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论道吧 关注:24贴子:324
  • 0回复贴,共1

阴阳变化有很多细节,研究者需要留心。前面所说的蓄势之意,其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阴阳变化有很多细节,研究者需要留心。前面所说的蓄势之意,其实在美学等领域应用很广,其实这是阴阳变化的一个法则。进则先退,发则先收,“一张一弛之谓道”。射箭向前要拉弓向后,撑船向前则撑杆向后,这都是阴阳相互转化之理。用之于人,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言论,是有阴阳变化的原理的,当然阴阳转化的方式以及范围各有不同,凡事不可以拘泥。一个人成功可以是偶然所得,也可以是前辈经营所得,也可以自己艰苦而得,反过来,经历苦难,能够成功的并不多。因此象应预测之道,万不可按图索骥。
得之前先有失,那么失之前必有得。因此有回光返照之说。管中放水,水尽时其流愈急。火星将灭,大放光芒而顿逝。于人事,乐极生悲、侈极生变之事常有。从这两个阴阳变化的细节规律,我们甚至可以分辨一个事物的开始与终结,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外,缓者长久而气势不足,急者气盛而光阴不久,故鬼寿而虎威,也是阴阳自然之道。
既知变化之势,还审当时之情。这里首先要阐明一个对应关系。“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传只在人。”这是邵雍的话,有两个版本,稍有出入,主旨一致。此诗前面两句讲一个事物包含了宇宙所有的信息,三四句讲对应的原理方法,五六句讲分辨太极阴阳以对应事物。最后两句再次阐明天人一理,与开头两句实际上是对应的。象应分为内应外应。内应以自身为参照点,自身的变化为对象进行模拟分析而得到对应结果。而外应要以外界事物为参考点,以其得失比拟需要对应的事物的得失,这就是所谓的“肯把三才别立根”。能够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天下事物都是一体的,“万物备于我”,“我”与万物没有任何区别,形态不同只是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但是也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树的根对应人的长辈、脚、元神等等。其实不仅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组成规律也是一样的,只是每个部分的具体形态,因每个事物在大环境的处所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要掌握象应,就必须对各类事物的构成和变化等各方面有准确的把握,这个工作量是极大的,因此精通此道,相当不容易。把事物的结构和变化都搞清楚了,然后就可以随机对应。
这个“随机”,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对应。随机,就是顺从机遇,自然而然,因此这是最能够体现自然规律的方式,阴阳变化之道,自然就明显了。偶然遇到的,是常见的随机,比较好理解。但是我们主动去做的任何事情,或者听别人无意有意说到的,都属于随机,这个可能就难理解一点。我们容易把外界的变化看成随机,而把自己所做的看成必然,其实这就是导致当局者迷的最大原因。其实一切事物,都是随机的,也都是必然的,你现在的理想、情感,甚至你看这篇文章的想法,这都是自然规律而决定的,而不是你主观改变的。所以思想者说,一切皆缘,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应我们自己,那么就是自应,但是只要能够清晰分辨出自己所做事情的属性,与自身或者此事阴阳变化规律的符合情况,自然就可以知道后面会发生的事情。当然这要对人自己的各个方面的本原规律、各种事情的属性组成、自己所处的大小环境的位置乃至大小环境此时的变化都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才能把握准自应关系。能够对自身和外物都把握得很清楚,就达到了“善易者不占”的境界了。历史记载看,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至少没有明确记载谁达到过。但是很多人在某些方面还是做得很好,因此有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科学家等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6-28 18:3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