心思了。
赶巧,一中新建了一栋楼,我自然有申请住房的先决条件。于是,很顺利的要到一套三层的房子。也就在一中的对面,在教学楼上可以看到家属楼,家属楼也可以看到教学楼。我真的没有想到我还连续两次住上新房。
我从1966年到石炭井,1972年离开,1978年又返回,1990年再离开,前后19年。总的来说,我的住房逐渐变好,从地窑到楼房,不管是什么样子的住房,在我心里都难以忘怀,后来,由于我妻子调到大武口设计院工作,我也不得不离开石炭井,好在我没有离开教师队伍,又到石炭井矿务局三中教书了。我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踏上三尺讲台,一干就是27年。有14个年头都是教高三年级,以每年两个班100人计算,弟子也有一千多人了。想到这里,心甚欣慰。每当感触到那一个个充满渴求知识的目光起,我便有了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也曾想:在还没登上讲台之前,请先学会爱。正如作家冰心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故而,当教师成为了我的终生职业。至于我在大武口三中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篇文字中就不说了吧。


  • 贴吧用户_5AR82SU
  • 西山路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人才


2025-05-30 02:19:43
广告
  • 南宁顺风顺水
  • 西山路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万老师,万吉忠是您弟弟吗


  • 红袖添衣666
  • 西山路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楼主认识梁振?他是我至亲的亲人。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石炭井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