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大学吧 关注:62贴子:48
  • 4回复贴,共1

【专业课】复习经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专业课很重要,这从考研所占分值比例中可看出,文科类的专业课至少是半壁江山。关于专业课的复习方法根据历年前辈们的经验整理出了一份比较详细和合理的计划,对于专业课备考还是比较科学,有帮助的,同学们可参考:
第一轮
把指定书目大概通读一遍,熟悉其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这部分主要是6月份之前做。在通览参考书的同时可以扩展一下知识面,这对于加深理解和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有帮助。
第二轮
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笔记,按照书本上的结构体系把知识点一一总结。这一轮从暑假开始。在总结笔记时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一是把往年的考题在笔记中标明,二是把扩展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也补充到对应章节中,这样总结出来的笔记不仅是书本内容的精华版,还是试题库和知识的延伸版,这个阶段的工作做扎实了,对于以后的复习会非常有利。
第三轮
把笔记概括成纲目,即每章用一个简明的网络描绘出来。这其实是整理笔记框架的过程,框架整理出后对整体知识有了个宏观把握,每看到一个标题就会立刻联想出一串内容。这轮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仍然要用心,要自己动手动脑,不能简单地把书目照搬。
第四轮
对照整理出来的框架回归笔记。前三轮复习其实是把书本从厚到薄的过程,而后两轮则相反,是要把简化了的东西重新充实起来,看着章节的目录背框架,把框架背过之后按照框架背笔记,要仔细回忆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最佳的效果是在脑海里有笔记每一页的模样。这是一个十分艰难但有效的方法,背过之后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五轮复习最关键的阶段正在于此,这个阶段结束后你会觉得书上的知识基本上全知道了,因此也是信心最强的时候。
第五轮
带着脑海里已经背过的笔记回归书本。此时,脑海里已有书本上的大体内容,这时再看书本的感觉会和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会发现以往从未发现的一些细节,同时一些看法和观点也会在这个时候冒出来,以这种状态去迎接考试自然是胜券在握。


1楼2019-06-15 16:27回复
    专业课知识炒鸡散,背的时候很头痛,但要坚持呀


    2楼2019-06-15 16:34
    回复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研究生,2018年以前一直不接受跨专业学生报考,而是只接受表演以及表演相关专业,例如导演,播音主持,武术表演,舞蹈表演等。但2019级不再有此限制。在此之前,想读名校的表演专业的跨考生大都集中在中戏,而中戏表演系名额少考生多,大多数考生还是没有深造机会。北电取消了专业限制,可谓是为跨考生提高了机会。
      先说报录比,相对于导演系八九百进十几和管理系五六百进十几的比例来说,表演系相对在报录比上要好考一些,19年大概也就是十到十几进一的比例,总共两百多个考生,18年以前由于不允许跨考生,人数还要稍微少一点,录取比例要更高。当然了,由于19年是第一年放开跨考,知道的考生还相对少,目测20年还会继续增加一点。
      再说考试内容,专业一艺术学与电影基础理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考得更深更难一些,理论性很强,很偏哲学的艺术理论也会有。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专业型。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专业型。这个科目名义上考的是《艺术概论》,《认识电影》,《什么是艺术》,《中国文化读本》,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但实际上考试范围呢,可以说比这个小,也可以说远比这个大。为什么呢,第一,虽然名义上有这么多书,但是,实际考到的需要你记住的能容,三分之二以上来自《艺术概论》,其他的涉猎非常少,这两年几乎没有简答论述源自其他的书,基本都在《艺术概论》中,而其他书,也就是出现一两个名词而已。但是又为什么说实际考试范围远大于这几本书呢,因为北电考的简答论述,虽然大的点看起来源自《艺术概论》,实际上却都是非常考察你自己观念、态度和知识面的学术议论性段子的形式,这需要答题逻辑,知识面,个人艺术认识与鉴赏能力,个人艺术实践经验中总结的感悟,等等,不是单单看书。记住书就能答好的。这门课,全校所有专业型硕士考的都一样,全校所有学术型硕士考的也都一样。
      表演系分电影表演创作和戏剧表演创作两个方向,所以专业二的考题也不一样。专业二考表演理论,2018年以前,整个专业二试卷就作答一道题,题目一般三选一做答,电影表演创作就是给你几部电影,任选其一分析其中的演员表演,或者同时问你一到问答题,问问你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等。戏剧表演创作方向也是这样,只不过给你的是戏剧作品,且北电的专业二题目出得相对开放,判分相对通融。而19年开始,整个换了题型,名词、简答、论述都有,原来考的形式在现在的卷面上依然出现,只不过变成了最后一道50分的大论述。这样来说,卷面上增加了更多的表演理论的考察,且增加了对于需要记忆的东西的考察,很多有表演经验但是理论相对弱的学生,以前可能凭借自己的实践经验就能得很多分,但是现在就需要更多的记忆了。
      事实上,增加了需要记忆就能得分的内容,例如名词解释,这对于跨考生来说是有利的。跨考生没有本专业生那么多的表演实践经验,在写论文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自己的思考,那么多举例等,只能干巴巴得般理论,但是对于理论的记忆上,因为很多跨考生本身可能是很优秀的综合性大学跨过来的,其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可能比艺术生强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样,既要能记住理论,又要真的懂表演,还得有相应的撰写能力,才可以得到高分。


      3楼2019-06-17 15:28
      回复
        既然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你要去查清楚相关专业以往报考人数以及往年的分数线和招生人数,不过从今年分数线来看,往年的分数线几乎没有价值参考了(栗子:去年和今年的国家线是一致的,但是今年北影的一些院分数线却降低了)。以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分开考复试,但今年一起初试和复试,明年的波动应该不会太大了。
        初试分数线的划分是根据每年统考生的平均水平和要招生的总人数来划分的,而每年不可控因素太多了,童鞋们初始目标在北影各院的专业分数线超过30分以上才比较保险,定好初试总成绩的目标还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具体把分数分配到每科,注意每年英语和专业一刷人最多。
        英语是得阅读者得天下,在分配分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阅读最多,重点关注,阅读决定了你最后多少分。考研英语阅读总是会设圈套,考思维。在做题的时候要跳出来宏观的看问题,抓住主题,多做题就基本把套路搞清楚了。
        其次是作文,字写的不好可以多练练,没有头绪的话买王江涛作文书多练习。
        关于专业一,艺术概论与电影理论分为专硕和学硕,学硕比较注重理论,专硕更加偏重基础。官网指定的五本教材里有两本比较好懂,剩余的需要一定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会更好吃透的。


        4楼2019-06-18 14:54
        回复
          专业课备考经验:
          艺术与电影理论基础...
          官网指定的参考书目有五本,其中最重要的是赵斌老师出的《艺术概论》,因为考题的内容基本出自这本书。看过这本书的同学都知道这本书的可怕,尤其初看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就是懵(完全找不到头绪啊...),感觉第一章“艺术的起源”都难以迈过。所以更推荐结合彭吉象老师的《艺术概论》一起使用,效果更佳。彭爷爷的版本语言相对通俗易懂,结构也相对清晰一些,可以先看彭的版本再看赵的,这样也有助于赵斌版本的理解。
          但是!只看这两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艺术概论》像是艺术学门类书籍的一个目录、艺术史的一个浓缩提炼。如果准备时间比较充裕的同学,应该先熟读艺术史、电影史、《西方哲学简史》、《认识电影》这类书籍,特别是艺术史,当时大概反复看了两三遍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给自己先定了一个小目标:能画出从14世纪到现当代的艺术史发展脉络,每个时期艺术思潮的特点、代表艺术家、代表作品及其特点,以及后人对其的评价。
          当时备考基本就是按时期分别整理的,比如浪漫主义中的艺术思潮特点是什么,文学的特点是什么、绘画的特点是什么,音乐、雕塑、建筑等等,代表人物有什么,他们的代表作品又有什么。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后现代。了解艺术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知道前因,才会知道艺术为何会发展到后期这样,为什么印象派重要,为什么杜尚的小便池很赞。
          艺术史完了还有美学史,从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尼采、萨特等等,他们的美学理论以及对艺术思潮的影响,都要整理。如果到后期还不知道柏拉图、黑格尔、维特根斯坦、苏珊桑塔格、克尔凯郭尔等,那...只能Good luck了。


          5楼2019-07-05 16: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