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有人问:“读书记不住怎么办?”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个就难说了。而晓得则是你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改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0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现实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03、有诚才有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一切目不见睫的“聪明人”所不屑的,而确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古训: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纵观古今成大事者,为人处世皆有妙方。先贤的人生经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总结起来,古人的人生智慧,都凝结在这九个字里。04、事不拖是人就会有惰性。谁都有累了、乏了的时候,免不得想停下来偷会儿懒、歇一歇。但做事最怕的就是一个“拖”字。今日事就该做到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珍惜今天的人,怎么能把握好明天?遇事只会拖延,拖着拖着人就老了,拖着拖着事就黄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自我**中虚度光阴,小事拖成大事,好事拖成坏事,易事拖成难事,到头来只落得个一无所获、一事无成。做人,一定要惜时勤勉;做事,一定要雷厉风行。勤则世上无难事,拖则易事也难成。别再给自己找理由了,想清楚就马上付诸行动。一旦迈出第一步,后面的事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05、话不多沉默寡言的人往往行事稳重、吉人天相;辞费滔滔的人往往暴躁浮夸、树敌招祸。所以,管住嘴,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讲话要实事求是,不要巧言令色,耍嘴皮子功夫。有情绪时,过后再说;没把握时,求证后说;有急事时,稳住细说;没必要时,按下不说。不该说的别瞎说,不能说的别乱说,不会说的别胡说。言之有物、把握分寸,才能发挥出语言的魅力。06、人不作做人,一定要懂分寸。所谓懂分寸,就是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分寸是一把尺,既能拿来衡量自己,也能拿来衡量他人。心中有尺,行事有度;不温不火,不卑不亢;刚柔相济,外圆内方;有礼有节,有度有量。当进时则进,当退时则退;当显时要显,当藏时要藏。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端什么碗就吃什么饭。行事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阅尽千帆淡泊宁静,饱经沧桑世事坦然。这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拿捏,是我们毕生的追求。